疫情防控全院齐努⼒核酸检测检验冲在前
7⽉18⽇20点,暮⾊渐浓。北医三院检验科PCR实验室⼀楼实验区,B组的5位核酸检测⼈员,认真填写交班表和物资余量表。⾄此,“负压”下⾼强度⼯作6⼩时,她们结束当天任务,4位队员在组长司⽂喆的带领下,迈着缓慢的步⼦⾛出实验区。脱下层层防护服和护⽬镜等防护⽤品,原是皎若秋⽉的姑娘们,额头上、⾯颊间泛出⼀道道深深的压痕。
核酸检测⼈员——站在预防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第⼀道关卡,与病毒“⾯对⾯”, 捕捉核酸标本中病毒的蛛丝马迹。如果说医护⼈员是在抗疫⼀线与病毒周旋的天使,那么司⽂喆和她的28位队友们则是捕获病毒的幕后英雄。
7⽉20⽇零时起,北京市突发公共卫⽣应急响应级别由⼆级调整为三级。疫情防控成效来之不易。⾃6⽉11⽇北京突发确诊病例⾄今,⼀个多⽉的“战时状态”,北医三院快速反应、主动出击,在原有采样筛查渠道的基础上,通过多次腾挪改造,开辟出“发热病⼈”、“住院患者”、“愿检尽检”筛查门诊,三个独⽴的空间,进⼀步提⾼了采样能⼒。此外,在全国疫情防控早期、疫情防控进⼊“常态化”和北京疫情出现反弹的三个阶段,医院上下拧成⼀股绳先后三次改造分⼦⽣物实验室,扩容检验科分⼦⽣物实验室,统筹采购设备,使设备数量扩⼤2倍,调配29名具有检验资质的⼈员分两个批次增援分⼦⽣物实验室,多种举措并举,全⼒提升能⼒。医院的核酸⽇检测能⼒由1千份样本提升⾄3千份样本,再到1万份样本,截⽌⽬前,检测标本量已逾14万份,为保⾸都安全提供了科学的⽀撑,⽽每⼀份准确的核酸检测结果背后,
是“病毒猎⼿”们炉⽕纯青的技艺和抱朴守拙的真诚。
拼了!⽇最⾼检测1万余份样本
从7⽉16⽇下午14时⾄20时,作为北医三院检验科核酸检测队C组组长,张园带着4位队友已经连续⼯作了6个⼩时,中间没有进⾷没有上厕所,和同事⼀⿎作⽓检测了本班次的所有样本。
“现在每组的班次标本都⾄少有⼋、九百个。”
检测⼈员乔艳说,6⽉中下旬,送到PCR实验室的样本数量不断增加,刚开始上百例,⾼峰时达1000余例。⼀个样本检测最少需要2个⼩时,她们⼏乎每天都要⼯作到凌晨。
从样本送达,到结果出炉,中间要经过采样管外表消毒、病毒灭活、核酸提取、扩增检测、结果分析等操作程序。看起来井然有序的每⼀步,都是危险和希望并存的操作。
//核酸检测
// /
核酸检测是⼀种分⼦⽣物学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先提取出病毒独特的基因序列(核酸),再将此基因序
列作为检测靶标,通过PCR仪进⾏扩增,使病毒中这段含量较少的、独特的基因序列呈指数级增加,每个扩增的序列都可与预先加⼊的荧光探针结合,扩增的靶标基因序列越多,荧光信号越强。检测⼈员通过扩增仪呈现的图谱,得出核酸呈阳性或阴性的结果。
医院的检验科分⼦⽣物实验室分为样本接收区、试剂准备区、核酸提取区和核酸扩增区。核酸提取是整个核酸检测⼯作的核⼼,也是实验室⾥风险相对最⾼的区域。
“在这个区域,检测员都要开盖‘⾯对⾯’接触咽拭⼦标本,震荡和⾼速离⼼处理过程中会产⽣⼤量⽓溶胶,存在极⾼感染风险,⼀旦操作不慎就会被感染。所以加样等操作要在⽣物安全柜内完成。”
检测⼈员张吟眉说,核酸检测⼈员必须严格穿戴三级防护装备,隔离服、防护服、护⽬镜、N95⼝罩、三层防护⼿套、鞋套、⼀次性靴套,⼀个也不能少。
在⼀种紧张⽽静谧的环境中,抽丝剥茧寻病毒也消耗巨⼤的体能。
检测⼈员乔蕊说,在普通实验室,进出只需⽤⼿推门,在PCR实验室的负压状态下,⼒⽓较⼩的队员进去都常常要借助⾝体的⼒量。
⾝体的⼒量。
“三级防护极易全⾝憋闷、出现呼吸不畅等缺氧症状。”
乔蕊说,在北京疫情最严重时,她最长⼀次待了8个多⼩时,出来时腿脚发软。
“我们只有到这些‘隐形杀⼿’,医护⼈员才能对症。”
乔艳说,对于更多⽼百姓来说,⼀张科学准确的检测报告就是⼀份保障,“这个岗位⾮常重要、⾮常有意义”。在北医三院,像乔艳这样的检测⼈员还有28位,她们分四个组,每6⼩时为⼀个班次,每组检测样本量为1000余份。这29位检测⼈员曾创下检验科单⽇检测样本7165份的记录,⽽她们联合江苏检验医疗队的单⽇检测样本记录为11164份。
备战!⼤年初⼀就上岗
北医三院检测能⼒稳步提升,是医院在三个阶段,三次改造分⼦⽣物实验室,两次增派检测⼈员的结果,张园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2012年,张园⼤学毕业后⼊职北医三院检验科,成为⼀名专业技术员。2020年1⽉22⽇,腊⽉⼆⼗⼋,张园退了回湖北婆家过年的机票,“新闻⾥疫情的报道越来越吃紧,我觉得肯定⾛不了”。1⽉24⽇,除⼣夜,她把孩⼦安置给⾃⼰母亲,前往北京市疾控中⼼参加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物安全培训,回家的路上接到了科⾥通知——院⾥要将检验科的普通⼆级⽣物实验室改建成负压⼆级⽣物实验室,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做准备。⽽给张园发消息的检验科崔丽艳主任,在除⼣当天就与院领导商议好了⽣物实验室紧急整改⽅案。
2020年1⽉25⽇,⼤年初⼀,取消休假的相关临床科室和职能处室⼲部开始忙碌起来。
//负压⼆级⽣物实验室
// /
较之平常使⽤的普通⼆级⽣物实验室,负压⼆级⽣物实验室采⽤机械通风系统,系统通过⾼效过滤器送进新鲜的空⽓,再把废⽓和污染空⽓抽出,这样的空⽓单循环确保了核⼼操作间内维持稳定负压,从⽽有效保护检测⼈员,避免病毒扩散。
“院⾥各部门⽆缝衔接来帮我们,从初⼀到初七,短短7天,检验科分⼦⽣物实验室从⾥到外改建完毕、焕然⼀新。”
张园说,她记得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正式开始前⼀天,崔丽艳主任和吴永华副主任全程盯完实验室改建,⼜带着科室4位⼯作⼈员,⼀起演练实验流程。30多页的材料,⼀遍遍过,直到每个⼈背下所有材料。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初期,在满⾜医院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检验科分⼦⽣物实验室的⼯作⼈员共有4位,每两⼈⼀组。每当国家更新关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指导版本,他们还要参加上级单位的各项培训。
“只要接到培训任务,崔主任就陪着我们⼀起去,跟进每个⼈的培训进度,她说技艺精进是⽴⾜之本,每个⼈都不要怕费功夫。”
在疫情防控进⼊常态化阶段,作为北京⼤学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领导组组长,乔杰院长未⾬绸缪,将在武汉前线积累的成熟经验,融⼊到医院防控管理的⽅⽅⾯⾯。2020年6⽉11⽇,北京疫情出现反弹后,检验科全体总动员,在保证⽇常临床⼯作的前提下,克服困难,再次增调19名符合资质的核酸检测⼈员加⼊检测队伍。6⽉17⽇,医院领导班⼦决定扩容检验科分⼦⽣物实验室核酸提取区,统筹增购设备,核酸提取处理能⼒由两个⼩时每批次提升⾄半个⼩时每批次;⼜从中⼼实验室、⽣殖医学中⼼、病理科、⾎液科、药剂科、眼科等多个实验室抽调27位⼯作⼈员,分别进⾏样本的签收核收及核酸检测⼯作,⾄此参与核酸检测的⼈员增加⾄59位。
“⽀援之前,我们⼏乎是从早连续到晚,基本上脚不沾地,紧张到检验科分⼦实验室下午3点扩容完⼯,我们5点就接着开⼯。”张园说,得到院⾥的物⼒、⼈⼒补给后,仅他和搭档⼀个组的⽇检测量最⾼达600例。
开⼯。”张园说,得到院⾥的物⼒、⼈⼒补给后,仅他和搭档⼀个组的⽇检测量最⾼达600例。
“我们的能⼒真是突飞猛进地提升。”
团结!我们都是“⽯榴籽”
2020年6⽉,医院核酸检测结果再次⾼分通过国家卫⽣健康委临检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评。此外,也全部通过北京市卫⽣健康委临检中⼼多次组织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室间质评。
“不⽤看,肯定是⾼分通过。”张吟眉是第⼀批⽀援核酸检测的检验科⼯作⼈员,在她看来,同事们功在平时,每⼀步操作都严丝合缝、稳扎稳打。有⼀天,张吟眉上夜班,就在她和搭档熬过通宵,准备下班时,收到了两份院外疑似阳性样本待复查。每⼀次复查就意味着多了⼀个2个⼩时的检测周期。“我和搭档本能看了⼀眼对⽅给彼此⿎励,⽤了不同的扩增试剂和提取⽅法,最终确认样本是阴性,⼤家松了⼀⼝⽓。”
张吟眉说,同事们都希望在⾃⼰的班次上多⼲些,减轻下⼀个班次的压⼒。“⼤家热爱这个岗位,懂得相互关爱。”
乔蕊说,“和我搭班的张蔷,⼿指被门夹破,当看到第⼆层⼿套没破,喷了喷酒精,加戴⼀层⼿套,竖起透着赭红⾊
的‘⼀指禅”,⼲满了6⼩时,后⾯也没请过假。”
6⽉初的⼀天下午,天⾊忽然变暗,乌云翻滚、骤⾬瓢泼。乔蕊本想在实验区多待上⼀段时间,好让上夜班同事避开⼤⾬。结果距下班还有半个⼩时,来接班的马思思穿着⾬披,打着⾬伞,⾚着两个脚站在门⼝喊“乔⽼师,我来了”。乔蕊说,看到她“狼狈”的样⼦⼼⾥既⼼疼⼜⼼酸。
俗话说:“⽕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检测队员像⽯榴籽⼀样紧紧抱在⼀起,“⽕车头”是关键。医院检验科主任崔丽艳、副主任吴永华是队员们眼中“不排班,没有轮休、⼀直在岗的‘铁⼈’”。从试剂的“抢”订运送到新增设备的安装调试,再到全科⼈员的统筹分配,甚⾄是队员们的内务整理,处处可见他们的⾝影。医院中⼼实验室主任薛丽⾹和⽣殖医学中⼼副主任闫丽盈穿上隔离⾐、防护服就是检测⼈员,取出样本准确编号、登记,拿加样加样,在扩增区进⾏核酸扩增检测,每⼀步操作都⼀丝不苟;⾛出实验室,她俩化⾝“炊事员”、“宿管员”,协助崔丽艳主任集中管理着检测队员的⾐、⾷、住、⾏和⼯作安排。
谈及最难忘的事情,张园说,“曾经有两个多⽉没见⼉⼦,他看了我穿防护⾐的照⽚,让我妈妈给他了各种⾐物,把⾃⼰包裹起来要‘学妈妈’,我很欣慰他在学我”。张吟眉说,90多岁的奶奶⼀直没跟⾃⼰聊过⼯作,可是奶奶却能根据她的回家周期,准确算出其下⼀个休息⽇,还在⽇历上画勾。“现在,虽然北京突发公共卫⽣应急响应级别已经降了,但我们不能松劲懈怠,坚持才有胜利。我得告诉奶奶,我的休息周期改了,她得画新的。”
致敬核酸检测⽀援队员
作者:薛丽⾹
武汉疫情时
全院医护⼈员磨拳擦掌,⼀马当先
当时的我们
没有被派往前线
于是,我们留守在京
牢牢守住⾃⼰的家园
在三院的各个门⼝
开始出现了志愿测温的排班
北京疫情时
志愿者们⼜响应医院的召唤
这⼀次是针对⼤规模⼈的检测核酸
⼏⼗万份的样本,要求既快⼜准
⽽且操作⼈员零感染
没问题!
这是我们实验室⼈员熟悉的看家本领
可以迅速披挂上阵
确保每⼀步操作标准、规范!
之前我们也羡慕能有机会⼯作在武汉前线如今我们也穿上了防护服,戴上了N95感觉也成为了疫情阻击战中
⼀道亮丽的风景线
尽管真真切切感觉呼吸变得困难
六⽉的盛夏穿脱⼀次就是⼀⾝汗
但我们要的就是这种体验!
样本编码,想着容易
但每天⼏千份的管⼦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提取核酸,虽借助仪器
但要确保万⽆⼀失
杜绝样本与环境的污染;
基因扩增,决定最终结果的关键
哪怕有⼀丝丝的可疑
也要反反复复的核验…….
从检验科,感染科,到病理科
从检验科,感染科,到病理科
检验阵地的改造与优化从未间断;
从技术员到研究员
⽀援的队伍来⾃众多科室的业务⾻⼲;
从普普通通的⼯作⽇
到粽叶飘⾹的端午节当天
每⼀天的检测任务都是满负荷运转!
还有那么多⼈默默地在幕后奉献
车队师傅半夜出车
确保队员安全;
后勤的⽀援⽼师
天天盘算着⼤家的⼀⽇三餐;
核酸检测结果一直没出来怎么回事领队袁⽼师、梁⽼师
把武汉的经验拿来借鉴;
确保着前⽅⼯作有效
也保障后⽅绝对的安全!
⼀个⽉的北京疫情反弹
⼀个⽉的核酸检测⽀援
⼀个⽉的封闭集中管理
⼀个⽉的风⾬同⾈相伴
看着⽇渐稳定的北京疫情
看着三院的各项⼯作正有序开展
再多的⾟苦,也⼼⽢情愿
团结的⼒量
永远是战胜任何困难的秘籍神丹!
为我们的⽀援队员⽽骄傲
⼀声呼唤,⼋⽅⽀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