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呼啸⽽来,我们还是不会⽤抗原检测
申明:仅代表个⼈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不久前抗原检测在中国进⼊实⽤。抗原检测除试剂盒外不依赖特殊仪器,出结果快,使⽤便捷,因此⾮常适合居民⾃⾏检测。
虽然不能取代核酸检测这⼀⾦标准,但使⽤得当,抗原会是⾮常好的补充,应⽤场景也很多——特别是那些帮助居民在疫情下维持⽇常⽣活的场景,有很⼤想象空间。⽐较遗憾的是,如今抗原在中国似乎真的成了核酸的补充—— 核酸之外加抗原检测。这绝⾮抗原检测的合理⽤法。抗原应该是为现有的检测“减负”,如此做加法反是在“增压”,得不偿失。
1. 48⼩时核酸加24⼩时抗原
上海最新关于离沪出⾏的标准,需要在原本的48⼩时内核酸阴性报告,加上24⼩时内的抗原阴性结果。这⼀规定从4⽉2⽇起实⾏,是⼀项⾮常让⼈不解的“加法”。
为什么要对离沪出⾏的⼈有检测要求?显然是不让正在⾟苦应对Omicron疫情的上海出现感染“外溢”。这是必要的,毕竟上海与很多地⽅关联紧密,“外溢”风险⼤。
但对离沪⼈员的检测,不是多加⼀种就能多⼀份保险。考虑核酸与抗原本⾝的特点,48⼩时内测核酸阴性的⼈,再加抗原检测,是毫⽆意义的浪费。
从灵敏度来说,核酸肯定⽐抗原好,当⼀个⼈体内病毒量不⾼时,核酸更有可能测出来。即便没有100%完美的检测,核酸也有假阴性的可能,但如果⼀个⼈连核酸测出来都是阴性时,这种假阴性是⼀个灵敏度更低的抗原能排除的吗?
还可以从两种检测能测出感染者的时间范围考虑【1】:
抗原检测对应的是病毒量较⾼时间,即病毒抗原(viral antigen)较多的时候,⼤概是从有症状起10天。核酸对应的时间更长——病毒基因组较少时都能检测到,⼤概症状出现前两天就能开始测出——当时病毒基因组已复制到可以被核酸测出的程度。即便康复后只有残余的死病毒,⼀样有可能测出。
对⽐检测阳性时间线,48⼩时核酸24⼩时抗原的意义在哪⾥?能出现⼀个昨天核酸阴性,今天抗原阳性的⼈吗?
如果出现了,两种可能。⼀个是要去查查这个核酸检测是不是质量有问题,灵敏度怎么那么差。还有⼀个是要查查这个抗原检测的质量,是不是特异性太差,根本没新冠病毒的蛋⽩在,就报出假阳性——当然这就是⽩搞出个冤案。
有⼈或许会说质量问题是很难说的,说不定就是核酸出了问题。但核酸的特点就是灵敏度⾼,我们的核酸都灵敏到查出那么多⽆症状了,现在突然说有个核酸灵敏度连抗原都⽐不过,可能吗?
2. 抗原做筛查的问题
国内抗原⽬前最⼤的使⽤场景似乎是在做全员核酸同时加上全员抗原。这仍然是我⽂章开头提到的,成了做核酸之外
的“加法”。不仅没有减缓检测压⼒,在科学性上也有问题。
⽐如我看到之前上海的阶梯式管控检测⽅案:
所有⼈都是做两次核酸检测,然后中间加上⼏次抗原。核酸⽐抗原灵敏度⾼,抗原WHO与欧美的标准都是灵敏度80%就合格【2】——核酸确认阳性的标准样本⾥能识别80%以上。做那么多次核酸的情况下,再穿插抗原的意义在哪⾥?
当然核酸出结果要时间,在出结果前⽤抗原试着筛出⼀些阳性病例防⽌传播,未尝不可。可按上海的管理⽅案,除了防范区剩下的⼈是居家管理,公卫措施都做到这份上,核酸之上再重复抗原想起什么作⽤?
这种抗原筛查还有⼀个潜在的问题——低感染率地区⼤规模筛查的假阳性风险。不可能有完美的检测,这意味着任何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性都不可能100%,抗原、核酸都不会。
当⼀个地区感染率低时做全民筛查,特异性不是100%会凸显假阳性风险。特异性是什么意思,就是100个真阴性的⼈,做检测会冤枉多少⼈是阳性。抗原检测WHO的标准是特异性97%以上。可即使是99%,拉⼀百万个阴性的⼈做检测,还是会有⼀万个假阳性。
3. 抗原的正确打开姿势
真的要让抗原检测发挥作⽤,需要根据抗原的特点切⼊如今检测⽅⾯的空缺位。不是看到谁还没做过抗原,就让他(她)去捅捅⿐⼦,⽽是要想抗原检测能帮他(她)什么。
核酸检测结果阴性是什么意思抗原⽆论是灵敏度还是特异性,都不会超过核酸,所以不能指望抗原来“纠正”核酸。当⼀个⼈已经做了或要做核酸,并且不是等不及核酸结果的情况下,再加做抗原是没有太⼤意义的。
抗原的优势是出结果快,⽽且阳性结果对应载毒量⾼、传染性强的阶段,可以说预警性质⾮常强。所以应⽤时要优先考虑那些时间紧迫、急需排除⾼危(受试者处于⾼传染性)可能性的场景。
例如,上海这样的枢纽城市处于严控状态,很多物流受到影响,这直接危及社会正常运转。像货运司机,出⼊城市需要核酸阴性的话,每次等检测报告的时间都会让物流的困难雪上加霜。如果把这⾥的核酸检测要求换成抗原,15-20分钟就知道结果,时间成本能⼤幅下降,也减少很多不确定性。
如果在这些特殊情况下我们⽤抗原⽽不是核酸作为检测标准,之前发⽣的不少因防疫引发的次⽣灾害是可以避免的。当然,原则上我认为只要是紧急状况,⽆论有没有检测都应该开辟⼀条通道,解决公民的困难。但是,加⼊⼀个固定的抗原检测⽅案,⽆论是需要出⾏的⽼百姓还是负责管理的防疫⼈员,应对时都能更安⼼,不⽤陷⼊不知所措的焦虑。
喜欢,就给我⼀个 “在看”
⼤数据爱好者,请扫以下⼆维码加“SAS中⽂论坛”志愿者为好友,“SAS中⽂论坛”志愿者会把您邀请⼊。
如果您对SAS认证和培训感兴趣,请扫以下⼆维码获得免费在线教程。
上海因防疫升级⽽按下暂停键,⽽中国有四分之⼀的货物进出⼝通过上海⼝岸完成,业界担⼼国内供应链将显紧张。
按信德海事⽹(xindemarinenews)4⽉1⽇援引VesselsValue的数据显⽰,⽬前在上海附近⽔域排队等待的船舶数量在两周半内增加了5倍,不过,集装箱船舶排队数量暂没有出现⼤幅增长,主要是⼲散货船和油轮排队数量迅速增长。
3⽉中旬以来上海新冠疫情逐渐扩散,⾃3⽉28⽇起,上海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先⾏实施封控,⾄4⽉1⽇后仍被划为封控区和管控区,实⾏全域静态管理。同时,浦西地区⾃4⽉1⽇起按照压茬推进的原则实施封控。
按规定,封控区域内,暂停公交、地铁、轮渡、出租汽车、⽹约车运⾏。疫情防控、紧急就医、⽣活保障、城市运⾏、应急处置等相关车辆,经各区政府或各⾏业主管部门认定核实后通⾏,其余车辆⾮必要不上路。
虽然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已经发布告客户书,表⽰全港各⽣产单位将保持24⼩时作业,但是受疫情导致的陆路交通管控的影响,⽬前在上海附近海域仍然聚集了⼤量等待靠泊的船舶。
全球知名的航空和海事在线估值和市场情报提供商VesselsValue的数据显⽰,在3⽉份的后⾯两周半内,上海海域等待装/卸的船舶数量增加了近5倍。
VesselsValue为信德海事⽹提供的数据显⽰,截⾄3⽉30⽇,在上海港附近等待的各类型船舶数量达到了347艘!VesselsValue⾼级贸易分析师Vivek Srivastava称,⼀般⽽⾔每年上海这个时候的船舶排队情况都会稍微拥挤⼀些,然
⽽,最近的排队船舶数量增幅远远⾼于去年和正常的季节性⽔平。按船舶类型细分,⼲散货船和油轮是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如下图)。相反,与3⽉9⽇相⽐,排队的集装箱船减少了6艘。
集装箱船舶排队数量的减少,可能主要是因为各⼤航运公司选择跳港所致。针对此次疫情对于上海港的冲击,马⼠基、中远海运、赫伯罗特、美森等各⼤船公司发布业务调整公告:ONE安排部分航线延期,甚⾄取消挂靠上海港;马⼠基称上海仓库于3⽉28⽇⾄4⽉1⽇关闭,并预计进出上海的卡车运输服务由于核酸检测需求,将受到30%的严重影响;美森将暂停使⽤原先的提箱点并转移⾄其他堆场;其余船公司业务调整以居家线上办公及转移受封控区域(浦东)业务为主。
细分来看,3⽉30⽇,在上海附近等待的⼲散货船舶数量为129艘,油轮数量为107艘,集装箱船舶数量逐步在减少仅为39艘,另外还有48艘杂货船以及17艘⽓体运输船和7艘其它类型船舶。
39艘,另外还有48艘杂货船以及17艘⽓体运输船和7艘其它类型船舶。
Vivek Srivastava表⽰,“⽬前尚不清楚上海的封港措施将对港⼝的船舶队列产⽣何种影响,然⽽,建议世界各地的供应链管理公司和分析师需要开始计划应对可能产⽣的连锁反应。”
上海是中国的航运枢纽和贸易中⼼。2021年上海⼝岸进出⼝货物超10万亿元,占全国份额26.8%。另据上海市和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的数据,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4703万标准箱,同⽐增长8.1%,连续12年世界第⼀。国际船舶⽹(eworldship)称,上海封控措施引发全球航运业担忧,封控或将严重冲击货车运送服务,进⼀步提⾼运输成本。
上海港集装箱码头除吴淞港区外,洋⼭港、外⾼桥港区均在浦东,虽然仍维持开放,但预计在封控期间⽣产⼒将下降。业内⼈⼠表⽰,在实施防疫限制措施中,处于灰⾊地带的服务业之⼀是货运业。虽然强调卡车将持续运输货物,但有运营商坦⾔,道路及地区封锁会影响他们货运能⼒,港⼝也持续实施严格限制,司机必须出⽰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才能进⼊港⼝及码头。
马⼠基指出,上海因疫情封控将严重损害卡车运输服务以及增加运输成本,中国对疫情的加强措施将进⼀步冲击全球供应链。
国际船舶⽹援引消息(MLP)说,马⼠基3⽉28⽇在给客户的报告中预计上海封控会造成物流递送时间延长,运输成本如改道费和⾼速公路费⽤都可能会上升。
许多物流公司透露,正试图将货物从上海改道⾄其他港⼝,预计本周延误时间将增加,封控措施也可能会进⼀步延长。美国货运仓储公司SEKO Logistics指出,宁波港可能暂代上海,成为浙江省⼯⼚的出货港⼝,但“预期空运费率今起将⼤幅提升”。
数据显⽰,上海港吞吐量维持在约14万TEU。上海国际航运研究⼈员预测,由于封控措施,港⼝效率将下降,拥堵程度可能会变严重,例如原定于本周运往⽇本的货物将被重新安排到下周。
⽬前,上海港正在全⼒以赴保证全球供应链稳定。据“上海发布”消息,浦东封控消息发布后,上海港所有码头作业⼈员⼏乎全员到港,全⼒以赴为出⼝企业保畅,保证全球供应链稳定。
3⽉28⽇早上5点前,港区所有岗位⼯作⼈员全都到港,确保管控期间正常⽣产需要,保持24⼩时作业。在洋⼭四期码头,桥吊、轨道吊、⾃动化引导⼩车各司其职,运转⾃如。
在确保物流链畅通的过程中,除了码头员⼯外,还需要不少⽣产辅助单位,特别是进出港区的集卡通⾏问题。28⽇,集卡司机还需持有电⼦设备交接单和48⼩时内核酸阴性报告才可以正常通⾏。
⾯对疫情带来的诸多挑战,上海港还第⼀时间推出了“集装箱陆改⽔”“海铁联运”等服务,通过集疏运体系的优化,来缓解上海港公路运输资源紧缺的压⼒。
上海⾸先联结着长三⾓其它地区,同样是出于防疫需要,周边城市也开始收紧管控措施。
据《经济观察报》4⽉1⽇报道,⼀位⼤型货运平台的上海负责⼈表⽰,以其所在的平台为例,在4⽉1⽇前,40%从上海发出的货流已经受到影响,主要以嘉兴,湖州,⽆锡以及苏州的昆⼭、太仓等地区为主,宁波、温州、萧⼭等地区影响
发出的货流已经受到影响,主要以嘉兴,湖州,⽆锡以及苏州的昆⼭、太仓等地区为主,宁波、温州、萧⼭等地区影响要略⼩。长三⾓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同样也是物流最为活跃的地区,以上述平台为例,安徽、上海和江浙地区货量在全国占⽐超过50%。
不仅是地⽅政府严格实施防疫政策,缺乏司机和车辆的问题也凸显出来。司机出车后回不来,物流变成了单程运作。*
综合信德海事⽹、国际船舶⽹、经济观察报
— THE END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