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ational Flag
英国国旗,俗称“米字旗”,正式称呼是
“the Union Flag",也常常称为“the Union
Jack"。Jack是海军用语,指悬挂在舰首的
旗帜,英国军舰的舰首都悬挂国旗,因而得
名。Union Flag是意为“联合旗帜”。它是深
蓝底的红白米字旗。这面旗帜由英格兰的
白底红正十字旗,苏格兰的蓝底白斜十
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底红斜十字旗合一而
成。后来爱尔兰岛的一部分脱离了英国,国
旗也未再改变。国旗上没有代表威尔士地区
的形象,因为设计时,威尔士早已与英格兰
合并了。英国国旗上的十字分别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以及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
英格兰圣乔治的白地红十字旗产生于1200年,随后被英格兰采纳为国旗。苏格兰的圣安德鲁的蓝地白“X”型十字旗,最早于8世纪时出现,但直至13世纪时才被苏格兰正式用作国旗。1606年,詹姆斯一世统一英格兰和苏格兰时,将这两面旗帜图案重叠起来,作为大不列颠的国旗。爱尔兰的圣帕特里克的白地红“x"型十字旗,最早是爱尔兰菲茨诺德家族的旗帜;1801年,爱尔兰与大不列颠联合组成王国后,这面旗帜又与大不列颠国旗重叠,最后形成了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这面构图奇特的“米字旗”。
The National Anthem:God Save the Queen
God save our gracious Queen,
Long live our noble Queen,
God save the Queen:
威尔士什么时候被英格兰合并Send her victorious,
Happy and glorious,
Long to reign over us:
God save the Queen.
Thy choicest gifts in store
On her be pleased to pour
Long may she reign
May she defend our laws
And give us ever cause
To sing with heart and voice
God save the Queen!
翻译:
上帝保佑女王,祝她万寿无疆,神佑女王。常胜利,沐荣光;孚民望,心欢畅;治国家,王运长;神佑女王!
扬神威,张天网,保王室,歼敌人,一鼓涤荡。破阴谋,灭奸党,把乱萌一扫光;让我们齐仰望,神佑女王!
愿上帝恩泽长,选精品,倾宝囊,万岁女王!愿她保护法律,使民心齐归向,一致衷心歌唱,神佑女王!
Background Introduction
英国国歌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原名God Save the King (《神佑国王》/《天佑国王》/《上帝佑我国王》
)1837年至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和1952年伊丽莎白二世登基后改称God Save the Queen (《神佑女王》/《天佑女王》/《上帝佑我女王》),它是称颂英国国王的歌曲。当英国处在殖民帝国的高峰期时,《神佑女王》不仅是英国本土的国歌,也是它所有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国歌。如1788年到1974年,澳大利亚一直用《天佑女王》作为国歌,在英国女王或联邦总督出现的场合,要演奏《天佑女王》。美国曾采用《天佑女王》的曲调填词,作为本国国歌或第二国歌。列支敦士登的国歌,至今还唱着《天佑女王》的曲调。现在,世界上至少还有十几个国家的国歌采用的是《天佑女王》的曲调。
Online Video: God Save the Queen
v.youku/v_show/id_cf00XMTI1NTgyNDQ=.html
英国国歌笼罩着神奇的彩。它决不是由某个人作词或作曲,而是在民间逐渐形成的。16世纪时人们首次提到英国国歌,但其歌词(开始是用拉丁文写的)频频变动和增减。
英国人在表达对祖国的忠诚时所唱的并不是振奋人心的进行曲,也不是战歌,而是一首普通的祷辞,祝愿国王或女王健康、长寿和富足。难怪英国国歌中最基本的歌词来源于圣经,“上帝佑我国王”在圣经中共出现过3次。
没有人确切知道是谁为国歌谱的曲,是谁写了现在的歌词。到了1545年,“上帝佑我国王”在英国海军中已成为一句"口令",回口令时该说:“愿君王统治天长地久”。
教会所指定的一篇用于"火药阴谋"(1605年11月5日)周年日的古老祷词,很可能是国歌第二段中几句歌词的出处。这一古老的祷辞中有这样几行:“驱散我们的敌人……消除他,们的恶意,挫败他们的诡计。"
毫无疑问,这首国歌是在国家处于危急之时把这种表示忠贞不渝的词语组合而成的。当然,人们对此仍有争议。
显而易见,如果人们祈求上帝保佑国玉,那就意味着他的生命受到了危害。所以,有一种传说认为该国歌起始于1688年,因为当时"奥兰治王子正在侵扰沿海地区",威胁着统治王朝的安全。这种说法还认为国歌是一首为詹姆斯二世的私人天主教小教堂唱诗班所写的拉丁文合唱曲。人们出于对君王命运的关注,不久就在伦敦的剧院和街头唱开了。
据称是英国国歌作者的人当中,最出名的{但也是最不可能的}是那首颇有独创性的歌曲《我们巷中的萨莉》的作者亨利·凯里。他是哈利法克斯侯爵之子,生活十分不幸,最后自杀身亡。据说是他写
了英国国歌,并于1740年在伦敦某酒馆由他举办的晚宴上首次演唱,以庆祝弗农海军上将前一年中所取得的波多贝罗大捷。
也有些人认为是一个叫约翰·布尔博士的写的词曲,此人曾是伊丽莎白一世的王宫附属教堂唱诗班的男童歌手,后来成了那儿的风琴手。他作的曲子仍留存在某抄谱人1619年的手稿之中,确实和现在的《上帝佑我女王》相似。
看来,我们无法确定现代的《上帝佑我女王》出自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作曲家之手。它的乐曲是由在它之前早已流传的曲调发展而来的。到了17世纪,它已成为一首十分流行的民间乐曲。
根据有案可查的记载,《上帝佑我女王》首次上演是在1745年,当时在伦敦的德鲁里剧院和科文特加登剧院举行的两次音乐会上被人正式演唱。当时,英国又是处于民族危机之中。
苏格兰曾揭竿而起支持英俊的查理王子,韦德元帅在北方镇压起义。《上帝佑我国王》祈求上帝助在位君王一臂之力,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英格兰人的热忱。
自这一非常事件之后,该国歌成了全国人民最能表达爱国精神的一首歌曲。它言简意赅,感情真挚,深入人心。不久,每逢表达爱国热情的场合,人们便会唱起这首歌。
过了不久,一些别的国家竟然也用起同一曲调来了。至少有12个国家先后用过这个典型而又独特的英国曲调,其中包括美国和德国。它确实是一首全世界最闻名的曲子。
传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西线的英国士兵情不自禁地唱起英国国歌时,美国和德国的士兵也都走出战壕,用各自的歌词和在一起唱,每一方都觉得听上去像是自己国家的国歌。
作曲家们也很赞赏这首曲子,把它融进了各自的作品一如海顿的《帝王颂》和布拉姆斯的《凯旋曲》一中。贝多芬被这首曲子深深地打动了,于是发表了7首主题变奏曲,并在日记中写道:"我必须让英国人知
道,他们的《上帝佑我国王》简直是上帝的赐福。,,
这首歌由于它超越民族超越地域的特点,在欧洲某旅游胜地举行的一次有许多英国观众参加的音乐会上引起了一阵混乱。在演奏韦伯的《狂欢序曲》时,他们听出了国歌的曲调便立即站起身来,令欧洲大陆的东道主们大为不解。随着这一曲调反复出现和消失,英国观众不时地起立和坐下,也被弄得迷惑不解和不知所措。
使用机械装置重放音乐在19世纪后期十分盛行,便出现了各种各样奇特的玩意儿。据说1887年维多利亚女王50大寿时,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发明家送给她一个女裙衬垫,女王欣喜不已。裙衬垫中有一只八音盒,穿裙的人只要一坐下它就会奏起英国国歌。
Parts of the United Kingdom
英国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正
式名称“联合王国”,全称“大不列
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全国面积共
24.4万平方公里,居民多信基督教新
教,北爱尔兰地区部分居民信天主教,
一些英国人还信奉伊斯兰教、佛教、
印度教、锡克族、犹太教等。
历史上,英格兰,苏格兰,威而士
和爱尔兰是四个国家。后来英格兰和
威尔士由联姻合并,再后来,都铎王
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伊里莎白一世无
后,便传为给她的外甥,苏格兰国王
瞻姆士,于是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后瞻姆士的儿子查理被克伦威尔的革命军推翻,克伦威尔统治期间
武力征服了爱尔兰。1923年,英国国会决定将爱尔兰分为2部分,南部的23个郡独立为爱尔兰共和国,北部的4个郡作为北爱尔兰仍留在英国。大不列颠是个岛,是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共同组成,所谓UK是Unit kingdom 的缩写,也就是联合王国的意思。是英国正式的国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