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小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究
我校“网络环境下小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课题组通过认真研究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了“网络与教材相结合,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构想,并在1—6年级进行了网络环境下读写一体化训练活动。截至今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实验结果看,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明显提高,写作积累明显丰富,写作水平也有了明显攀升。
一、研究背景
关于作文教学,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代就说过:“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他强调:“教师之训练做到这一点,乃为作文教学之成功。”这就是说,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写作文的能力。要使学生“自能作文”,阅读是基础。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及阅读与写作课的专家们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后认为,阅读与写作是两项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技能。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重阅读轻写作的现象十分普遍,许多教师忽略了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的原则,未认识到阅读教学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是作文的根本,作文是阅读的结晶。因此,割裂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进行的教学,由于信息传递的单一、缓慢、刺激度弱,使得学生对生活观察不细、感受不
深,语文教学空洞、陈旧,教师虽使尽浑身解数,但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介于此,我们的课题研究行动从阅读与写作整体性的视角,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融通起来,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整合。同时,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一个以多媒体网络教育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时代已经悄然来临。网络教育以其新颖性、广博性、沟通性、创造性、便捷性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内涵,而网上阅读与写作的物化条件以及语文能力养成的客观规律的完美结合,使网上阅读与写作训练成为可能。因此,打破“封闭式”作文教学模式,以开放的网络为载体的小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的探讨,就有了实实在在的价值。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化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方法,探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索适应网络条件下的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写作教学模式的研究。即在网络环境下的课堂中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发展,我们应采取的教学策略;研究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在规律,以及整合的方法和技术的应用。
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
1、以“阅读写作网站”为载体,实施读写“一体化”
(1)教师收集资料,制作开放性的“阅读写作网站”,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欲望。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阅读、写作的积极性,使网上阅读写作更简捷有效,课题组教师利用网络资源,精心制作了“阅读写作网站”。网站分为“主题阅读写作”和“综合阅读写作”两部分。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因此,我们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收列了儿歌、童话、小說、诗歌、散文等内容,制作了“综合阅读写作”系列网页,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数量巨大,是html网页设计实验心得
专为拓展学生视野、完成学生阅读量的积累而设置的。
“主题阅读写作”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我们将它分为“校园生活”、“感动亲情”、“祖国美景”、“环境保护”4个版块,制作了4个主题网页,并在每个主题网页中分列出了“主题阅读资源”、“主题写作指导”、“主题展示平台”、“主题交流评价”等具体内容。学生阅读时,只要点击这些网页,就可以轻松获取相关的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材料,也可以随意点击每个主题网页中的“相关链接”,在其它网站中阅读、查更丰富的主题资料。写作时,可利用写作指导、主题交流进行专项练习。如:在主题网页“环境保护”中,我们设计了“环境现状”、“环保行动”、“我爱我家”、“绿计划”等栏目。这些栏目大都链接在相关的开放性的网站上,学生需要阅读什么内容只须点击相关专栏即可。这些关于环保的网络资源增进了学生对环保的了解,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培植了他们关于环保的写作欲望,将他们的“消极练笔”转变成了“主动创作”。
(2)学生利用阅读网站,进行写作积累和创作。“阅读写作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使他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地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快速完成信息重组。在大量阅读材料后,学生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做深入的探讨,以确定写作之“点”。写“点”到
后,学生可在网站的“创作之窗”上编写出简洁的写作提纲,为完成写作任务做好准备。如学生在主题网站“感动亲情”之“亲人的爱”中能读到许多关于亲情的故事、诗歌、散文、名人名言、名篇名句等内容。读了这些内容后,学生的情感会在自己的“亲情长河”中徜徉,产生主动叙写亲人之爱的愿望,顺利进行写作活动。
2、以主题阅读写作为“点”,以相关阅读写作为“面”,落实“以点带面”
“点”即为主题。“校园生活”、“感动亲情”、“祖国美景”、“环境保护”4个版块就是我们在综合、浓缩、拓展、模仿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定向阅读与写作。学生的读写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它而进行的。“点”的选择既不能偏离文本,又要切合实际,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如:5年级主题作文教学的“点”就可以落到“校园生活”、“祖国美景”、“环境保护”上。其它年级也可在这4个版块中选择二至三个内容进行主题教学。
“面”是“点”的扩展,是“点”的外延。学生在读好、写好“点”后,要有更多“面”的练习。通过实践,我们明确了主体阅读与写作的优势,但它并不是作文教学的全部,更何况主题不能确定得太多。太多了,该突出的无法突出,该深入的无法深入,那种“走马观花”式的教学自然难有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力求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如在进行三年级主题“环境保护”中的“我爱动物”的教学时,我们以教材“翠鸟”为例,先在“阅读写作网站”中为学生提供许多关于鸟的资源让其阅读,随后教给学生写鸟的方法,再让他们仿写鸟的特征。最后,教学落到了写其它动物上,做到了“点面结合”。
3、搭建互动平台,完善作品,开展阅读写作评价
互动需要一个功能强大的平台,以支持教师和学生在同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互动活动包括阅读心得、问题讨论、鼓励与建议、师生评价等。我们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时,曾让学生以《地球的明天》为题写作文。写作前,许多学生就在网站的“讨论区”对“地球的明天”的种种状况做了预测,并进行了交流。这些交流大大激活了学生思维。写作完成后,大家又互相评议,共同修改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发表在“作品展示台”上。同时,我们还对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阅读数量、阅读质量作出比较全面的绿阅读评价,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
4、结合教材,开展主题阅读、写作教学,提炼教学模式
教材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教材具有丰富性、延展性、示范性的特点。教材的内容十分
丰富,它既涉及学校生活、亲情友情,也涉及环境保护、江山美景……教材中的许多篇目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蓝本,因此,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段特点,选择性地提炼出了某些课文的“文本理解——资源补充——阅读积累——写作创作”的综合性链接式教学模式。如:我们在教学3年级上册课文《倾斜的伞》时,就应用了这种综合性链接式教学模式。
(1)文本理解:让学生精读文本《倾斜的伞》,了解在雨天外公对年幼的“我”的呵护以及长大成人后的“我”在雨中对年迈的外公的照顾,感悟“倾斜的伞”所代表的祖孙间的浓浓亲情。精读文本时,要落实课题解析、重点事例分析、精彩语句研读、人物形象分析、结构顺序与写作特点分析。
(2)资源补充:教师在“感动亲情”的主题网页中链接了“亲情故事”、“亲情诗歌”、“亲情名言”、“亲情作文赏析”、“亲情名句名篇”以及“感恩亲情”等内容,这些补充资源拓展丰富了文本“倾斜的伞”的内容。
(3)阅读积累:让学生自主阅读主题网页“感动亲情”的内容,并作好阅读记录:我喜欢的词语、我喜欢的优美句子、印象最深的细节描写、我的感受等。这种语言、文字、情感方
面的积累,优化了学生的写作行为。
(4)写作创作:阅读的根本,就是汲取文章的思想内容、遣词造句、写作素材并同时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及同类文体的写作,即直接地把阅读所得迁移到作文之中去,鼓励学生以“叙写亲情”为主题,书写亲情作文。除了教师的亲情作文方法指导外,学生在进行亲情作文及同类作文创作时,还可以随时点击网页“感动亲情”中的“亲情作文指导”、“同类作文指导”,随机进行谋篇布局、中心内容等的调整。
(5)发表作品:学生作文完成后,部分信息技术好的学生可在“阅读写作网站”之“你说我说”中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评改,最后将较完善的作品发表在“展示平台”上。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就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在容量大、包容性极强的网络环境下进行主题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践是很有意义的,它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知识面狭窄、材料积累少、作文无趣、内容千篇一律等问题,是教师、学生、网络的完美结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