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信短情长》书信文化课程,让课程闪耀跨界之美
《信短情长》书信文化课程是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教材的体系与不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涵盖了语文、综合实践、美术、信息技术、科学、传统文化等学科领域,以“信”为主线,将碎片化、平面化、单一化的知识关联,从零碎敲打到整体设计,体现的是学科之间的整合、融通与合并。它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与国家课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超越了学科课程的逻辑体系,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所必需的课程体系。 
课程如何开发的?
课程整合不要为整合而整合。无论哪种形式,无论谁跟谁整,无论处在哪个阶段,课程整合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应为了儿童、适应儿童、发展儿童。
第一步:单点突破。从微观设计入手,《语文课程标准》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等多处相关表述 。我们主要依托语文教材,梳理出教材中与书信直接相关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学写留言条》、《请假条》;三年级下册:《学写约请卡》;四年级上册:《学写书信》,《介绍家乡》;五年级上册:《代高尔基的儿子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六年级上册: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六年级下册:《给老师写一封信》、《表达感恩之情》……我们通过图书、网络、家长、学生建议,整理选编书信文化相关的补充材料。师生、家长提供某一个主题的活动方案,或者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故事。这时的整合主要以语文学科为主导,拓展相关的素材,从语文学科派生出来的“书信”课程成为学校课程。
第二步:局部推进。核心学科构建。老师们将《信短情长》课程方案,放在学科课程的框架之下,研究不同学科特质的教学系统设计,以国家课程中每个具体学科的课程目标为依据,拓展学科课程领域,改变学科与学科、学习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分离的状态,盘活各类资源为学生所用,让书信课程变得有情有趣。其他学科也相继梳理出相关知识点:(图例呈现)
科学学科:五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材料》、《纸》;六年级上册:《信息与生活》、《来自大自然的信息》、《生物是怎样传递信息的》……美术学科:三年级下册:《有趣的属相》;四年级上册:《精美的邮票》;五年级上册:《立体贺卡》;六年级上册:《参观券的
设计》…… 信息技术学科:三年级下册:《收发》、《教你下载网页中的文字》;六年级下册:《我是报社小编辑》、《电子贺卡送给你》……
我们整合、梳理、编撰了课程教学第二轮素材——《信短情长》书信文化课程。“ 信短情长 ”整合课设置了9个主题,都是由师生自主选择开发的,体现了开放式的、个性化的课程设计。
第三步:总体规划。多学科整合后,如何使三级课程之间真正成为互为支持、互为补充、相互铺垫、有机整体?课程整合网页开发课程纳入顶层设计,以学校办学理念、特文化、育人目标为指导,统整学校课程结构。书信是有情的,通过书信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和合;通过书信文化,传承书信文明,创新现代文明,将古今文化“和合”。这与学校“和合”文化一脉相承,于是我们将此课程纳入学校和润体系架构下,(呈现图),开始课程的深度融合、全面融合。学生从书信赏析、探究书信有关的典故到动手写信、制作邮票、贺卡,发E_mail,从学校模拟邮局到邮政博物馆……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为学生提供了完整学习生态。
 内容的再构,素材的编写,纳入顶层设计后开始整体推进,我们对课时安排进行了整合与优化,由课程时间的重整,来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在实践摸索中,我们总结出了“套排课表”、“弹性课时”、“多师制”课程实施方式。《信短情长》书信课程共设置9个主题单元,总计18课时。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我们采用弹性课时授课。
 课程如何评价?
我们采取了多元融合的课程评价方式,开发构建了“邮情邮谊”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实际获得。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信短情长》课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学博为美”美德币,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主评价。还可以在各种课程主题活动中进行过程性、展示性评价。孩子们实际获得的进步,可以用“美德币”兑换《特邮票集》中相应面值的“邮票”,并集邮到各自的《成长邮记》中;可以兑换缤纷主题的明信片,或者个性涂鸦一张“专属贺卡”,配送“邮筒储蓄罐”、“邮政车” ;用美德币兑换开办“书信文化百生讲坛”的机会;还可以在学校“安安邮局”进行岗位体验……
课程评价到了更多的“成长兑换”出口,有温度的评价带孩子们踏上了“有情有趣有滋味”的书信文化之旅。所有孩子课程习得的收获,《成长邮册》会在“安安邮局”中妥善保管,毕业前
期,打包邮递给孩子们留存。这,是一份珍贵的成长贺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