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拓扑结构定义:网络节点和链路的几何图形就是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网络单元的地理分布和互联关系的几何构型。
2.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拓扑结构:不同的拓扑结构其信道访问技术、网络性能、设备开销等各不相同,分别适合用于不同场合。
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常见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总线型、星状和环状三种。
4.总线型拓扑结构通常采取分布式控制策略,常用的有CSMA/CD和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方式,采用终接器来吸收这种干扰信号,使用中继器放大信号。
5.总线型优点如下:电缆长度短 易于布线和维护、可靠性高、可扩充性强、费用开支少
缺点:故障诊断困难、故障隔离困难、中继器等配置、实时性不强
总线型特点:总线型网络中的各个节点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线路与公共总线连接,总线型结构简单、扩展容易。网络中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网的故障,可靠性较高。
6.星状优点:方便服务、每个连接只接一个设备、集中控制和便于故障诊断、简单的访问协议
缺点:电缆长度和安装、扩展困难、依赖于中央节点
星型特点:星状网络的中心节点是主节点,它接收各分散节点的信息再转发给相应的节点,具有中继交换和数据处理的功能,星状网的结构简单,建网容易,但可靠性差,中间节点是网络的瓶颈,一旦出现故障则全网瘫痪。
7.环形优点:电缆长度短、适用于光纤、网络的实时性好
缺点:网络扩展配置困难、节电故障引起全网故障、故障诊断困难、拓扑结构影响访问协议
环形特点:网络中的节点计算机连成换装就成为环状网络。环路上,信息单向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传送路径固定,没有路径选择问题。
8.树型优点:易于扩展、故障隔离方便        缺点:对根的依赖性太大
9.星状、环状优点:易于扩展、故障的诊断和隔离方便、安装电缆方便缺点:环上需要智能的集中器
10.拓扑结构的选择原则:可靠性、扩充性、费用高低
ISO/OSI参考模型
11.层和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12.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其分层的原则是:
1) 层次的划分应该从逻辑上将功能分组,每层应当实现一个定义明确的功能。
2) 每层功能的选择应该有助于指定网络协议的国际化标准。
3) 层次应足够多,以使每一层小到易于管理,也不能太多,否则汇集各层的处理开销太大。
4) 各层边界的选择应尽量减少跨过接口的信息量。
OSI参考模型特征
osi参考模型的作用1) 是一种将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
2) 提供了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
3) 定义了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
4) 不同系统上的相同的实体称为同等层实体。
5) 同等层实体之间的通信由该层的协议管理。
6) 相邻层间的接口定义了源于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
7) 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面向连接的或无连接的数据服务。
8) 直接的数据传送仅在最底层实现。
9) 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并不影响其他层。
13.参考模型从低到高排序: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14.模型的原语有四种类型:请求(Requset)、指示(Indication)、响应(Response)、确认(Confirm)
15.OSI参考模型的技术术语:数据单元、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
16.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它向下直接与传输介质相连接,向上相邻切服务于数据链路层。单位:比特流。                物理层设备:中继器、集线器
17.物理接口特性:机械、电气、功能、过程。
18.物理层的主要功能:1)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持与释放。2)物理层服务数据单元传输。3)物理层管理。
19.数据链路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数据通道。单位:帧。      数据链路层设备:网卡、网桥。
20数据链路层任务:是以物理层为基础,为网络层提供透明的、正确的和有效的传输线路。
21数据链路定义:每次通信都要经过建立通信链路和拆除通信链路两过程,这种建立起来的数据收发关系就称为数据链路。
22.数据链路作用:在不太可靠的物理链路上,通过数据连理层协议实现可靠的数据传输。
23数据链路层基本任务:数据链路的建立、拆除以及对数据的检错、纠错是数据链路层的基本任务。
24. 链路层的主要功能:1)链路管理。 2)帧的装配与分解。 3)帧
的同步。 4)流量控制与顺序控制。        5)差错控制。 6)使接收端能区分数据和控制信息。 7)透明传输。 8)寻址。25.数据链路层分成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字层(LLC)、介质访问控制字层(MAC)。
26.网络层单位:报文分组。
27.网络层主要功能:1)建立和拆除网络连接。 2)分段和组块。 3)有序传输和流量控制。 4)网络连接多路复用。 5)路由选择和中继。6)差错的检测和恢复。 7)服务选择。
网络层提供的服务:1)数据报服务。 2)虚电路服务。
28.传输层单位:数据段。
29.传输层的特性:1)连接与传输。 2)传输层服务。
30.传输层的主要功能:1)接收由会话层来的数据,将其分成较小的信息单位,经通信子网实现两主机间端到端通。2)提供建立、终止传输连接,实现相应服务。3)向高层提供可靠的透明数据传送,具有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及故障恢复功能。
31.会话层主要功能:1)提供远程会话地址。2)会话建立后的管理。
32.会话层提供的服务:1)会话连接的建立和拆除。2)与会话管理有关的服务。3)隔离。4)出错和恢复控制。
33.表示层主要功能:1)语法转换。 2)传送语法的选择。 3)常规功能。
34.表示层提供的服务:1)数据转换和格式转换。 2)语法选择。3)数据加密与解密。 4)文本压缩。
虚拟终端(VTP)虚拟终端是将各种类型的专用终端的功能一般化、标准化以后得到的终端模型,是OSI所定义的一种虚拟终端服务。
35.虚拟终端协议定义:虚拟中断(VT)是将各种类型的专用终端的功能一般化、标准化以后得到的终端模型。
36.虚拟终端协议:虚拟终端协议则执行专用终端与应用程序使用的虚拟终端的转换。
37.虚拟终端功能:虚拟终端协议的任务是将实际终端转换成标准终端或虚拟终端。
38.OSI将VT分为5类:页面型、表格型、图形型、图像型、混合型。
39.数据传输控制方式: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CSMA/CD)。
40.CSMA/CD工作原理:先听后说,边听边说,一旦冲突,立即听说,等待时机,然后再说
41.Ethernet(以太网)。
42.令牌传递控制法:又称为许可证法,基本原理是:一个独特的被称为令牌的标志信息沿着环状网络依
次向每个节点传递,只有获得令牌的节点才有权利发送信息。令牌可以是一位或多为二进制数组成的编码。令牌有“忙”和“空”两种状态。
43.数据交换定义:通常将数据在通信子网中节点间的传输过程统称为数据交换,其信道访问技术为数据交换技术。
44.网络标准:是为了规定网络的通信标准、访问控制方式、传输介质等技术而制定的规则。
IEEE 802标准主要包括:
IEEE 802.1——局域网概述、体系结构、网络管理和网络互连。
IEEE 802.2——逻辑链路控制(LLC)。
IEEE 802.3——CSMA/CD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
IEEE 802.4——Token Bus(令牌总线)。
IEEE 802.5——Token Ring(令牌环)访问方法和物理层规范。
45.传统以太网:网络产品符合IEEE 802.3标准,传输速率通常为10Mbps,当前常用的这类以太网标准
有以下几种。
1.10BASE-5粗缆以太网(标准以太网):使用直径0.4英寸,阻抗为50Ω的粗同轴电缆,使用AUI接口,总线型拓扑结构,站间最短距离
2.5m,一条电缆的最大长度为500m,每段最多可以有100个站。
1).粗同轴电缆使用中继器的联网规则是:一条网络干线最多可以有5个电缆段,即最多4个中继器,5段中只允许其中3个电缆段可以连接网络工作站,另外2个电缆段仅是用来延长网络的距离而已,网络最长跨度为2500m。
2.10BASE-2细缆以太网:直径0.8英寸、特征阻抗50Ω,使用BNC接口,不需要传输介质,直接连接T形连接器,每个电缆最大长度是185m,每段最多可接30个工作站,任意2个工作站之间的最小距离是0.5m。
3.10BASE-T双绞线以太网:10BASE-T使用两队非屏蔽双绞线,一对线发送数据,另一对线接受数据
1)UTP:非屏蔽双绞线。STP:屏蔽双绞线。
2)接口为RJ-45,采用星状拓扑结构。
3)双绞线以太网联网规则:各工作站通过Hub连入网络中;传输介质采用无屏蔽双绞线;工作站与Hub之间的最大距离为100m。形成树状结构,Hub与Hub之间最大距离也是100m,Hub相当于一种特殊的多口中继
器。
4)10BASE-T:网络中任意2个工作站之间最多不超过5段线(指Hub到Hub到计算机之间链接双绞线),即任意2个工作站之间最多可以有4台Hub。
4.10BASE-F:光缆以太网,1993年加入IEEE 802.3的10BASE-F规范利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带来了距离上和传输特性上的有点,这一规范实际上包含了三个标准:10BASE-FP、10BASE-FL和10BASE-FB。
接口为:光纤连接器。光纤连接器又分为:SC连接器与STII连接器。
5快速以太网100BASE-T:100BASE-T是由10BASE发展而来的,即IEEE 802.3u标准,是对IEEE 802.3的补充,媒体访问协议层,采用了星状拓扑结构。
ATM  传输介质为光纤。
46.ATM:(异步传输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网络交换技术,适合用于传送宽带综合业务数字(B-ISDN)和可变速率的传输业务。异步传输模式是一种利用固定数据报的大小以提高传输效率的传输方法。
这种固定的数据报又称为信元或报文。ATM信元结构由53 B组成,53B被分成5 B的信头和48B信息部分。
47.ATM局域网:ATM局域网就是以ATM为基本结构的局域网,它以ATM交换机作为网络交换节点,并通过各种ATM接入设备将各种用户业务接入到ATM网络。
48.AMT的基本特征基本技术。
1)采用光纤作为网络的传输介质。
2)采用同步数字体系(SDH)作为传输网络。
3)采用异步传输模式作为交换技术。
48.FDDI :光纤分布数据接口,高速环形网络,FDDI使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信号单向传递,具有距离长、范围大、高速、损耗低、抗干扰性能高等优点。
1)传输速率达100Mbps  光纤的最大站间距离为2Km,环路长度为100Km,即光纤长度为200Km。
49.TCP/IP网络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是指为网络数据交换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的集合,目的是各种各样的计算机都可以在一个共同的网络环境中运行。
网络协议(网络组成)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
50.TCP/IP作用:解决的是异构网络系统的通信问题,目的是向高层隐藏底层物理网络技术的细节,为用户提供统一的通信服务。TCP/IP就是这一技术的体现,它是一个协议集,包含了100过个协议,用来将九三
级和数据通信设备组成实际的计算机网络。
51.TCP/IP协议的分层模式:网络接口层、IP层(网际层)、传输层、应用层。
1).网络接口层与OSI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相对应。
功能:负责管理设备和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及同一设备与网络之间的数据交换。
2)网际层与OSE网络层相对应。
功能:该层负责管理不同的设备之间数据传递。
IP层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协议:
(1 ).网际协议(IP):使用IP地址确定收发端,提供端到端的“数据报”传递。
(2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处理路由,协助IP层实现报文传送的控制机制,提供错误和信息报告。
(3 ).地址解析协议(ARP):将网络层地址转换成链路层地址。
(4 ).逆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将链路层地址转换成网络层地址。
52.传输层:与OSI传输层相对。
1功能:确保所有传送到某个系统的数据正确无误地到达该系统。1).TCP:传输控制协议(虚电路):功能: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数据传输服务,它通过提供校验位,确保数据可靠传输。
2).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数据报),功能:采用无连接的数据报传送方式,提供不可靠的数据传送。
53.应用层:应用层作为最高层与OSI参考模型上三层对应,为各种应用程序提供了实用的协议。
1)FTP:文件传输协议。        2)Telnet:远程登录协议。
3)SMTP:简单又见传输协议。  4)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
5)RIP:路由信息协议。          5)NFS:网络文件系统。
7)DNS:域名服务。
54.TCP/IP协议的特点:
1)开放的协议标准。
2)统一的网络地址分配方案,使网络中的所有设备都具有唯一的IP地址。
3)独立于特定的网络硬件。
4)标准化的高层协议,可以提供多种可靠的用户服务。
55.TCP/IP与OSI参考模型的相同处与不同处:
相同:TCP/IP协议和OSI参考模型的共同之处是都采用了分层结构的概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