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七层协议图之每⼀层对应的设备及功能
OSI七层协议在⽹络传输中扮演的⾓⾊及功能:
7、应⽤层——–电脑的各种数据
6、表⽰层 ——– 处理⽤户信息的表⽰问题,如编码、数据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
5、会话层——–会话管理、会话流量控制、寻址、寻址
4、传输层——–各种协议(TCP/IP中的TCP协议、Novell⽹络中的SPX协议和微软的NetBIOS/NetBEUI协议。 )
3、⽹络层——–路由器(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或分组通过通信⼦⽹选择最适当的路径)
2、数据链路层—-交换机/⽹桥(负责建⽴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
1、物理层
——–集线器/中继器(利⽤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特流的透明传输。)
1、物理层
物理层协议:
物理层:(典型设备:中继器,集线器、⽹线、HUB) 数据单元:⽐特(Bit)
以太⽹物理层、调制解调器、PLC 、SONET/SDH 、G.709 、光导纤维、同轴电缆、双绞线
1.1介绍:
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也是OSI模型的第⼀层。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特流的透明传输。
物理层的作⽤是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特流的透明传送,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使其上⾯的数据链路层不必考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是什么。“透明传送⽐特流”表⽰经实际电路传送后的⽐特流没有发⽣变化,对传送的⽐特流来说,这个电路好像是看不见的。
物理层概述:
这⾥写图⽚描述
1.2、物理层主要功能:
功能⼀:为数据端设备提供传送数据的通路
功能⼆:传输数据
这⾥写图⽚描述
【转】OSI第⼀层物理层介绍
集线器/中继器介绍:
1.中继器(repeater)
中继器是位于第1层(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的⽹络设备。当数据离开源在⽹络上传送时,它是转换为能够沿着⽹络介质传输的电脉冲或光脉冲的——这些脉冲称为信号(signal)。当信号离开发送⼯作站时,信号是规划的,⽽且很容易辨认出来。但是,当信号沿着⽹络介质进⾏传送时,随着经过的线缆越来越长,信号就会变得越来越弱,越来越差。中继器的⽬的是在⽐特级别对⽹络信号进⾏再⽣【放⼤信号】和重定时,从⽽使得它们能够在⽹络上传输更长的距离。
2.集线器(hub)
集线器的⽬的是对⽹络信号进⾏再⽣和重定时。它的特性与中继器很相似(被称为多端⼝中继器multiport repeater)。HUB是⽹络中各个设备的通⽤连接点,它通常⽤于连接LAN的分段。HUB含有多个端⼝。每⼀个分组到达某个端⼝时,都会被复制到其他所有端⼝,以便所有的LAN 分段都能看见所有的分组。集线器并不认识信号、地址或数据中任何信息模式。
中继器与集线器的区别在于连接设备的线缆的数量。⼀个中继器通常只有两个端⼝,⽽⼀个集线器通常有4⾄20个或更多的端⼝。
集线器能够创建于总线⽅式相同的争⽤环境,当⼀台设备进⾏传输时,集线器上其他的设备都会监听它,并且争取下⼀次的传输权利。因此,连接在集线器上的设备将平分该集线器所拥有的带宽。并且在同⼀集线器上的设备属于同⼀个冲突域。
2、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协议:
数据链路层: (典型设备: ⽹卡,⽹桥,交换机) 数据单元:帧(Frame)
ARQ(Automatic Repeat-reQuest )⾃动重传请求协议,错误纠正协议之⼀,包括停⽌等待ARQ 协议和连续ARQ 协议,错误侦测、正⾯确认、逾时重传与负⾯确认继以重传等机制。
停⽌等待协议:
CSMA/CD(Car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监听多点接⼊/碰撞检测协议。总线型⽹络,协议的实质是载波监听和碰撞检测。载波监听即发数据前先检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计算机在发送数据,如暂时不发数据,避免碰撞。碰撞检测为计算机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
PPP(Point-to-Ponit Protocol)点对点协议⾯向字节,由三部分组成:⼀个将IP 数据报封装到串⾏链路的⽅法;⼀个⽤于建⽴、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的链路控制协议
LCP(Link Control Protocol) :⼀套⽹络控制协议NCP 。
HDLC (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级数据链路控制同步⽹上传输数据、⾯向⽐特的数据链路层协议。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传递⽅式,建⽴在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基础上的⼀种⾯向连接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异步”是指将ATM 信元“异步插⼊”到同步的 SDH ⽐特流中。如同步插⼊则⽤户在每帧中所占的时隙相对位置固定不变。“同步”是指⽹络中各链路上的⽐特流都是受同⼀⾮常精确的主时钟的控制。Wi-Fi 、WiMAX 、DTM 、令牌环、以太⽹、FDDI 、帧中继、 GPRS 、 EVDO 、HSPA 、L2TP 、ISDN
2.1介绍:
数据链路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层,介乎于物理层和⽹络层之间。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标机⽹络层。为达到这⼀⽬的,数据链路必须具备⼀系列相应的功能,主要有: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相匹配;以及在两个⽹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维持和释放的管理。
它规定了以太⽹的帧操作,该传感器在⼯艺上将两个特征⼀致的热电元反向串联或接成差动平衡电路⽅式,因⽽能以⾮接触式检测出物体放出的红外线能量变化,数据链路层故障包括由集线器、路由器、⽹络测试仪提供的关于帧活动和帧错误的统计数据,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
它定义了在单个链路上如何传输数据。这些协议与被讨论的各种介质有关。⽰例:ATM,FDDI等。
数据链路层:是为了提供功能上和规程上的⽅法,以便建⽴、维护和释放⽹络实体间的数据链路。
物理链路(物理线路):是由传输介质与设备组成的。原始的物理传输线路是指没有采⽤⾼层差错控制的基本的物理传输介质与设备。
数据链路(逻辑线路):在⼀条物理线路之上,通过⼀些规程或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以保证被传输数据的正确性。实现这些规程或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物理线路,这样就构成了数据链路。从数据发送点到数据接收点(点到点 point to point)所经过的传输途径。
当采⽤复⽤技术时,⼀条物理链路上可以有多条数据链路。[
2.2内容:
数据链路层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向⽹络层提供服务,其最基本的服务是将源⾃⽹络层来的数据可靠地传输到相邻节点的⽬标机⽹络层。为达到这⼀⽬的,数据链路必须具备⼀系列相应的功能,主要有: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称这种数据块为帧(frame),帧是数据链路层的传送单位;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相匹配;以及在两个⽹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维持和释放的管理。数据链路控制协议也称链路通信规程,也就是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协议。链路控制协议可分为异步协议和同步协议两⼤类。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协议有:
  (1)点对点协议(Point-to-PointProtocol);
  (2)以太⽹(Ethernet);
osi参考模型包括几层
  (3)⾼级数据链路协议(High-LevelDataLinkProtocol);
  (4)帧中继(FrameRelay);
  (5)异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TransferMode)。
2.3分类:
数据链路层包含LLC逻辑链路层⼦层和MAC介质访问控制⼦层两个⼦层
逻辑控制⼦层
1
  数据链路层的LLC⼦层⽤于设备间单个连接的错误控制,流量控制。与MAC层不同,LLC和物理媒介全⽆关系。媒介是CSMA/CD的802.3还是802.5的令牌环都没关系。它在LAN中是独⽴的802.2。在LLC之上的⽹络层可以是⽆连接、响应的⽆连接或⾯向连接的不同业务。LLC⽤业务接⼊点SAP访问上层协议,有了SAP,站点就能在LLC层只⽤⼀个接⼝同时与⼏个⾼层协议玩。⼀个SAP是简单的地址或协议ID,内容则为空的LLC帧。LLC协议数据单元(LLCPDU)即LPDU。它包括:DSAP(⽬的SAP)/SSAP(源SAP);⼀个定义吞吐量优先级的控制;和含带数据的信息域。在接收⽅,DSAP例如协议ID就是消息要被
递送的,通常DSAP和SSAP是⼀样的,因为两端只有在同种协议间才能通信。例如当SAP为AA,代表SNAP(⼦层接⼊协议)。SNAP是个⾮标准化的,或⼚商特定的协议,⽤于接⼊协议的业务。例如当SAP为06,则代表IP协议;当SAP为FO,代表NetBIOS(⽹络基本输⼊/输出协议)。SAP为FF表⽰⼴播的Global协议。
  SNAP机制:规范种DSAP都只有⼀个字节,那不⾜够区分所有协议了。SNAP就来了,⽽且它⽀持在LLC帧上传⼚商的协议。这样传递的协议就被放⼊所谓SNAP帧中了。SNAP”ㄍ酚形遄纸冢前三字节为⼚商号,后两字节指⽰协议。以太⽹有两种版本:IEEE(802.2、
802.3);DIX(DEC、Intel、Xerox)⼜称V2以太⽹。DIX帧在源地址之后是两字节的Type,例如IP。IEEE以太⽹帧,在源地址后是帧长度指⽰,在随后的数据域中才是标准的LPDU封装,包括DSAP/SSAP/控制域/Data。在这个Data中会有协议ID、以太类型指⽰,例如以太类型806表⽰地址解析协议ARP。以太⽹卡通过跳针或软件可以设置需要的以太⽹版本,DIX通常都设的,因为⼤约90%的⽹络都⽤此版本。请注意⽹络所有要通信的站点应设成相同版本。
介质访问层
1
  介质访问控制是解决当局域⽹中共⽤信道的使⽤产⽣竞争时,如何分配信道的使⽤权问题。逻辑链路Logical Links是实际电路或逻辑电路上交换通信信息的两个端系统之间的⼀种协议驱动通信会话。协议栈定义了两个系统在某种介质上的通信。在协议栈低层定义可⽤的多种不同类型的通信协议,如局域⽹络(LAN)、城域⽹(MAN)和象X.25或帧中继这样的分组交换⽹络。逻辑链路在物理链路(可以是铜线、光纤或其他介质)上的两个通信系统之间形成。根据OSI协议模型,这些逻辑链路只在物理层以上存在。你可以认为逻辑链路是存在于⽹络两个末断系统间的线路。⾯向连接的服务为了保证可靠的通信,需要建⽴逻辑线路,但在两个端系统间要维持会话。⾯向需要应答连接的服务分组传输并有返回信号的逻辑线路。这种服务产⽣更⼤的开销,但更加可靠。⽆应答不连接服务⽆需应答和预先的传送。在端系统间没有会话。
  OSI协议栈中的数据链路层可进⼀步细分为较低的介质访问控制(MAC)⼦层和较⾼的逻辑链路控制(LLC)⼦层。当它接收到⼀个分组后,它从MAC⼦层向上传送。如果有多个⽹络和设备相连,LLC层可能将分组送给另⼀个⽹络。例如,在⼀个NetWare服务器上,你可能既安装了以太⽹络适配器⼜安装了令牌⽹络适配器,NetWare⾃动地在连接到适配器的⽹络间桥接,这样原来在以太⽹上的分组就可以传送到令牌⽹上的⽬的地了,LLC层就象⽹络段间的交换或链路中继,它将以太⽹的帧重装成令牌环⽹的帧。
2.4功能:
数据链路层的最基本的功能是向该层⽤户提供透明的和可靠的数据传送基本服务。透明性是指该层上传输的数据的内容、格式及编码没有限制,也没有必要解释信息结构的意义;可靠的传输使⽤户免去对丢失信息、⼲扰信息及顺序不正确等的担⼼。在物理层中这些情况都可能发⽣,在数据链路层中必须⽤纠错码来检错与纠错。数据链路层是对物理层传输原始⽐特流的功能的加强,将物理层提供的可能出错的物理连接改造成为逻辑上⽆差错的数据链路,使之对⽹络层表现为⼀⽆差错的线路。如果您想⽤尽量少的词来记住数据链路层,那就是:“帧和介质访问控制”。
帧同步
1
  为了使传输中发⽣差错后只将有错的有限数据进⾏重发,数据链路层将⽐特流组合成以帧为单位传送。每个帧除了要传送的数据外,还包括校验码,以使接收⽅能发现传输中的差错。帧的组织结构必须设计成使接收⽅能够明确地从物理层收到的⽐特流中对其进⾏识别,也即能从⽐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与终⽌,这就是帧同步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络传输中很难保证计时的正确和⼀致,所以不可采⽤依靠时间间隔关系来确定⼀帧的起始与终⽌的⽅法。
  (1)字节计数法:这是⼀种以⼀个特殊字符表⽰⼀帧的起始并以⼀个专门字段来标明帧内字节数的帧同步⽅法。接收⽅可以通过对该特殊字符的识别从⽐特流中区分出帧的起始并从专门字段中获知该帧中
随后跟随的数据字节数,从⽽可确定出帧的终⽌位置。⾯向字节计数的同步规程的典型代表是DEC公司的数字数据通信报⽂协议DDCMP(Digital Data Communications Message Protocol)。
  控制字符SOH标志数据帧的起始。实际传输中,SOH前还要以两个或更多个同步字符来确定⼀帧的起始,有时也允许本帧的头紧接着上帧的尾,此时两帧间就不必再加同步字符。 count字段共有14位,⽤以指⽰帧中数据段中数据的字节数,14位⼆进制数的最⼤值为2-1=16383,所以数据最⼤长度为8×16383=131064。DDCMP协议就是靠这个字节计数来确定帧的终⽌位置的。DDCMP帧格式中的ACK、SEG、ADDR 及FLAG中的第2位,CRC1、CRC2分别对标题部分和数据部分进⾏双重校验,强调标题部分单独校验的原因是,⼀旦标题部分中的CONUT 字段出错,即失却了帧边界划分的依据,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由于采⽤字符计数⽅法来确定帧的终⽌边界不会引起数据及其它信息的混淆,因⽽不必采⽤任何措施便可实现数据的透明性(即任何数据均可不受限制地传输)。
  (2)使⽤字符填充的⾸尾定界符法:该法⽤⼀些特定的字符来定界⼀帧的起始与终⽌,为了不使数据信息位中出现的与特定字符相同的字符被误判为帧的⾸尾定界符,可以在这种数据字符前填充⼀个转义控制字符(DLE)以⽰区别,从⽽达到数据的透明性。但这种⽅法使⽤起来⽐较⿇烦,⽽且所⽤的特定字符过份依赖于所采⽤的字符编码集,兼容性⽐较差。
  (3)使⽤⽐特填充的⾸尾标志法:该法以⼀组特定的⽐特模式(如01111110)来标志⼀帧的起始与终
⽌。本章稍后要详细介绍的HDLC 规程即采⽤该法。为了不使信息位中出现的与特定⽐特模式相似的⽐特串被误判为帧的⾸尾标志,可以采⽤⽐特填充的⽅法。⽐如,采⽤特定模式01111110,则对信息位中的任何连续出现的五个“1”,发送⽅⾃动在其后插⼊⼀个“0”,⽽接收则做该过程的逆操作,即每接收到连续五
个“1”,则⾃动删去其后所跟的“0”,以此恢复原始信息,实现数据传输的透明性。⽐特填充很容易由硬件来实现,性能优于字符填充⽅法。
  (4)违法编码法:该法在物理层采⽤特定的⽐特编码⽅法时采⽤。例如,⼀种被称作曼彻斯特编码的⽅法,是将数据⽐特“1”编码成“⾼-低”电平对,⽽将数据⽐特“0”编码成“低-⾼”电平对。⽽“⾼-⾼”电平对和“低-低”电平对在数据⽐特中是违法的。可以借⽤这些违法编码序列来定界帧的起始与终⽌。局域⽹IEEE 802标准中就采⽤了这种⽅法。违法编码法不需要任何填充技术,便能实现数据的透明性,但它只适⽤于采⽤冗余编码的特殊编码环境。由于字节计数法中COUNT字段的脆弱性以及字符填充法实现上的复杂性和不兼容性,⽬前较普遍使⽤的帧同步法是⽐特填充和违法编码法。
差错控制
1
  ⼀个实⽤的通信系统必须具备发现(即检测)这种差错的能⼒,并采取某种措施纠正之,使差错被控制在所能允许的尽可能⼩的范围内,这就是差错控制过程,也是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之⼀。对差错编码(如奇偶校验码,检查和或CRC)的检查,可以判定⼀帧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发⽣了错误。⼀旦发现错误,⼀般可以采⽤反馈重发的⽅法来纠正。这就要求接收⽅收完⼀帧后,向发送⽅反馈⼀个接收是否正确的信息,使发送⽅所在此作出是不需要重新发送的决定,也即发送⽅仅当收到接收⽅已正确接收的反馈信号后才能认为该帧已经正确发送完毕,否则需要重新发送直⾄正确为⽌。物理信道的突发噪声可能完全“淹没”⼀帧,即使得整个数据帧或反馈信息帧丢失,这将导致发送⽅永远收不到接收⽅发来的反馈信息,从⽽使传输过程停滞.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引⼊计时器(Timer)来限定接收⽅发回反馈信息的时间间隔,当发送⽅发送⼀帧的同时也启动计时器,若在限定时间间隔内未能收到接收⽅的反馈信息,即计时器超时(Timeout),则可认为传的帧已出错或丢失,继⽽要重新发送。由于同⼀帧数据可能被重复发送多次,就可能引起接收⽅多次收到同⼀帧并将其递交给⽹络层的危险。为了防⽌发⽣这种危险,可以采⽤对发送的帧编号的⽅法,即赋予每帧⼀个序号,从⽽使接收⽅能从该序号来区分是新发送来的帧还是已经接收但⼜重新发送来的帧,以此来确定要不要将接收到的帧递交给⽹络层。数据链路层通过使⽤计数器和序号来保证每帧最终都被正确地递交给⽬标⽹络层⼀次。
流量控制
1
  流量控制并不是数据链路层所特有的功能,许多⾼层协议中也提供流时控功能,只不过流量控制的对象不同⽽已。⽐如,对于数据链路层来说,控制的是相邻两节点之间数据链路上的流量,⽽对于运输层来说,控制的则是从源到最终⽬的之间端的流量。由于收发双⽅各⾃使⽤的设备⼯作速率和缓冲存储的空间的差异,可能出现发送⽅发送能⼒⼤于接收⽅接收能⼒的现象,如若此时不对发送⽅的发送速率(也即链路上的信息流量)作适当的限制,前⾯来不及接收的帧将被后⾯不断发送来的帧“淹没”,从⽽造成帧的丢失⽽出错。由此可见,流量控制实际上是对发送⽅数据流量的控制,使其发送率不致超过接收⽅所能承受的能⼒。这个过程需要通过某种反馈机制使发送⽅知道接收⽅是否能跟上发送⽅,也即需要有⼀些规则使得发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接着发送下⼀帧,⽽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暂停发送,以等待收到某种反馈信息后继续发送。
链路管理
1
  链路管理功能主要⽤于⾯向连接的服务。当链路两端的节点要进⾏通信前,必须⾸先确认对⽅已处于就绪状态,并交换⼀些必要的信息以对帧序号初始化,然后才能建⽴连接,在传输过程中则要能维持该连接。如果出现差错,需要重新初始化,重新⾃动建⽴连接。传输完毕后则要释放连接。数据连路层连接的建⽴维持和释放就称作链路管理。在多个站点共享同⼀物理信道的情况下(例如在LAN中)如何在要求通信的站点间分配和管理信道也属于数据链路层管理的范畴。
区分数据和控制信息
由于数据和控制信息都是在同⼀信道中传送,⽽在许多情况下,数据和控制信息处于同⼀帧中。因此⼀定要有相应的措施使收⽅能够将它们区分开来。
透明传输
简单的说,透明传输就是发送⽅发送什么的数据,不管数据传输过程是如何实现的接收⽅将收到什么样的数据。更确切地说,所谓透明传输就是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当所传数据中的⽐特组合恰巧出现了与某⼀个控制信息完全⼀样时,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使收⽅不会将这样的数据误认为是某种控制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数据链路层的传输的透明的。
寻址
在多点连接的情况下,必须保证每⼀帧都能送到正确的⽬的站。收⽅也应当知道发⽅是哪⼀个站。
数据链路层⽤到的设备:
⽹桥(Bridge)也称为桥接器,是连接两个局域⽹的存储转发设备,⽤它可以使完全具有相同或相似体系结构⽹络系统的连接,这样不但能扩展⽹络的距离或范围,⽽且可提⾼⽹络的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
⽹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第⼆层),将两个LAN连起来,根据MAC地址来转发帧,可以看作⼀个“低层的路由器”(路由器⼯作在⽹络层,根据⽹络地址如IP地址进⾏转发)。
交换机是主导⽹络系统的集线设备,⼤部分交换机是在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第⼆层)操作。
如果把集线器看成⼀条内置的以太⽹总线,交换机就可以看做由多条总线构成交换矩阵的互联系统。每⼀个交换机端⼝对应着⼀条⾼出⼀个数量级的背板带宽总线(Core Bus),背板总线与⼀个交换引擎(Switch Engining)相连接。不同端⼝间的数据包经背板总线进⼊交换引擎,通过存储转发、直通转发和准直通转发模式进⾏交换。
值得注意的是,⽹桥与交换机的区别在与市场,⽽不在与技术。交换机对⽹络进⾏分段的⽅式与⽹桥相同,交换机就是⼀个多端⼝的⽹桥。确切地说,⾼端⼝密度的⽹桥就称为局域⽹交换机。
交换机与⽹桥的真正区别主要在与现代的交换机与旧式⽹桥的区别上。
交换机与⽹桥的区别:
局域⽹交换机的基本功能与⽹桥⼀样,具有帧转发、帧过滤和⽣成树算法功能。但是,交换机与⽹桥相⽐还是存在以下不同:
1、交换机⼯作时,实际上允许许多组端⼝间的通道同时⼯作。所以,交换机的功能体现出不仅仅是⼀个⽹桥的功能,⽽是多个⽹桥功能的集合。即⽹桥⼀般分有两个端⼝,⽽交换机具有⾼密度的端⼝。
2、分段能⼒的区别
由于交换机能够⽀持多个端⼝,因此可以把⽹络系统划分成为更多的物理⽹段,这样使得整个⽹络系统具有更⾼的带宽。⽽⽹桥仅仅⽀持两个端⼝,所以,⽹桥划分的物理⽹段是相当有限的。
3、传输速率的区别
交换机与⽹桥数据信息的传输速率相⽐,交换机要快于⽹桥。
4、数据帧转发⽅式的区别
⽹桥在发送数据帧前,通常要接收到完整的数据帧并执⾏帧检测序列FCS后,才开始转发该数据帧。交换机具有存储转发和直接转发两种帧转发⽅式。直接转发⽅式在发送数据以前,不需要在接收完整个数据帧和经过32bit循环冗余校验码CRC的计算检查后的等待时间。
【转】OSI第⼆层数据链路层介绍1
【转】OSI第⼆层数据链路层介绍2
3.⽹络层
⽹络层协议:
⽹络层需要执⾏4个基本任务——⽤IP地址编址、封装、解封装、路由。其中前三项都很容易理解,路由是最复杂的部分,也是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
⽹络层: (典型设备:路由器,防⽕墙、多层交换机) 数据单元:数据包(Packet )
IP (IPv4 · IPv6) (Internet Protocol) ⽹络之间互连的协议
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即地址解析协议,实现通过IP 地址得知其物理地址。
RARP (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转换协议允许局域⽹的物理机器从⽹关服务器的 ARP 表或者缓存上请求其 IP地址。ICMP (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Internet 控制报⽂协议。它是TCP/IP 协议族的⼀个⼦协议,⽤于在IP 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
ICMPv6 :
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Internet 组管理协议,是因特⽹协议家族中的⼀个组播协议,⽤于 IP 主机向任⼀个直接相邻的路由器报告他们的组成员情况。
RIP (Router information protocol) 路由信息协议是⼀种在⽹关与主机之间交换路由选择信息的标准。
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分布式链路状态协议。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 )边界⽹关协议,⽤来连接Internet 上独⽴系统的路由选择协议.采⽤路径向量路由选择协议。
IS-IS (Intermediate System to Intermediate System Routing Protocol )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的路由选择协议.
IPsec (IP Secure) “Internet 协议安全性”是⼀种开放标准的框架结构,通过使⽤加密的安全服务以确保在 Internet 协议 (IP) ⽹络上进⾏保密⽽安全的通讯。
【转】OSI第三层⽹络层介绍1
【转】OSI第三层⽹络层介绍-ip介绍
【转】OSI第三层⽹络层介绍-路由协议
4、传输层
传输层协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