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与设计
gui hua yu she ji
46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
◎金玺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文化,虽然历经发展呈现弱化趋势,但是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建筑设计对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的提炼、扩展,将其中与时代发展相冲突的文化元素进行合理转化。本文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建筑设计传承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具体传承,以作借鉴。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设计;传承;发展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建筑以独特的形式发挥着文化传承功能。我国传统文化充分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包容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传统建筑文化深受其影响,大力提倡人文自然理念。但是我国建筑设计在时代发展中,逐渐受到西方文明的侵蚀,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之间显现出很大差异。但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魅力,再次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推广,如何促成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有机融合,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探索。
一、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一)建筑设计源于传统文化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曾明确提出,建筑设计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现代建筑旗手勒·柯布西耶也有过相似观点,提倡在建筑设计中延续历史文化,能够从中发现过去、当代和未来不同阶段文明的发展,而传统文化就是维持这种连续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当代建筑设计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仅仅是追求时尚潮流,更应该担当起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任,这也是一名优秀建筑设计师必须肩负的责任。这种目标的达成,需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过程中准确出所需要的设计灵感。
(二)建筑设计传承传统文化
不同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和审美潮流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贝聿铭、勒·柯布西耶两位建筑大师的观点,不是提倡最大程度地模仿古代建筑形式。如果利用现代建筑材料去刻意模仿,并不是传统建筑文化延续的关键方式。传承,就是在传统建筑文化发展趋势的要求下,以当代人为特点为基础,充分发挥现代建筑方式的作用。传承不是简单拼凑传统建筑文化的单一片段,而应以应用传统文化魅力作为凸显现代文化文明的重要手段,进而呈现出传统建筑文化的文化优势。例如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融合苏州传统文化与当代苏州人文特、道家思想之后,制定的建筑设计方案,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文的和谐统一,使人们深入其中只感到无尽享受,而不会有不必要的拼凑设计和文化相冲之感。
二、建筑设计传承传统文化的表现
(一)儒家文化的影响
图1 北京四合院建筑结构
自汉武帝将儒家文化树立为统治思想以来,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千年来我国文化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君主统治国家的思想手段,也是文化内涵更加成熟和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建筑设计中也能发现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北京四合院建筑,如图1,是以儒家思想中忠、义、礼、孝与天人合一理念引导下,结合了四方体结构的建筑美学后产生的建筑形式。现阶段,我国主要的现代化建筑造型趋于一致,相较于西方建筑造型的个性化特点,两者之间存在很大不同,这与儒家文化的影响力是离不开的,是传统文化底蕴的具体体现,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建筑已经滞后于西方建筑。中国建筑讲究依山水而建的“自然道成”,就是“天人合一”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二)佛学文化的影响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逐渐发展成为历代君民所推崇的宗教文化,也曾出现过三教并行局面。建筑设计方面,因佛教信仰建立的寺庙遍布全国,著名的有洛阳白马寺、西安大小雁塔等等。从文化地位方面来说,佛教文化是仅次于儒家文化。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再加工,文化思想方面已经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进一步谋求豁达和归真,体现在建筑设计上就是建筑风格的情境、自然。佛家文化主张亲近自然,普遍将寺庙建于深山之中便于清修,如嵩山少林寺等,经过世代演变发展成为了与世无争的田园风格,同时以远离城市为选址原则,是现代快节奏生活下放松自我、休闲舒适的健康居所,与佛家的“远离红尘”思想很是相近。
(三)道家文化的影响
作为本土文化之一,道教文化中更多的融合了古代知识阶层的思想,倡导道法自然。道家思想注重在自然规律下生存发展和清净自然的思想观点,是“道”的延伸与发展。同时,道家思想中蕴含了消极避世理念,是统治阶层所不推崇的。但是现今社会,国家普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道家思想更加相符,建筑设计中更是将其贯彻落实,提倡节能、环保理念的良好应用。本质上,这两者之间的适应性和相符合,正是道家思想千年积淀和深入影响下的具体体现。
(四)文学创作的影响
五年前的文化发展中,优秀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也会不同程度的对建筑设计产生影响。建筑设计师往往会在一些情况下,从文化角度来设计建筑物,并且以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建筑和领域内受到广泛关注,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参观旅游。聚义堂、山下酒馆等现代建筑就是在文化作品的影响下设计
、建成的,已经在社会反映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一)传统材料
html网页设计文化传承建筑材料是保障各种建筑类型质量的基础性条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应用传统材料。我国古建筑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希望在建筑物中体现出一种自然、简单的艺术美感。而现代建筑普遍利用了钢筋、混凝土,但是在建筑风格上要积极吸收传统材料应用时所追求的思想理念,通过简单的艺术表达形式,充分呈现“亲
近自然”的文化诉求。
规划与设计
gui hua yu she ji
47
(二)传统建筑元素
(1)直接应用传统元素。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建筑设计方面也有很多应用,如推拉窗、建筑结构、吉
祥图案等等,可以利用水线回文设计来凸显现代建筑的文化特。现代建筑中的屋顶坡度设计也可以应用传统元素,呈现出整个建筑的简约风格和艺术美感。风水学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建筑布局风格,其中包含了美学、地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充分体现出顺应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风格,已经成为很多建筑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普遍应用了风水学思想,是对地域条件、日照光线、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考量,现代建筑设计中常用的坐北朝南布局方式就与此相关。
(2)传承创新传统元素。传统元素可以作为建筑设计中的可应用元素,需要在吸收、借鉴过程中,重组和再加工原有的颜、形态,再结合现代审美观之后,充分体现出建筑的基本功能和美学价值。传统元素也需要在现代艺术的架构内,完成抽象拼接和加工重建,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元素的有机统一,丰富建筑设计的艺术层次和美学效果。
(三)传统符号
传统元素的传承,一般需要依托思想符号或物质符号来达成。建筑设计师需要对传统符号建立初步认知,对其中包含的人、物、概念、思想等内容能够有所了解。现代建筑设计中应用传统符号,需要经过精炼提取来实现融合,例如上海金茂大厦在吸收传统塔符号元素后,以传统塔结构体现出时代气息和地方特。
(四)继承和学习中庸理念
现代建筑提倡运用中庸的设计方法,其中的鲜明特点就是注重建筑布局的匀称性,强调各个构成部分要与整体建筑之间保持风格上的一致,而不是个体的风险凸显;集中体现在调搭配和结构镶嵌方面,在建筑的目
标要求下完成元素设计,运用不浮夸、不高调的艺术方法来彰显建筑特点和个性特征,呈现出内敛的艺术效果。当然,建筑设计不仅要体现中庸思想,更要表达出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实现建筑设计的良性发展。
(五)建筑的框架式结构
我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了木梁、木柱结合而成的木构架结构,屋檐和屋顶所承载的压力会转移向立柱,而墙壁只有隔断功能。这与古代谚语“墙倒屋不塌”相符合。这种房屋结构适应了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多种生产生活的客观需求,利用拱形横木和斗形木块构成的斗拱设计,在纵横交错之间,托座更为稳固,装饰美观效果和荷载梁架也能较好地达到使用需求,并且使建筑构建更加趋同于古代高级建筑,如宫殿、祠庙等。
四、结束语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极大地影响了建筑文化,虽然历经发展呈现弱化趋势,但是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和文化魅力,设计师需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性,将传统材料、传统建筑元素、传统符号、中庸理念、框架式结构灵活应用于设计过程中,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建筑设计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山西省古建筑集团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黄博聪.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2):868.
[2]王理旺,王文策.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建筑·建材·装饰,2017(17):166.
[3]赵华波.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9):116.
的景观设计需求相统一。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环保理念在室内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升回归自然、减少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这
代表了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体现了室内景观设计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审美倾向。在室内景观设计中应用绿环保理念,应当充分借助现代化的设计思想,打造生态化与自然化的景观环境,充分利用绿环保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
从而在满足居住者使用需求的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打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体验。
(作者单位:浙江西城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建平.绿环保理念在建筑施工设计方面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32):263-263.
[2]冯加兵.基于绿环保理念下的建筑施工管理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9):57-58.
(上接第45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