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一、引 言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高等学校本科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十分重要?这不仅因为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还因为它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截止到2004年初,全国共有505个学校开办有计算机本科专业,共有在校生近30 万。同其他专业相比,这两个数字都是第一。如果说计算机专业应该是培养信息化所需人才最主要的专业的话,它目前的状态是否能够适应这项重要的任务?如果不能适应,应该如何调整?
作为2001-200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一项工作,我们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在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总是提醒自己一个基本的定位,那就是这个工作的成果应该是对有着505个办学单位的专业发展形成指导性意见,而不是其中的10所或者100所。我们时常提醒自己的另一个定位是,我们这里研究的是本科教育,不是研究生、博士生培养,也不是高职高专教育。
首先,我们简略回顾了计算机专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计算装置与仪器”和“计算数学”两个分支,到70年代末期的“计算机及应用”和“计算机软件”,直到1994年以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方面,我们看到中国计算机专业教育总体上有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它们既和国家的发展紧紧相联,也和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紧密相关;另一方面,我们也感到十年前形成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内涵和外延已经与这10年来由于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期望产生了明显的距离。
然后,我们在比较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计算机专业办学的现状。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蓬勃发展,给更多的学子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特不明显以及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等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会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优势。在这种现实下,我们认为需要调整培养规格和要求,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有相对优势的知识结构。而教育质量的提高除了师资等外部条件外,学生内在的专业自豪感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在大学办专业首先是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分析了当前和今*在本报告中,计算机专业指现行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以下简称教指委。
后若干年社会对从事计算机产业和信息化工作人才的需求。在进行这种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采用两种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收益。一种角度是专业划分的角度,另一种角度是工作性质的角度。从工作性质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工作可能是研究型、工程型或是应用型(或称“信息技术”型)。后者是本研究报告采用的角度。
作为借鉴,我们也研究了国际上计算机专业办学的发展和现状,尤其是著名的IEEE-CS/ACM Computing Curricula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从著名的Computing Curricula 1991到现在尚未完成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1,中间过了十多年,其间尤其是World Wide Web的出现并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国外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思路也出现了重大的改变。CC2001第一章开头的一段话精彩地刻画了这种改变的认识基础:
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会有深刻的影响。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我们过去形成的课程设置报告曾经是试图将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融合成关于计算教育的一个统一的文件。这种做法在十年前也许是合理的,但我们确信21世纪的计算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育学特。
这种认识使得CC2001正在演化成CC2004,其中将至少包含5个相对独立的部分:CCCS、CCCE、CC
SE、CCIS和CCIT。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CC2001到目前的成果也是我们的重要参考。
在上述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报告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研究型、工程型、应用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但要达到本科水平),认为一个学校在其中一种类型上通过评估合格,就被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办得合格*。
同时,为了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还提出了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培训与提高、建立新时代助教队伍以及加强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培养三点辅助建议。
作为本报告的姊妹篇,《专业规范》给出了这三种不同类型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主要属性和特征要求,《评估方案》则是在规范的基础上明确了具体办学评估的程序和方案。
二、历史回顾
从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院校率先开办“计算装置与仪器”专业算起,到现在主流采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教育在中国的大学里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详细描绘这个历程中所发生的变迁,既不是本届教指委之所能,也不是完成本研究报告之所需。这一节里,我们仅从引导本研究报告思
路的角度出发,尝试给出计算机专业教育在中国发展历程的一种粗线条轮廓。为此,我们走访了几位参加专业初建的老教师,也参考了一些已有的文字材料。总的来看,从这个轮廓中可以看出三个突出
*我们觉得目前这样做比较好,而不是让学校改换专业名称,尽管将来可能会出现“信息技术专业”之类。
的时期。
1. 初创时期(1956—1960年)
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个规划除确定了56项重大研究任务以外,还确定了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和自动化技术等6项紧急措施,从而促使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第一个高潮的到来,在这一段时期共开办了14个计算机专业。
该阶段的计算机教育有以下特点:
(1) 专业创始人从国外学习归来,带回计算机新技术。
(2) 大多采取“以任务带学科,以科研带队伍”的专业发展模式,人才培养面向国防和科学研究需要。这一专业发展模式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形成了中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独特模式。
(3) 当时新建的计算机专业大多称为“计算装置”,强调从基本元器件开始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大多设置在自动控制系,形成了与应用系统结合的计算机教育。同时,一些重点大学在数学系新建了计算数学专业,从事算法设计人才的培养,这是我国早期培养的软件人才具有坚实数学基础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发展时期(1978—1986年)
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国家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在国家科委主持起草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又把电子计算机列为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课题,放在突出的地位。我国计算机教育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在这一段时期共开办了74个计算机专业。
该阶段的计算机教育有以下特点:
(1) 改革开放促进了计算机新技术、新课程的引进。例如,80年代初,在向西方先进国家大量派出进修教师、访问学者的同时,一些重点大学邀请美国大学教授来讲课,其他学校派骨干教师参加学习。回去后,开设相应的课程,并编写教材。
(2) 计算机软件开始得到普遍重视,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开始普及。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快速发展、我国四个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数据管理、信息处理、工业控制、人工智能、数字图像等应用技术教育在计算机教育中的比例有较大增强。
(3) 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始起步。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在部分重点大学批准建立了计算机学科硕士点和计算机学科博士点,多层次的计算机人才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3. 高速发展时期(1994年至今)
1995年左右,World Wide Web在世界范围的蓬勃兴起使“计算”的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突然觉得需要很多很多的“计算机人才”。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反映到教育中。一方面,若干相关课程被引入
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干脆办起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等新专业。同时,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我国计算机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现在505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368个是1994年后开办的!)。
该阶段的计算机教育特点是:
(1) 计算机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发生较大变化。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理论与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技术、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
(2) 办学单位和在校生人数迅速增加,一大批青年人补充进教师队伍,在数量上逐步完成教学第一线人员的新老交替。
(3) 教材内容逐步与国际接轨。2000年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等从国外著名出版公司引进了成套的计算机专业教材,其中包括不少经典的著名教材。
回顾我国计算机教育历史,我们不仅被老一辈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爱国情怀、创业精神、教育思想所感动,被计算机教育不断发展的一次次高潮所激励,从中也领悟到一些计算机教育发展规律的启迪。
(1) 计算机教育发展以国家需求为目标
我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三次高潮均是在国家提出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前提下形成的。进入21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我国的计算机教育必须服务于这一宏伟目标。
(2) 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学习国际先进技术
我国计算机教育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均与从国外引进和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教育思想与内容密不可分,这是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所决定的。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在坚持自主教育创新的同时,注重与国际计算机教育接轨。
(3) 充分认识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性特点
我国计算机专业的初建历程本身就是一部计算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创业史,几十年计算机教育过程中许多优秀学生的成长历程也说明计算机实践教育之重要性。因此,新世纪的计算机教育不仅要重视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更要强调硬件开发、软件设计的能力培养。
(4)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
从创始我国计算机教育的老一辈,到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一批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后回来成为带头人,到博士点设置较早的学校计算机专业与学科得以快速发展、培养较多创新人才,历史证明了高质量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依赖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在完成计算机教育队伍的新老交替之后,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5) 计算机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48年来,我国计算机教育历程就是计算机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在一个阶段出现的新技术,其经历发展和完善之后,成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又会出现更新的技术。因此,计算机教育内容
必须与时俱进。计算机学科专业发展研究者应该在吸收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模式、体系的同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计算机教育发展思路和创新模式,以促进我国计算机教育健康发展。
三、现状分析
基于我们教指委成员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2004年3月初对10所不同类型大学的调查研究,我们对中国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形成了如下几方面的认识:
(1) 近十年来规模快速扩大,相关专业也在蓬勃发展;
(2) 教学管理人员认真负责,教学内容调整需要跟上;
(3) 师资队伍完成新老交替,队伍素质急待培养提高;
(4) 设施条件建设初见成果,实验环节需要抓紧加强。
下面简要解释这些认识。
1. 近十年来规模快速扩大,相关专业也在蓬勃发展计算机专业学校全国排名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 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全国专业点数之首;2003年在校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也是最多的。我们同时注意到,这505个计算机专业中的368个是1994年后开办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专业建设的数量大、任务重。
同时我们也看到,其他相关专业也在蓬勃发展。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这些专业加起来,2003年共有在校生63万人。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量的1/3强。
一方面,我们为这些学科能为中国学子创造大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高兴;另一方面,我们也为计算机专业现在的一些毕业生专业特不明显、从而竞争优势不强而思索。
2. 教学管理人员认真负责,教学内容研究需要跟上
我们不能不提到在各个院系负责教学工作的老师们。在调查中我们普遍感到,主管教学的副院长或副系主任在教学管理上抓得都很严格,十分重视教学质量。大多数院校都有比较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进度表、教学档案等。应该说,院系一般都有一支很好的教学管理队伍,实践着一套有效的管理规范。
同时,我们认为教学内容的研究需要加强。
如果全国只有几十所大学开办计算机专业(例如到1983年,全国只有63所),大家一起来开会,讨论教
学内容的问题,也许是可行的。但现在我们是505所,学校之间情况差异很大。如何确定自己学校的*还没算通常在数学系开办的“软件与计算科学”专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