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中⼈类对⽂化的⾃恋样态真可笑,你知道什么是⽂化吗?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既熟悉⼜难以描述的⼀个词——⽂化,究竟什么是⽂化呢?定义和内涵是什
么?这是⼀个聚讼纷纭的问题。现今不只是⽂化的定义为数众多,难以数计,什么科学、哲
学、艺术、美学等等的都是没有准确的定义的。就“⽂化”来说,各派学者所下的定义,不管其内
容和⽂字有多⼤差异,他们⼤都承认两点共同的事实:
⽂化是专属于⼈类这种特殊的动物所独有的事物,⾄少在地球上的其他动物中是没有的,只有
⼈类才有⽂化。
⽂化是⼈类不同体的⼀种主观、主动地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不是与⽣俱来、⾃然⽽有的东
西,不是说⼈类还是猴⼦的时候从树上掉下来就已出现了⽂化。
什么叫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意思是:这种产物得是处在⼀个⾃然状态下的⼈类和⾃然界本来没
有的东西。
我再说⼀遍:“这种产物得是处在⾃然状态下的⼈类,创造出了在⾃然状态下或者说⾃然界中本
来没有的东西”
⼈之所以和其他动物不同,排除掉我们之前讲的⽣物学原因,我们说精神层⾯的原因,这个不
同恰恰就是⼈类的⾏为和活动不是像其他动物⼀样单纯地顺应⾃然,你看看动物如果不在⼈类
的影响下,它的种族活动⾏为习惯⼀般是不改变的,除⾮外界环境有了剧烈的变化,当然这个
变化⼀般来说都是⼈类搞出来的恶,为什么我这么说呢?因为⼈类就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拥有
能“创造性’地改变⾃然,按照⼈性的“需要”⽽创造⼀个⾃⼰当下⾏之有效的“新的⾃然”,什么叫创
造性,你可以理解为“⼈造物”。
“新的⾃然”对⼈类⾃⼰肯定是有利的,可是对其他⾃然状态下的动物却不是有利的,⼤多数情况
下都是有害的,直接造成影响的。⽐如种⽥,你见过哪个动物种⽥?好嘞,⼈类是吃饱了,可
是⽔⼟流失造成环境的恶化,你⾃⼰受罪,⾃然界的其他动物也受罪。⽐如⼈类建⼤坝,对⼈
类肯定有利,可是对于⾃然界中的产卵洄游的鱼来说就是不利的,我看过国外⼀个地⽅建⼤
坝,使得鱼不能洄游,于是当地政府建造了⼀个飞鱼⼤炮,听着挺有趣吧,就是把鱼放到⼀个
抽⽓的长管道中,鱼放进去就被吸⾛了,吸到⼤坝的另⼀边,鱼到达之后飞出去,故当地⼈称
之为飞鱼⼤炮,以这样的办法帮助鱼洄游,这叫什么?这叫“创造性”的改变⾃然。所以说这叫
做“新的⾃然”。⼈类当然舒服了,可是当地的熊、鳄鱼等动物也不能在这个季节美餐⼀顿了。并
且这鱼的长此以往后代不会洄游了。
时速33公⾥
⼈类⾃⽂明开始发端就与环境不断地互相改变,环境使⼈类演化出⼀系列维系⽣存之办法,周
遭的环境是⼈类依存对象,⼈类作为依存物⼜反过来不断地改变环境,这是⼈类⽬前与⾃⼰的
唯⼀⽣存环境的动态关系。
把这个基础建⽴好了,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说:“⽂化的创造是⼈之所以为⼈的标志,是⼈类
区别于动物的除⽣物学外的本质特征。”
“⽂化”和“⾃然”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咱们刚才说了单纯的⾃然状态下的产物⼀定不是⽂化,⽐如
⼤⾃然的杰作,各地区风景名胜的这类⿁斧神⼯你不可以叫它⽂化,因为那不是“⼈造物”。那
叫“⾃然造物”。
“⽂化”的本义就是并⾮⾃然,这时候是可以⽤⾮⿊即⽩、⾮A即B的辩证法去划定“⽂化”的边界
的,以后有⼈问你⽂化是什么?你可以放⼼⼤胆的告诉他:⽂化等于⾮⾃然。任何学者都不可
能说你这句话有问题。
最近我在看英语的⼀些词的词源,兴趣⼀下就来了,可惜英语⽔平有限,这⽅⾯⽆法深⼊,我
就查资料,中西语⾔中关于“⽂化”这⼀词作⽐较看,我们祖先在创造“⽂化”这个词的时候,就是
这样在与”⾃然”相对⽴的意义上去理解它的。
《论语·雍也》记有孔⼦说的⼀句话:“质胜⽂则野、⽂胜质则史、⽂质彬彬,然后君⼦”。可见孔
⼦早已把“⽂化”视为与质野之⾃然(包括⾃然⽆⽂化状态的质野之⼈)相对待、相对⽴的东西。
后⼈⽤「质野」形容质朴鄙俗。到华夷之辩那⾥的时候,你可以看的出来进⼀步说:有⽂化的是⼈,野⼈是没有⽂化的,所谓「质野之作,典籍不收。」你肯定没见过古代哪⼀个经典上写着:在那遥远的地⽅,有⼀个部落他们的⽂字多么有趣,为什么?因为压根就没有,就算有,也不会收录到经典中。
我再举个例⼦:宋代《寄祖祕丞》中说:⾐冠信质野,⾔语⽋婉媚。明代《徐霞客游记·滇游⽇记⼗⼀》:「江外⼟⼈,质野不驯,见⼈辄避。」。
可见那时候“⽂化”是区别你是⼈还是质野之⼈的基要。
咱们转个⽅向去看看西⽅,“西⽅”语⾔指的是印欧语系,因为本⼈这⽅⾯不擅长,我请教了⼀下朋友,他们给我讲来讲去我就发现,和这个中⽂的这种理解是⼀模⼀样的:西⽅语⾔中“⽂化”词的意义也是把“ ⽂化”理解为⼈类对⾃然的⼀种再创造,⽽⾮⾃然原有的质野状态。
⼤家如果还是没听明⽩,我⽤个例⼦⼤家⼀下就懂了,咱们这边“华夷之辩”,西⽅也有,我们熟悉的西⽅古希腊的故事有“不懂⼏何者不得⼊内”“不懂知识者不配谈⾃由”,可见中西⽅在这⽅⾯⾼度⼀致。
⼈类为什么会有⽂化?
⼈类之所以进⾏⽂化创造活动,其根本⽬的是满⾜⾃⾝的⽣存之需要,⽣存才是第⼀位,只有⽣存得到了保障之后,⼈类的需要才会有其他的不同内容,⽽且在⾃⾝的发展中,所需要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这⼀切复杂信息量的的背后,⼀切⽂化的产物、社会的现象、⼈性的种种等等,背后都有着其相应的⽣存匹配功能的。
我下⾯要给⼤家详细的解释这句话,我慢慢说,各位请耐⼼认真听。我如果问⼀个⼈:“什么是⽂化”,他很⼤程度会回答那些看的见得东西,⽐如绘画、陶瓷等各类艺术品、各式建筑等等的,我相信很多⼈也会有这样的答案,其实这很正常,为什么?因为⽂化不是具象的某⼀个东西,⽽我们⼈类在想⼀个抽象概念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如我问你中国是什么,你脑海中飘过的⼀定是国⼟⾯积、国旗、甚⾄是⼤熊猫。
其实这个问题很久前就有⼈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公孙龙所谓“⽩马⾮马”探讨的就是这种关于物的属性的问题。你现在随着我想想这些东西哪⾥来?是不是古⼈⽣活的产物?我们之所以把这些艺术品奉的⾼⾼在上,因为其价值在于这些东西是那时候⼈的最精炼最淬炼的表达且不可复制。古⼈的尿罐⼦绝对不值钱,太多了,且没啥⽂化价值。可是尿罐⼦才是古⼈⽣活的最本真的表达。
所以呢?这些⾼⾼在上的东西能代表⽂化吗?这就是个疑问了。我告诉你不代表,带着疑问你请接着听,⽂化是什么?⽂化就是⼈类为了维系⾃⾝⽣存之基要的⼀个必然产物。⼈类最原始初期低信息量的
时候,我们⽣存为什么那么艰难?因为⼈类没有尖⽛利⽖,⼈类没有动物天然的御寒的⽑⽪和厚厚的⽪下脂肪,那么我们有什么?我之前介绍过,⼈类的⼤脑演化使得我们拥有抽象思维的能⼒,我们可以去想明天准备⼲什么,同伴的死就是⾃⼰未来的结局,这⼀点尤为重要,还有就是我们有独特的⽣理构造使得我们能发出⾮常多的声⾳,智⼈能⼲掉尼安德特⼈的很重要原因是我们的下颏很灵活,发出的声⾳多,所以能表达的信息多。在这两个基础上我们发现,⼈类拥有了集体记忆的能⼒,为什么?语⾔是思想的符号,语⾔能表达你想的啥,你不表达谁也不知道你想的是啥,这⼀点动物也会,只不过他们的语⾔是叫声,且叫声有限,所以表达的信息就有限,也说明它们需要的也就那么点罢了。
可⼈类不⼀样,我们表达的东西⾮常多,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外部信息和依存条件的太多了。我们能进⾏抽象思维,于是⼝⼝相授⽣存经验之后动物个⼈的记忆就转换为集体的记忆,这个集体记忆叫什么?⽣存之经验,⽐如什么草不能吃,什么动物不要惹,遇到什么情况该怎么怎么办,可见你⼀定是遭遇过后你才会有总结经验,所以⾏为在前,总结或者说识别在后,这就是⾏为与经验的关系,神农尝百草,他不尝他咋知道?所以先有⾏为再有经验,这种经验通过个⼈记忆转换为集体记忆之后就能让后⼈普遍认知到,神农尝完百草完后告诉你们啥能吃,啥不能吃,这叫什么,这就是最原始的“经验知识”,如果有的⾏为⼀旦尝试很⼤⼏率会死亡,有⼈告诉你这事情不能做,可后⼈就是抵不住好奇⼼,于是他们为了避免你去做⽽产⽣了什么?“禁忌”,吓住你使你不敢做。
从这个表达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最原始的知识。对不对呢?⼩时候爸妈是不是告诉咱们喝⽔前要注意是不
是热⽔,不要拿陌⽣⼈的棒棒糖,过马路要⾛斑马线等等的。现在科学告诉你什么东西对你有益,什么东西对你有害,我们发现以前被称作集体记忆的东西现在叫“知识”。
⽽其他动物没有集体记忆,没有能传授下去的这种被称作“经验知识”的东西,后代的幼崽动物只能通过基因⾥刻下来的那些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本能反应,以及后天母亲的教授的她⾃⼰个体的⽣存经验才可以维系⽣存,动物世界都是母亲传授孩⼦经验。⽽你要知道,基因的这种记
录是需要上万年的累积的,狗狗为什么能够皱眉显得可怜巴巴,为什么能看懂⼈类的部分⼿势,就是因为上万年的驯化过程中刻到基因⾥的,⽽狼不会。
这就说明,“经验知识”这个东西是⼈类突破了基因累积⽣存经验的这种时间限制。这个“知识”加引号是因为古代时候都是“经验”“技术”。和今天的知识是有区别的,所以得引号。古代⼈是通
过“经验知识”来进⾏创造的,这与⽂化之间是⼀种伴⽣关系,⽂化就是你利⽤知识对过去已发⽣的现象或者说产物进⾏认知(识别)。
把这个关系给⼤家梳理清楚了后,有⼈可能会觉得,我们好厉害啊,有知识,有⽂化,我们⽣下来后不⽤⾃⼰去试什么有毒什么没毒,⽼祖宗告诉我们或者说科学告诉你这个东西有毒我们不能接触,是不是这样?这些都是⼈类独有的创造性的⾮⾃然现象,我们⽐其他动物幸福,其实你想错了,这其实是⼀种
不得不,就是说⼈类只能通过这⼀外在的办法去维系⽣存之基要,你需要从依存对象中获取的外部信息和外部条件⾮常多,于是才会有这么多的信息增量,这背后暗含着你本⾝⽣存能⼒的⽋缺需要另外的东西来补偿。
你现在独⾝⼀⼈去野外,活不过⼏个晚上的。这些东西构建的社会使得你作为单⼦在其中⽣存,如果没有这个社会你是⽆法⽣存的。⽽动物呢?三个字:不需要。⽐如狮⼦捕猎技能在,⾁可以⽣吃,不需要做饭。你觉得它惨,它还觉得你惨。⼈类的外部加持⼀旦撤掉你是头号弱鸡,⼀般⼈没有武器连⼀只⼤狗都打不过的。
所以你要明⽩⼈类的强⼤到底是因为什么。因为⼈类的社会进⾏集体的分⼯协作。如果现在⼀切⽣产都停了,⼈类社会⽴刻崩溃,⼈类完蛋。你改造⾃然创造新的⾃然这种活动⼀旦停⽌,你是⽆法适应⾃然状态下的环境的。你发现了吗?你需要知识是因为你的不能不靠谱了,或者说你的本能已经⽆法维系你的⽣存需要了。
所以刚才我们给的“⽂化”的定义现在可以反过来说:“⼈类⾃⾝的能⼒⽆法适应⾃然状态下的环境,所以我们不得不创造出了在⾃然状态下或者说⾃然界中本来没有的东西,那叫⼈造物,我们改变了⾃然以求得⾃⾝的⽣存,我们创造了新的⾃然,这⼀系列⽣存之办法的产物是什么?是⽂化”。
这句话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伊甸园的故事呢?从此之后⼈类被上帝流放,你得靠⾃⼰的能⼒才能够维系
⽣存。这叫失乐园,其实你想想⾃然界中的⽔果其实真没⼏种,野⽣的都是特别⼩⽽且不好吃,现在⽔果蔬菜种类繁多那都是咱们⾃⼰弄出来的,是⼈类创造出来的,⾃然界中的原始⼩麦之类的⾕物真的是产量低的可怜,今⽇我们的⼀切是全凭⾃⼰的创造。就像⼀个被丢弃的孩⼦,从此之后要⾃⼒更⽣。
所以你看我前⾯才说,⽂化、知识、都是我们这个求存过程的产物。过去没经验知识你活不下去,现在你没知识你认知不了这个由知识构建的现代⽂明社会,是不是这样呢?你越需要知识就说明你的本能越来越不⾏了、越来越不靠谱了,你也不需要本能了,是不是呢?过去你跑步不快你试试?你打仗头⼀个死,你被⽼虎追你头⼀个完蛋。可是今天呢?不需要,今天坐办公室的⼈有⼏个上六楼不喘⽓的?除⾮你是专业运动员,不然你可以不靠运动能⼒,你可以跑步不快,但你不能不认字。
⼈类不能适应环境,就去改变环境。这话是不是听上去很带劲,可是你想想,⼈类从开始拥有了⽂化、拥有知识就意味着⼈类从此以后必须得想办法拯救⾃⼰,我们今天⽼说拯救地球,拯救地球,我看到就想笑,为什么?⼏⼗亿年的地球需要⼀个刚刚解决吃饱饭问题的⼈类来拯救吗?确实⼈类别把⾃⼰当回事,就算地球被炸个⼗⼏次,依旧会恢复成⼀个天体的,只不过没有现在的景观,但它还是地球。所以你⼈类应该赶忙想着如何⾃救。
⼈类的这种⽂明进程是⽆法回退的,且你得不停的往下⾛甚⾄是加速⾛才能减弱⽣存的危机,可是未来是⼀个不可知的,没⼈能给我们⼀个精确的导向,是不是这样呢?
所以我才说:“⼈类之所以进⾏⽂化创造活动,其根本⽬的是满⾜⾃⾝的⽣存之需要,⽣存才是第⼀位,”这句话我相信⼤家都理解了。《三体》中也提到过:⽣存是⽂明的第⼀需要,给岁⽉以⽂明⽽不是给⽂明以岁⽉。
我下⾯解释这句话的下半段:“只有⽣存得到了保障之后,⼈类的需要才会有其他的不同内容。⽽且在⾃⾝的发展中,所需要的内容越来越复杂。这⼀切复杂信息量的的背后,⼀切⽂化的产物、社会的现象、⼈性的种种等等,背后都有着其相应的⽣存匹配功能的。”
前⼀句相信⼤家都明⽩,吃饱肚⼦才有⼒⽓,⽣存得到保障后⼈类就开始各种需要。过去⼿机
可以不⽤,现在不⽤你试试。直到今天东西多到你都不知道你需要什么了,其实你不太需要很多东西的,可是商家钻营宣传产品的奇妙功效给你创造需要,⽬的就是掏空你的钱包,你不知道要什么,他告你应该要什么,你听了后感觉别⼈都有我没有,怎么办?买!
最后⾯这句话其实也好理解,听过我前⾯的节⽬⾥有过解释,我们这⾥再说⼀下,⼀种存在的⽂化现象背后必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和⽣存功能,⽐如长城这不是秦始皇觉得好玩就把它连起来的,这种⽂化现象包含⼈性,⼈性就是动物性的⼀个延伸的⾮⾃然产物。
天道⽆常,⼈道⽆法;
⼈道为天道之赓续,天道不为⼈道之所属;
⼈性为物性所⽣长,物性不为⼈性所⽀配。
举个例⼦,⽐如⾃私不是好词,但是在极端情况下⾃私是⽣物体活下来的必须;⾊欲不是好词,但⾊欲是种族得以繁衍的必须;胆⼩不是个好词,但是在过去你不胆⼩你的基因延续不下来,举个例⼦,你看草丛有个风吹草动拔腿就跑,和⾮要进去看⼀看的⼈,哪⼀个被⽼虎吃掉的⼏率⼤?谁基因会留存?所以今天的⼈都是那帮但凡风吹草动就跑掉的胆⼩⿁的后代,你现在为什么怕⽼虎?就是因为不怕⽼虎的⼈都死掉了,他没后代,⽽你的基因中有这份恐惧。勤劳是好词吧?是,这是因为在过去的时代你不勤劳你头⼀个饿死。
⽽且越原始的这种⾷、⾊这俩⼈性中的欲望越难以克制,因为这是⽣物体趋利避害繁衍基因之必须。所以你看⼈性所表现出的⾏为是有与之匹配的⽣存功能。那么我们随之说:任何社会、⽂化现象的存在也是如此,背后都会存在相应的社会功能。
尽管这个现象看上去那么不可理解你也不能否定其背后是有着需求与之匹配的,⼀旦需求的功能不存在了,社会现象也就随之淡去了,不管是看着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它都是都⼀样。有需要才存在,没需要它就不存在,或者它不可能⼀直存在下去,这就是很多⼈说的那句话:存在即合理。
长城在过去是有着实⽤功能的,不是秦始皇⼀开⼼就把它连到⼀起的,⽽到了今天它没⽤了,其实到了清朝长城就已经成了摆设,于是成了旅游景点,可见这份需求功能没了后,那其存在就看后⼈如何对待了。如果是社会现象则会慢慢淡去,⽽这类物质实体存在的还是⽐较久的,所以现在有⾮物质⽂化遗产,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太容易就被丢掉了,因为现在没有需求了,所以只有少部分⼈在那传承,所以我们要保护这个东西,它不像长城这类物质实体就摆在那。
⼈的⽣物⾃然本能和基本⼈性都是维系⽣存之基要,都是有着相应的匹配功能的。
纵观⼈类⽂明史,你看,合理与不合理、正常与不正常不是绝对的,⼤部分⼈如此这般我们便以为正常,以为合理,少部分⼈那般⾏事便不正常、便不合理。可如果本来不正常、不合理的事情被⼤部分⼈如此这般了后则⼜会变得正常、变得合理,⽽原本的正常与合理反倒成了少部分⼈的坚守,那就变的不正常、不合理了。
这背后是什么?是需要。这个需要的背后更多的是求存,⽽这个求存为前提得到了保障后这份需求就会有⾮常多且复杂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建⽴的基础就是⽣存得得到保障,所以需求背后是求存。
我们今天的科学、知识看似在求真,其实错了,求真的⽬的或者背后的需要是求存。求真是为了求存。那么,这个求真暗含着⼀个意思就是:⼈类进⼊到了⼀个极端求存的⽣存⽅式中。你不得不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假的,你才能求存,你才能抽象出分析出你需要的东西,科学是不是告诉你现在世界是虚假的呢?
可动物不需要,⽽我们需要,为什么?因为我们只有这样才能维系⽣存,不然你为什么要把这个世界看成是不真实的?所谓眼见为虚呢?你原本看到叶⼦是绿⾊就是绿⾊,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现在你看到什么就不是什么,这预⽰着你进⼊了⼀种极端求存的⽅式中。
还是那个例⼦,动物能吃的它吃,不能吃的它不吃。⼈类反过来了,不能吃的偏要吃,烟、、酒精哪⼀个是好的,可是⼈就是需要。⼈类给⾃⼰造出来⼀⼤堆的⽂明病。然后能这个病的⼈被称为神医、医学研究者的突破于是他成了造福⼈类的神,制药卖药的最后发⼤财了。好嘛,最后患者呢?活他个⼀百零⼋岁,家庭关系却是鸡飞狗跳的,现代⼈养⽣不养⼼了活得倒挺久,可是没⼏天真正属于⾃⼰的开⼼⽇⼦,你看看这不是在这种环境下的⼀种极端的求存吗?
你现在反观知识、反观⽂化,你会发现原来同⼀事物从另⼀个侧⾯切⼊、从另外⼀个侧⾯来看
是这么⼀个怪模样。
⼈类最原始的时候,维持⼈的⽣存的过程仅是⼀个⾃然过程,我们和动物也没啥⼤的区别。可⼈类⼀旦超越⽣物性的本能,或者说对其有新的⾃觉或意识,我们有了⾃我意识,有了各种区别于动物的东西并作⽤于⾃然,从⽽主动的改变⾃然的原有特性⽽使之具有新的功⽤,以适应⽇益复杂化的⼈性的需要,且以主观的认知去理解世界,这句话说什么?说科学呢。知识就是主观认知模型。
这种⼈与⾃然互相作⽤的过程便不同于动物的那种被动的适应⾃然的“⾃然过程”,⽽是⼀种因⼈性的需要⽽改变⾃然的创造性的过程,其创造性的产物便是“⽂化”。
文化属性是什么意思
⼤家可能会觉得我给的这个⽂化的这个定义太长了,我出去跟⼈吹⽜不好记,那我概括总结⼀句:⼈类⽂明创造独特⾮⾃然现象的总和叫⽂化。
或者就是我前⾯说的那句话:⽂化等于⾮⾃然,学者都驳不倒你这句话。他们很可能没有你认识深刻,因为你说的是公认的最本真的东西,⽽他们为了⾃⼰的利益和学说会不断往这⾥⾯添加东西,于是概念越来越模糊。这是⼀个⽐较有意思的事情。
你看这句话是不是包括了我前⾯说的⼈类独有的创造性和⾮⾃然这两个条件呢?
⼀个龟壳或者⽯头是⾃然物,你在上⾯刻字它还是⾃然物,可是⽂字不是⾃然物⽽是⼈创造的,所以⼀个刻字的龟壳承载了信息符号就被赋予了创造性的⽂化意义⽽区别于⼀般的龟壳。所以这就是甲⾻⽂。此时它是什么?它就是⽂化产物。
⼭岳这些都是⾃然物,⽽它们却被称为“⽂化遗产”,我当时旅游的时候就奇怪,为什么把这些成为⽂化遗产?这泰⼭你⼈造的?我当时特别纳闷,后来我就想,因为“黄⼭之奇”,“峨眉之秀”,“泰⼭之峻”,它们之所以具有⽂化意蕴中的“奇'、“秀”,“峻”,这些是⼈类通过⼈性的主观审美要求和判断⽽赋于、添加于这些⾃然⼭⽔之上的。有了⼈性的添加和附加,它们就具有审美的价值和意义。还倒是挺有趣。
你问⼀个⼈什么是⽂化?⼀般⼈不给予你反⾯的⾓度,⽐如余秋⾬在讲⽂化是什么的时候,他肯定只会给你正⾯的⾓度。你听着会很舒服,会很骄傲和⾃傲,发⾃内⼼赞叹中华⽂化真博⼤精深。
⽽我说的肯定不会被⼤多数⼈接受,因为他们不懂我在说什么,他们以为我是在嘲弄贬低⼤
家“举”起来的那个东西以展⽰我的视⾓达到⾼度从⽽获得满⾜?不是,你想错了。
我不过是表达⼀份担忧“唱好的⼈太多了,那我给你唱个不好的。”
愿你多⼀个侧⾯,多⼀份收获吧。
刚才讲了⼈类的⽂化创造活动,既有对外,对⾃然进⾏改变使之具有新的功⽤,满⾜⽣存需要的⽅⾯,并且我也谈了这份需要背后的内涵是我们⼈类为了维系⽣存的不得不。
其实这⾥⾯还包括了对⼈的内在⾃然有了新的觉知,使⼈的动物本能逐渐褪去从⽽成为区别于动物的这种⼈性,⼈性也是个⼈造物,只不过不是你主动造成的,它是因你的需求⽽逐渐产⽣的,与之匹配的。
动物确实是没有⼈性的东西,我们共有的只是基本的动物性,⽐如⾷、⾊,只不过我们更夸张,我们不满⾜于吃饱,⽽是要吃好、吃各种的、吃健康的;动物发情期才会⾊,⽽⼈类夸张到天天⾊。动物性的延伸成为的⼈性,⽐如善、恶,它们是没有的。
⼈性中保留了动物时期我们最原始的欲望因为我们需要,你不吃你就饿死,并且我们夸张了其需求,我们也增加了⾮常多的动物所不具有的内容。有很多,⼤致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你⼀猜就知道哪两种:“善与恶”,使⼈的⽣物之性“进化”为“⼈性”。
这⾥⽤进化是极其精准的,不能⽤演化,因为这是⼈类独有的现象。狼吃⽺它不会想⽺多可怜,我今天就别吃了饿个肚⼦吧,它也不会想⽺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就算给狼⼏⼗万年,只要它不直⽴,依旧如此,所以这不能被称作演化,这种动物性到⼈性应该被称为进化。
所以王阳明四句从这个⾓度看是多么的准确:
⽆善⽆恶⼼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