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
浅谈建筑与文化文化属性是什么意思
——以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街区为例
郭文博 张利凡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24)
摘要:哈尔滨市道外区“中华巴洛克”街区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街坊形式。本文从文化入手,通过对该街区历史的以及建筑风格的介绍,分析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以及对建筑形式的影响,对建筑和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了继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关键字:中华巴洛克;建筑形式;文化;关系;意义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哈尔滨市曾被俄、日殖民统治很长一段时间,那段历史烙印,在城市中以建筑的形式被保留下来,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一方面是外来的西方文化,两种文化在此交织碰撞,勤劳的中国人民,在建筑上将“巴洛克”流派的风格与中国传统民居结合,创造出 了“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形式,这是不仅是哈尔滨市特有的城市文化风貌,同样也是中华文化中璀
璨的一笔。本文作者通过大学五年在哈尔滨的学习经历,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浅析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与结合,研究了受西方文化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特征,并强调了其保护意义。
1、哈尔滨道外区的本土文化
清末的哈尔滨只是一个小渔村,中东铁路的修建,大批闯关东的农民定居此处,带来了这里的繁荣。
文化包含很多类型,如民俗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等。民俗是一个地区传承延续下来的文化,以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为主,哈尔滨当地的居民继承的是中国北方的传统文化,尤其以河北、山东文化为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靖字街地区就已发展成为交易,购物、餐饮、娱乐、典当,票号等多种业态汇集,生意兴隆的商业中心区域,曾经有过鼎盛一时的辉煌。这个地区出现的戏曲、曲艺、说书、杂耍,老戏园子、老澡堂子、老茶坊等,突出代表了哈尔滨传统的民间文化,一直延续至今[1]。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传统民居采用街巷制,街巷划分了院落单元,并形成了城市骨架,而且民居单体形式为四合院式,有很强私密性,尺度宜人,质朴而又厚重。
2、西方文化对道外区的影响
文化的多元与相互融合,将西方建筑风格本土化,是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的重要特征。道外区的建筑由民间工匠设计与施工,由于掌握了一些西洋技艺,同时内心深处有着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二者结
合,形成了一种建筑模式,具有了传承性,变异性,例如在立面构图上,采用“横三纵五”原则,在柱式上采用西方柱式与斗拱结合,自成一派。
哈尔滨中西医结合医院是“中华巴洛克”街区的典型建筑。该建筑建于1920年,砖混结构,建筑平面为“L”形,外部柱脚、入口、窗沿装饰繁琐,体现同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与雕塑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复杂的外立面给人以奢华、凌乱的感觉。该建筑细部装饰以自然植物为主调,重复运用,体现中国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与西方建筑文化在细部装饰方面存在差异不同,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强调自然属性,通常采用自然植物与花卉为建筑装饰饰物,如:牡丹、石榴、荷花、葡萄和海棠等等[2]。西方建筑文化偏重强调人文属性,建筑浮雕中多以神话故事、人物雕像为主。这也就是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内的建筑被称作“中华巴洛克”的原因,此建筑的装饰细部是中国式的建筑处理手法。3、中华巴洛克的特征
“中华巴洛克”继承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的同时,做出了一些改动。对西方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外立面装饰以及技术方面,而中式的四合院组团形式依旧保留下来。一种注重东方文化而又渲染西方艺术由来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与哈尔滨市的地地道道的欧式建筑相比,多了一份中国的乡土气息。此类建筑的特点有:运用西方先进建筑技术,但保留中国的院落式布局;而是里面处理方式上吸取西方三段式构图方式,保留中国象征幸福的图案纹理,如凤凰、牡丹等;三是采用西方建筑的立面构件,然后渗入中国独特的细部装饰。比如在一些柱子上,柱身是西洋的,而柱础却是用中国的鼓
座式柱础,甚至还有的建筑在柱头上加入了中国建筑所独有的斗拱作装饰,非常有意思[3]。
4、保护价值分析
城市的文脉,体现在城市的老建筑、老街道、老商号、老民俗、老艺人中。这些“老”,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中华巴洛克”体现了外来文化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是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的见证。中国吸收了外国在建筑技术方面的长处,并在立面构图手法、细部装饰方面吸取西方的精华,为我所用。中国建筑不在一味追求木构件,而渐渐走向砖混结构。这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技术、社会形态、政治制度的相互碰撞,带来的是彼此的了解与沟通。作为历史保护街区,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结语:在历史上,发达文明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开放包容的,博采众长,兼容并包,闭关锁国带来的是愚昧和落后。例如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帝国,秦汉王朝的盛世都是文化开放的结果,文化的繁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多样的建筑形式。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代表了土生土长的老哈尔滨,因为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决定了该地区融合吸收了外国先进的建筑成果,建成了独具特的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为哈尔滨市增添了一份彩。
文化与建筑密不可分,建筑是本书,记载了历史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采取“海纳百川”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建筑历史观、文化观。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遗存,是哈尔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我们应倍加珍借。
文化于无形中延续,而建筑在有形中发展;文化影响了建筑,而建筑也继承了文化,反映出独特的人文情怀。穷尽一方山水,品味一方文化。
参考文献
[1]陆明;吴松涛;郭恩章:传统风貌保护区复兴实践--以哈尔滨道外区传统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5(11)
[2]齐虹:西方建筑文化对哈尔滨道外历史街区的影响研究--以哈尔滨市道外靖宇商业街区为例[期刊论文]-中国科技信息 2010(10)
[3]王岩;陆彤:哈尔滨道外近代建筑的形态表征[期刊论文]-低温建筑技 2007(06)
[4]黄焕:文化生态理念下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市青岛路历史街区为例[期刊论文]-规划师 2010(05)
作者简介:郭文博,男,汉族,1990、12、08,研究生,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城市地理26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