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文化空间保护
作者:马丹亚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0期
作者:马丹亚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0期
摘 要:我国经历长久的历史发展,期间积淀下来的非无产文化遗产相当丰富,是我国伟大的辉煌历史岁月有效见证。西安鼓乐就是我国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它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活化石”,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与发展起到良好的中介作用。因此,深入探讨西安鼓乐文化空间,并出有效保护手段是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实后盾。
关键词:西安鼓乐文化;空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0-0148-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传统文化与民俗与地方特密切相连,不需要复杂的技术手段,就可以通过表演来实现的通俗的文化形式。它与其独特的历史特性,历史发展状况,以及特定的文化空间生活有着密切关系,它是对基础性的生产生活内涵特征的延续。我国拥有着灿烂的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出五十六个民族,在生产实践过程当中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当丰
富多彩的,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智慧的结晶,更是我国整个民族情感牢牢缔结在一起的纽带,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对西安鼓乐文化做了一个深入研究,以探讨对其的文化空间保护。
一、西安鼓乐文化空间概述
(一)相关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个体、团体以及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随着历史的变迁与环境的变化,不同的体和团体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通过文化传承过程使民众获得认同感和历史感,促进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劳动创造力。其特点在于可继承性与持续性、地域性。
文化空间是在相关研究领域内部,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它主要源自法国著名空间理论家列斐伏尔等人的空间理论。其自然属性指出,它是具有一定物理空间,但因时间因素限制,它同传统静态的地点或遗迹具有很大差别,其本身带有周期性的文化活动反复演示时空,是包含着广阔的人类活动、文化活动、以及文化行为的区域;从其文化属性来看,其
表现形态多集中表现为民间特有文化,盛大节日活动等。不难看出,文化空间表现为生动的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的有机构成成分,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意延续生存发展的“土壤”所在。
(二)主要特点。西安鼓乐作为我国音乐历史上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与普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同的特性,其中包括:活态性、传统性与整合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通过声音、表现等方式作为表现手段,并通过肢体动作与语言文字作为其中的基本文化延续点,构成其中的“活”性。此外在继承的过程中,它还随着现有的文化背景与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吸纳现有的文化,改变自身模式,适时代而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存在于某一固定的地理区域,并且和固态文化遗产不同,它不具有有形实体,而是根深于民众身心之中,很难通过强硬手段磨灭,因此它还具有鲜明的传统性与整合性。
二、如何实现有效的空间保护
西安鼓乐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其做出分级保护是必要措施,也是保护我国现有文化的必然手段。
将西安鼓乐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将其文化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格局,包括核心区、缓冲区与试验区。其核心区是对最原始力的追忆,是对完整历史的封存与展示;缓冲区是连接整个历史的纽带,通过自身独有的方式来培养继承人;试验区是保证了整个文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即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实质的内核,注入当下元素,开发相关的产品,是文化力量变成实体力量,获得更多的生命力。
首先,对西安鼓乐文化空间核心区的保护,应该注重对其核心音乐的生存与发展注入足够的关注力量。其中建立与保护“乐社”是必要手段。乐社是区域内部音乐活动得以发展的核心力量,它承载了当地民俗行为和继承机制,利用乐社本身特点,将无形的文化变为固态的文化实质,从而保护古老的奏乐技术,培养新型的弟子,延续古代乐社理念的核心,将物质与非物质结合起来。
其次,对西安鼓乐文化空间缓冲区的保护,应该从学校教育入手。从现有高等教育机构出发,可以将西安鼓乐当中的物质构成、乐符构成等作为基本课程,通过多方面的剖析对其内涵作深入的解读;表演者可以学习传统乐奏方法与技巧,实现原有鼓乐活动的真实意义。对整个教育行列注入这种教育模式,弘扬西安鼓乐博大的文化紧随。
最后,作为西安鼓乐文化空间最重要的试验区,它应该保持自己的开放性与多样性,采纳现代先进的鼓乐方式,融合原有的演凑方法,对西安鼓乐文化起到良好的传承与继承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所有文化综合,它承载者一个民族的关键价值取向,对一个民族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积极有效的文化保护方式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陈虹.试谈文化空间的概念和内涵[J].文物世界,2010,3(12):20-23.
[2]关听.“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民俗研究,2011,12文化属性是什么意思(2):170-176.
[3]舒开智.传统节日、集体记忆与文化认同[J].天府新论,2011,10(22):66-6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