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成共鸣:达成共识是什么意思
许多学生或用心或随意写出的作文未能吸引老师的眼球,从而得了低分,心底极度郁闷,当然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老师,我写得多么有趣,您为何总是斜眼侧视?其实,这是文学欣赏中经常存在的现象:难以共鸣。什么是共鸣?共鸣的根源是什么呢?共鸣是在当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作品的思想和情感毫无障碍的流入读者的心间,读者无意识的与作品表达的思想取得共识,并自动融入作品所流露的情感,或喜或悲,苦乐与共的现象。共鸣是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是读者对文本的审美意味的充分领悟。就文本而言:共鸣是评价文本的审美价值高低的一个尺度。共鸣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即能使不同民族的读者、不同时代的读者都产生共鸣,它的审美价值就越大。所谓经典作品,就在于它能使不同时代的、不同民族的读者都能产生共鸣。共鸣的根源在于:共同美感,人性的普遍内涵,或者说是永恒的人性,也是社会化的人的自然属性。其实,产生共鸣是有条件的,共是双方,鸣是应和,写者须先鸣,鸣声亦人之共性;读者须一定文化修养,见识和思想能体现时代的脉搏,心灵和人格能体现人类之共性。可见,作为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共鸣对作者和读者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需要付出哪些努力才能实现共鸣呢?对学生有如下要求:第一、语言表达要文从字顺,因为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第二、写作要触摸现实,因为现实是人类生存共有的舞台,从家庭在心灵之上刻画,从社会在心灵之上的投影,其写作时都应让心灵发声。同时,在心灵发声时还要反观自己的情绪,以理性的尺度,最后在作品中体现真正有价值的情感,而不是寻死觅活的小家之气,更不是套话假话拉杂话,古人洋人太空
文化属性是什么意思人,胡编乱造,装神弄鬼,而是在凝练与反思中显示年轻人的大气,在沉着与净化中彰显年轻人的豪气。第三、学生需要细细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前进的每一步都带有传统的印记,而作为踏着传统循着传统走到今天的国人,很难能接受有着断裂的历史呈现,很难接受彰显反传统之情
绪的新型人类。所以,无论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如何程度的冲击,作为中国学生,我们都要遵守中国历史行进规律,好好的把中国的传统留住,把中国的根守好。但对于外来文化,我们不能盲目迎合,也不能缄口不言,世界的发展虽是各种文化融和的过程,但目前各国文化有其存在的根,根就是其文化走向的出发点,其明晰的线索都是一种历史和哲学的合理,所以就目前国际情势,任何盲目模仿迎合都会出问题――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一个国家,最终融和是个时间和发展进度的问题。第四、学生要有为自己所写文字负责的责任意识,知情懂礼,生活是严肃的,社会亦如此,学生从高中开始就应试着接受生活的洗礼,让自己早日成长为一个社会中的自然人。总之,让学生从现实出发,从心灵出发,从理智出发,是达成共鸣的基础和前提。对教师有如下要求:第一、作为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领路人,教师应是时代脉搏的感应者,我们要求学生“品味时尚”,作为教师,我们更应提前去“品味时尚”。如今的教师工作繁忙,但时代在前进,生活内容每天都在更新,如若守着固有,止步不前,不去关注新涌现的事物,如新人作家、作品影视、时新词汇,势必和时代脱节,跟学生少有生活中的共同语言,在学生心目中成为只会教书,没有现代生活气息的典型酸腐形象,而对于学生作品中所写的时新内
容,教师也会很淡然,难以发觉其趣味。第二、在跟着时代,把握时代脉搏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是的社会中各种现象的理性分析者。当我们在批改作文发出为何这学生的思想如此怪异、为何这学生总是游魂科幻、为何这学生总是喜欢假饰娇柔、为何这学生写得文章我看不懂的感慨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思考存在于这些问题背后的种种原因?中国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社会关系之基础走到今天的国度,今天的家庭只有一个宝,他们在呵护中长大,在呵护中变得肩膀稚嫩,心灵变得脆弱,在柔弱中又肩负起几代人的宏愿。今天的学生由于课业的繁重,已没有多少时间走进自然,更没有多少时间来酝酿出深刻的生活感触……深入学生生活的实境,结合其在作文中所抒的思想情感,再具体深析,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知道其来龙去脉,再加以引导,由此,我们会对我们所发出的感慨以及对学生的责备会有悔意。所以,作为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灌溉者,更应该是教育教学中各种问题的研究者。把握时代脉搏,了结学生生活之境,理解学生所抒之情是达成共鸣之保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