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为什么需要现代性转化?
(作者:竹筱帆,人学研究网|人类文明通识智库)
筱按:日前参加会议,有专家称“传统文化不需要进行现代性的转化,经典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概念,永远流行”并举例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名言,说到现代我们都没有认识自己。针对这种观点,我撰写了这篇小文,表达一个我的声音。现代性这个词不好理解,很容易联想到现代化。这两者侧重点在两个字身上,一个是化,化是有一种进程,现代化进程包含的范围很广泛,农业、工业、经济、环境都包括在里面,偏重物质层面。一个是性,性是属性,特征,充满人性的状态,更偏重精神层面。所以,在当今来说传统文化,应该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转变,使之更符合人性,更贴近现代社会生活,甚至未来,这就是意义。至于说转化,有人硬是想成了拧钢筋了,万一把螺丝拧断了呢。转化,词面意思理解,转变而化人,动作与意义一体化的过程,对传统文化进行条分缕析的梳理筛选,哪些是优秀而不过时的经典文化应该继承并弘扬,哪些是不合时宜的糟粕应该摈除,哪些对当下社会有借鉴意义的加以吸收利用,进行重构,这是该有的清醒的头脑。
一
何谓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总而言之就是返本开新,融古铸今,在创新中传承,在集成中创新,即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如果没有基督教的革新与发展,就不会有西方资产阶级的大发展,也就没有大革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没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文艺复兴,就不会出现欧洲的现代化。至于说自由、平等、博爱、个性这些观念古典中虽然存在,但是不经过翻译梳理更新能通行传播开来吗?“认识你自己”,这是亘古名言,如果没有创造性转化,你所看到至今仍然是古希腊文,你认识它吗?这句话放在当今,在什么环境下应用它,就应该问如何在现代化的中国认识你自己?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认识你自己?这样一问,需要转化吗?时代在变,文化必须创新,才能与时俱进。
打个比方,有句话叫“忠孝不能两全”,忠君,君在古代是皇帝,忠于皇帝,现代化中国还有皇帝存在?君的内涵在今天就发生变化了,需不需要转化?孝亲,孝的精神内涵或许值得提倡,而孝的形式需要改变,不能再有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这种荒唐的行为发生了。所以说,中华传统文化从形式到内涵都要进行现代性转化。只有经过现代性地转化,才能适应现代社会,才能普遍被人所接受。只有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文化,才能通行于未来。
经典是在历史长河的不断打磨中成为经典,不是从一产生就是经典。儒家经典,不经过孔丘集成、汉代经学,宋明理学,清据,五四批判,几轮反复,它能产生弥新的光辉?是金子是越擦越亮。中华传统文化只有通过自身的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适应并体现当代社会发展的诉求,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
当今中国的现实是,西化不彻底,所谓西方文化的没落,催动部分中国人牛气冲天的夸张自信,捧出了传统文化热。这些迷恋国学的人,一方面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红利,一方面疯狂地全盘污蔑工业文明带来的危害,推销复古学说。中不中,西不西,洋不洋,土不土,文化冲突碰撞与文化失序, 导致矛盾丛生。社会里充斥着各种亚健康式的文化人,曾经信奉西方民主的人,在美国民主大厦崩溃的迷茫中徘徊;狂热伪爱国主义的人,在战狼似的嚎叫;迷恋国学复古的人,在贩卖国学的孔家店里推销陈言;多数的知识分子,在体制的豢养圈里忙着为稻粱谋;少数清醒的知识分子,在体制内的纠结痛苦中沉默,或在家里私语,或有那么几个选择在垂老病死之际微弱发声;举国的百姓要么在温饱线上挣扎,要么在奔小康的路上狂舞,要么在遭遇大病时苟延残喘,要么在教育起跑线上比拼下一代;全国人口十四分之一的政治精英们在一个声音里循环,高唱赞歌。
人造文化,文化化人,中国文化的自信取决于中国人的自信,中国人的自信立足于中国文化的自信,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然而,上述多种文化现象杂糅的现实里,中国人的自信表现出来,有狂热的自信,有卑微的自信,有懵懂的自信,有盲目的自信,有愚昧的自信,有虚假的自信。而最应该在这些自信中挺直腰杆的起主导作用的主流文化价值却是忽左忽右,忽中忽西,忽马忽袁,忽明忽暗,似乎在打太极,不敢正视历史,而时不时想开开倒车。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现实中,是该忘记的历史必须忘记,不仅忘记还打扮历史。
二
再说,现实社会中充斥的矛盾文化现象。举个例子,现今的家庭文化中,一方面是老一辈的要复古家长式的权威,一方面是妇女解放后带来的女性平等地位抵制复古趋势的不可行。婆婆与儿媳妇的矛盾是困扰大部分家庭的突出矛盾。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透射是权力与话语权的争夺,更是观念与文化的冲突。到底谁有理,谁更合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这是因为伦理失序,价值文化无定准的缘故。
再举在家庭中至今有着重要影响的某些文化观念带来的危害:
一是,对妇女贞节观的变态苛求,对妇女的戕害还存在着。即使在顶级高校里仍存在着直男癌,因嫌弃女友不是处女而导致其服药自杀的事件发生。有些伪国学教材里还在教女工妇德,三纲之陈腐学说。
二是,男孩传宗接代,香火不灭观念的危害。现行有种论调叫只生女儿的家庭都意味着绝代的观念,说这种观点的人,真应该去长江里把脑子抠出来,好好洗洗。正因为这种观念的盛行,导致了社会里男多女少极其不协调的比例。
三是,望子成龙,争做人上人。中国大部分家长的不幸是一辈子都在为儿女做操劳,从而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独立属性。从结婚有了孩子到盖棺定论都在为儿女当牛做马。无时无刻的奉献,才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喟叹。所以,下一代的优秀与家长自己的成功捆绑在一起,有了共同的目标,就有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在教育上的投入倾其所有,拼学区房,拼陪读,拼陪考,拼培训,拼到了一个社会的内卷化。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上天,做人上之人。中国人的骨子里的就有一种上下尊卑观,非要骑在人之上才是最好的,最有出息的。成龙的最高级别是皇帝,因而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皇帝梦。我们天天喊着不能开历史倒车,不能复古倒退,不能恢复帝制,殊不知,中国人中有几个不想当皇帝的人呢?有也是深受西方
文化影响的个别精英。帝王情结是权力欲念的极致膨胀,中国社会是一个崇拜权力的社会。这种文化观所产生的影响无处不见,在一个屁大的机构里,有着窃据一点点权力就露出一幅土皇帝嘴脸的官僚。一个小小的街道社区里,把持一点点权力就有着作威作福的傲慢。
四、傻孝折射的不对等观念。中国古代社会以孝治天下,仁孝观流传几千年。儒家主流的经典里只鼓与呼对父母如何如何的大孝,而隐藏着父母该对子女应如何如何的慈爱。家庭文化里父母与子女之间不存在平等关系,直到今天,有些家庭里父母的狭隘愚蠢粗暴行为对孩子的危害很大。好的父母要孝敬,是当然;坏的父母还要孝敬,就是谬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但中国只有一个舜,舜的大孝还是儒家为了学说的需要而虚构的。认为中国的父母都是好的,不分清楚的傻孝文化,是一道困扰在原生家庭受罪孩子头上的金箍棒,不孝就要受舆论谴责,这种不对等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反思。面对父母之恶时,支持孝的观念就是伪善。现代社会,如何树立正确的孝文化,慈文化,是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要思考的问题。
殊不知,传统文化里,家与国是一体同构的,是相通的,文化观念上,傻孝顺便移作愚忠。在国家层面上,类似高级黑,低级红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官场上盛行的传统文化中残留的封建迷信在反腐案件中屡被曝光,官越大,封建迷信越重。龙兴之地,风水藏气。呜呼哀哉,比比皆是。
上述种种传统文化暗礁,需不需要进行现代性转化?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总是将眼睛放在浩浩古籍,在四书五经,考古文化之中去披沙拣金,重构大作。面对现实的凸显,却视而不见,或者手足无措,谈研究与最懂不就有点虚了吗。
文化需要反思,只有经过彻底反思的文化才是可信的文化,只有可信,才会有自信。针对传统文化的转化,要做到哪些是值得汲取的,哪些是发生变化了,哪些是不可以提倡的,进行量化分析,然后结合现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进行重铸,创建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有观点说,现代性已经有点落伍了,传统文化的转化应该与未来对接,可是,没有现代性的坐标,一切所谓的未来走向,都不不够是空想社会的美好虚构罢了。(作者单位:人学研究院三古研究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