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复习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P3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2.读者:西方谚语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中国古语讲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这些都触及了读者阅读的再创造性质,强调了(读者)的要素。P34
3.文学活动的发展和发生
游戏发生说:
(1)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地统一。
(2)(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他认为“过剩精力”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3)(古鲁斯)认为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如女孩喂洋娃娃是练习做母亲),认为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它在本质上和游戏相同。(P39)
4.劳动说:
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成。P40
相比一下,劳动说包含了更多的真理成分。
5.文学活动的发展。
(1)有的人认为文学发展的动力是(社会风气)的变化。
(2)加拿大原型批评家(弗莱)以“循环”作为文学发展的动因,他把文学史上的作品类型按照时代分为四类: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周而复始,这同一年四季的更替相似。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P41
(3)文学伴随着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有其特殊性。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P42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5.文学的含义
(1)文学的含义分为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2)文学的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P45
6. 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P47
7.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无功利性表现在:文学不带有直接功利目的,即是无功利的,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也就是说,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在创作或欣赏的状况中都没有直接的实际目的。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P57
8.形象与理性
形象,指审美形象,即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它是文学特有存在方式。
9.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1)“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特定言语系统。
(2)文学作为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P65
(3)语境,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区,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P67
10.文学与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P69
11.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常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状态中:含蓄和含混。P71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产品
12.文学创作的客体和主体
(1)客体即“自然”说
集中体现在“艺术模仿自然”——模仿论的基本观点在于: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
(2)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人模仿的世界主要有三种,即已经发生的事情、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应当发生的事情。 P105
(3)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申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文学创造的客体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P110-112
(4)文学创作的主体
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
西方的艺术模仿说认为:如果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的话,那作家、艺术家就是“模仿者”。P113
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艺术的主体是生活的“旁观者”。而另一些理论家则认为,艺术主体实质上是移情者。代表人物是: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特。
(5)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文学创作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13.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以分为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P123
(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第一,艺术发现时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第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第三,艺术发现是对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第四,艺术发现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P127
(4)创作动机:就是指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P128
14.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1)实现艺术构思的两种途径:一、浓涂重抹;二、淡化背景。 P140
(2)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P141
第八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15.文学的真实
(1)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与感悟,包括:内蕴的真实和假定的真实;
、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意性,包括:主观的真实和诗艺性。P153——157
16.文学伦理与情感
(1)“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所谓“诗意的裁判”就是善与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P163
(2)人文关怀:是“善”的终极价值体现,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P167
17.文学形式之美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 “有意味的形式”一说,这一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因素之间的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P176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8.文学作品的类型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P180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P182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9.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我们总体上可以将文本分为三个大的层次:
学言语层面;
②文学形象层面;
③文学意蕴层面 p201
20.文学典型
(1)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P209
(2)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21.意境
(1)定义: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2)文学意境的特征:(要结合作品分析)
情景交融(表现特征):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虚实相生(结构特征):“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韵味如穷(审美特征)
(3商品属性是什么意思)分类:
有我之境:指情感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无我之境:并不是指作者不在意境画面中出现,而是指那种情感比较含蓄,不动声的意境画面。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只是情感不外露
(这里大家好好看书上的,在p217——221)
22.文学意象(这里需要看书,结合作品谈,p223)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23. 叙事界定
(1)文学的叙事定义: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P233
(2)文学叙事的特征: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结果
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4. 事件
(1)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2)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生动的形象:不参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只是使故事的意义显现和丰富化。p237
25.人物
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行动元”的意思是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角”是指具有生动具体地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26.视角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P249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27.风格的诸种观念和思路
(1)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他从外部形式和修辞学的角度理解风格的观点在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发展出风格是“思想的外衣”的说法。P277
(2)汉末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以“气”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p278
28.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1)定义: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P28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