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渗透在制药纯水工艺中的应用
摘要:反渗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液体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简单,环境友好等优点。文章介绍了反渗透的原理和常见流程,论述了反渗透在制药纯水工艺中的应用。
关键词:反渗透;RO;应用
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反渗透技术产品开始商品化并投放市场。由于反渗透分离无相变,除盐效率高,在制药工艺用水中使用还具有较高的除热原能力,反渗透设备可模块化,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环境友好,因此成为制药用水工艺中首选的水处理单元。
一、 反渗透常用的工艺流程
反渗透是利用RO膜的选择性,以膜两侧静压差为动力,克服溶剂的渗透压,允许溶剂通过而截留离子物质,对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的膜过程。RO膜表面微孔孔径一般小于 1nm,对绝大部分无机盐、溶解性有机物、溶解性固体、生物和胶体都有很高的去除率。常见的流程有:
原水→原水箱→原水泵→机械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化器→保安过滤器→双级RO装置→EID装置→产品水箱→分配管网
1、 单组件系统
在单组件系统中,常常需要浓水回流以满足设计导则对元件回收率的要求,为了达到系统回收率高于50%,离开组件的浓水部分排放而其余部分则回流到高压泵入口,这样就增加了组件内的流速,高比例的浓水回流能帮助降低元件回收率,降低膜受污染的风险,但另一方面,它也存在以下缺点:需较大的高压泵;浓水回流比例越高,产品水质越低;
2、 多段式排列系统
当要求系统回收率更高时采用一段以上的排列系统,就不会超过单支元件回收率极限,通常两段式排列系统就可实现75%的系统回收率,回收率的确定是按照每一段采用6支膜元件的组件推算出来的。一般而言,要求的回收率越高,必须串联在一起的膜元件就要越多;一个典型的排列比例为2:1,排列比例定义为两个相邻段内压力容器数量之比;
往往由于常规产水水质不符合需要,不允许采用离子交换作为后处理,脱除细菌、微生物、热源和有机物特别重要,或系统需要极高的稳定性,需要设计多级RO系统。
二、反渗透在制药用水工艺的应用
我国在纯水、超纯水制备系统中,采用以RO和离子交换为主导工艺,比单一离子交换工艺,其制水成本约下降30% ,节省酸、碱耗量约90% ,提高树脂再生周期产水量约20倍。纯水、超纯水制备系统RO工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5%以上。随着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技术标准的深入贯彻与实施,RO水处理技术及设备已被制药行业广泛采用。
以下举例说明药厂制药用水RO工艺。某厂需一套出水能力为10T/H反渗透系统,其水源为市政管网水。以下为其主要工艺流程:
原水→原水箱→原水泵→机械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化器→保安过滤器→双级RO装置→EID装置→产品水箱→分配管网
主要设计及参数
(1)一级RO系统
原水为市政自来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TDS)为500mg/L;由于医药纯水系统采用巴氏消毒,故RO系统选用美国陶氏(DOW)RO卫生级反渗透膜元件;陶氏FILMTECTMRO型卫生级反渗透膜元件产水量高、产水水质好,能接受热水的消毒。元件采用无外壳的full-fit设计,
消除了标准膜元件与压力容器内壁间的死水区,适用于有特殊卫生要求的应用场合,且所有的部件均符合FDA的标准。
设计思路总结
本套系统设计用于医药纯水,其关键思路有如下几点:
1) 考虑医药系统卫生等级要求,采用巴氏消毒(定期80℃热水消毒),选用可接受热水消毒的卫生级HSRO-390-FF膜元件(HSRO热消毒反渗透膜元件首次使用前应用热水进行热稳定性处理);
2) 考虑医药系统卫生等级要求,降低外界对系统的影响,一级和二级RO之间避免使用中间水箱;
3) 为提高系统回收率和一级RO膜元件流速,一级部分浓水和二级全部浓水回流至一级进水口;
4) 由于RO膜元件对CO2去除率很低,导致二级RO产水电导率不理想;在一级RO至二级
RO进水管路设置NaOH加药装置,使一级产水中CO2转化为HCO3-,利用反渗透对HCO3-高去除率,使产水电导率进一步降低;
5模块化设计的产品举例) 本系统设计系统通量(见上表)均满足陶氏膜设计导则;单支膜元件回收率(见上表)满足膜元件回收率要求;
6) 本设计二级RO浓水未满足5.7m?/h(Fuil-Fit膜元件最低浓水流量);本人认为要求RO浓水侧有足够的流量/流速是为了保证浓水侧错流,避免进水中微生物、有机物等在膜表面沉积,但本设计二级反渗透进水为一级RO产水,并且封闭式管道(无中间水箱),从设计上避免了有机物等杂质在膜表面沉积的可能;因此二级RO浓水流量低于膜供应商要求的最低流量是可以接受的。
参考文献
[1]陶氏化学公司.陶氏膜产品与技术手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