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语言管理”名词解释
肖永健
1、模式(pattern):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
最早提出“模式”并产生重大影响者,当属美国建筑师Alexander(亚历山大)。Alexander是美国建筑师协会70年代颁发的最高研究勋章获得者,他的研究小组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炼了263个设计模式,了解过这些设计模式的人(包括非专业人员),都可以轻松地设计自己想要的居所,同一区域的人们可以在同一套模式语言的引导下,共同规划自己的城市和社区。按此模式设计出来的建筑总能体现出某种相同的“无名特质”。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具有“无名特质”的建筑,人们自然能感觉到它浓浓的生活气息,感叹它与自然、与社区、与人性的和谐,总是给人以启发、给人以美感。它们之所以呈现出共同的“无名特质”,是因为它们都遵循某些相似的“模式”。如果掌握了这些“模式”,就能在任何地方设计出同样具有“无名特质”的建筑,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千差万别,但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具有相同的特质。
亚历山大对“模式”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不断出现的问题,以及该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屡试不爽的解决方案,无需每次都“重新发明汽车的轮子”。
2、模式语言:掌握了足够的词汇和语法,就可以灵活地形成语言。同理,掌握了足够的建筑设计模式并弄清了模式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就可以象灵活运用语言一样设计出丰富多样的建筑。
模块化设计名词解释语言可以表达任何一个情境和想法,并且可以表达得非常精确,如果善于创造性地运用,还可以表达出神奇美妙的意境(这些美妙是原创的,但语言是大家所熟悉的)。对于任何工程设计(或者系统设计),如果掌握了足够的模式,设计的过程就如同运用语言的过程,有无限的自由又能精确地体现设计意图。我们从事任何活动,都是对模式语言的应用,只是我们从未察觉,更谈不上科学系统地运用。
模式语言理论起初被Alexander用于建筑设计,90年代被Gamma、Helm、Johnson 和Vlissides应用到软件设计领域,写出了该领域的开创性著作《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归纳出了23个软件设计模式,从此以后,软件设计领域“模式共享”成为潮流,通过后来者不断完善和加进新的模式,模式相互借鉴避免了大量的重复设计。
在标准化、模块化占主流的建筑设计时代,Alexander的模式语言理论在建筑界并没有被广泛传播,却出人意料地在软件设计领域几乎人人皆知,模式、模式语言、框架、分层等术语几乎成了软件设计专用语言。
3、模式语言管理:将亚历山大模式语言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系统理论和方法。现代管理将企业活动分解为人、财、物、时间、空间、流程、标准、制度等支撑因素,通过管理因素和因素之间的关系,来获得企业活动的确定性。模式语言管理直接研究“活动”,认为活动是企业的基本单元,以活动为基本单元对企业进行解构,并通过市场法则和自然法则对各类活动进行联结,形成快速反应机制。每一个活动
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支持该活动的模式,通过模式的系统性、自动更新能力,获得企业活动的系统性和自动更新。现代管理侧重于“确定性”而模式语言管理侧重于“活力”(速度和驾驭复杂的能力),在动态不确定性环境下,模式语言管理具有更强的适用性。该理论最初由张西振提出并着手研究,逐渐形成一个自发研究小组——模式语言管理‘四人帮’:张西振、王甲佳、侯象洋、肖永健。张西振从理论方向研究;王甲佳从平台软件开发方向研究;侯象洋从知识管理角度研究;肖永健从一般性管理应用角度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