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专区
tougao3@chinaitedu
84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分层次微专业
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葛永明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
摘要:
本文针对信息经济高速发展,高职计算机类学生就业竞争激烈、专业对口率低的问题,分析了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了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分层次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
大类招生;分层次;微专业;培养方案;混合教育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06-0084-03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正加速推进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了计算机技术和软件产业的发展,也给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 高职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人才结构不均衡。高职院校生源日趋多样,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职业发展、心理特征差异较大,而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定位、课程标准基本相同,学生素质的同质化比较严重,人才结构不均衡。
(2)人才培养滞后于IT技术变革。从计算机领域来看,其发展
的方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而高校在知识的积累与传授上,远远赶不上信息技术知识的更新速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也明显滞后于IT技术变革的浪潮。
(3)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导致教学课程体系僵化,学习内容难以动态调整,教学标准难与行业技术标准对接,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难以适应行业岗位需求的快速变化。
(4)师资力量薄弱,双师结构不合理。现有多数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真正从事一线产品开发或有一
线生产经验的教师较少,双师素质从数量到质量都有较大差距。
(5)计算机类专业就业竞争激烈。作为通用性的知识和技术,
计算机知识不再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所独享,高校中的电子、机械、自动控制、宇航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不仅掌握了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也学习了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行业中并没有很大竞争力,只在一些涉及较深的计算机理论和计算机核心技术的工作岗位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 分层次微专业人才培养1.分层次微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必要性
(1)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生源多样,不同生源的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方面有较大差异,采用同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必然会导致学生消化
高教专区
tougao3@chinaitedu
85
MAR 2019 NO.06
知识的程度和进度严重失衡。因此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就业岗位定位上也应该多样化,不断适应生源多样性、00后学生个性特点等新特点。
(2)信息产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快,IT岗位分工越来越细,高职学生与本科生相比,在外语、数学等方面有巨大差距,要想在未来IT就业上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使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以不断适应信息产业的发展需要。
2.微专业概念和特点(1)概念。微专业概念由北京开课吧科技公司和网易云课堂等先后提出。开课吧的微专业概念是指以具体的职业需求为导向,从基础的IT教育开始,通过一系列有目的、有节奏以及由浅入深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让用户真正学习到能够满足某一项专业职业需求的知识技能。网易云课堂提出微专业是提炼某一岗位的核心技能,以快速、集中培养的方式,通过5~10门的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够快速达到某一领域的工作技能要求,使学习者快速就业,弥补大学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匹配问题,微专业是从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以学生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
(2)特点。①对接企业岗位。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可以根据IT 企业实际岗位分工细分出产品运营、用户研究、互联网项目管理、UI设计师、小程序开发、Web前端开发等微
专业。②课程精练,突出实用性。一般由5到10门课程组成。微专业设计丰富多样的知识架构,有鲜明的学科交叉性,每门课程都有来自一个实际项目的案例训练,解决学校所学与企业需求脱节问题。③
选择灵活,尊重学生兴趣。突出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微专业,鼓励学生谋求个性化发展。④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选择灵活。微专业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素材、训练试题库等都放到在线教学平台,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时间和特长自主学习。
3.分层次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如下表)
对于通用能力培养,主要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进行。
(1)对通识教育课程,采用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进行。制订专科学生的统一的总学分要求,同时规定每一个范围至少选一门课程,如中华文化传承、科学与科技、自然与社会、自我与文化等。有课程和学时规定的,采用必修方式,其他改
为选修。学校已有师资的,采用线下教学方式,没有师资的则采用在线学习方式进行。
(2)对专业基础课,大一选择统一的平台课程,采用必修的方式进行。专业基础能力包括以下4种能力:①计算机使用能力。要求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能安装系统和操作典型应用软件,能对常见的故障进行排除。②程序设计能力。要求学生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结构,理解计算机学科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习惯。③数据库应用能力。要求学生能熟练操作数据库系统,并能对数据进行修改和分析等。④网络应用能力。对网络基本原理的理解、典型网络的搭建、网络维护和管理能力,是计算机类学生的基本技能。
对于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学习,采用严要求的方式进行。对知识点的掌握要求达到良好以上,对技能掌握要求达到熟练层次。
(3)对微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充分调研,
细分就业市
高教专区
tougao3@chinaitedu
86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场。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结合学生的个人专业特长和新技术的发展,设计多个就业方向的微专业,学生可自由选择,以学分制方式选择课程模块,打破以班级和专业为局限的管理模式。微专业强调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侧重于从业能力层次的专业能力强化,强调针对性、应用性、现实性,着重于当前生存。因此,计算机类专业的微专业的设计要突出“时代性、前瞻性、技能性”。“时代性”就是所教所学知识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和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前瞻性”就是所教知识要紧跟社计算机专业ui设计做什么
会需求并有一定的前瞻性,如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实用性”就是要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在动手能力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笔者所在学院围绕产业经济发展需求,在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及研讨后,认为在计算机类专业中可开设小程序开发、Web前端开发、Java开发、软件测试、计算机运维、网络管理、UI界面设计、Unity3d开发、电商数据分析、数据
可视化、产品运营、互联网项目管理、IT系统集成等微专业。目前,已经开设了其中的9个微专业方向。
4.分层次微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创新
实施“分层次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可以结合个人专业特长、就业方向和新技术的发展进行自由选课,以学分制方式选择课程模块,打破以往以班级和专业为局限的管理模式。模块课程中减少必修课学分,丰富选修课的数量,特别是针对新技术方向的选修课程。实施中充分利用校内师资和慕课资源,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学生行为进行数据跟踪分析,为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化提供有效支撑。重要举措如下:
(1)突出人才培养的重点,非对称规划教学课时。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强调专业基础扎实,
以技术主线贯穿,设置大学时课程,如Java程序设计、无线传感网络、局域网技术等;对于复合能力模块课程,强调知识的博,设置小学时课程,如UI界面设计、电子商务技术、软件测试等。
(2)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强实践能力综合测评。改变一考定总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考核、实践(含作品)考核和笔试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采用上机操作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理论考试采用过程考核+期终考试,实践考试有多次机会,取最佳的一次纳入总成绩。加强学生平时作业和练习的管理,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其纳入平时成绩考核。
(3)改革课堂组织形式,提高学习效率。开发和使用一批在线课程,利用教育平台,采用O2O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采用在线学习、线下讨论等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快速高效的学习。
(4)深化项目化教学,提高综合能力。在已有项目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专业各专业每个方向有2~3个子能力模块落实项目化课程教学,合理安排教学进程,聘请校内外专家精心设计经典案例,同时将科研项目实例化,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国印,刘海波,沈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8):77-79.
[2]蒋乃平.职教课程开发的逆向思维——”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二[J].职业技术教育,2007(19):43-47.[3]丁金昌.高职院校分层次人才培养问题与路径选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170-173.作者简介:葛永明,男,信息技术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物联网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计算机类宽口径活模块学分制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20160307)的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