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大构成”课程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李星丽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6期
作者:李星丽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06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三大构成的起源和发展,论述了作者对“三大构成”的深刻认识,并结合自身的设计实践说明了“三大构成”深远的影响,最后指出“三大构成”是设计教育中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以及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关键词:三大构成;构成课程;设计教育
2004年,在西安举行的全国高等院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上,有人提出:“三大构成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现在已进入到信息时代,所以这种方法已过时。”“我们如何取消素描教育,不主张学习构成。”等等。这些见解表面看起来,颇有几分新意,但是沉下心来仔细想想,着实不敢苟同、不想附和。在这里只想以一位从事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教学工作者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纵有不足之处还望批评和指正。
“构成”的源流,首先是来自20世纪在前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构成”一词来源于“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属于哲学和艺术的范畴,它有具体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是一种风格和流派。“构成”更多的是哲学和科学的含义:“对象世界诸要素的分解与组合,使新功能显现”。“构成”是创造形态的方法,主要研究如何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怎样组合,以及形象排列的方法等等,可以说是一种研究形象的科学。
渐变构成海报 现代设计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进入成熟阶段,人们总结了威廉·莫利斯的“手工艺运动”,莞德·威尔德的“新样式运动”,蒙迪久斯的“德意志工业美术家联盟”的经验,接受了来自造型艺术领域内的影响,最后由格罗佩斯建立了“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Bauhaus)意为“建筑之家”,借以指“新的设计体系”,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新型的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校,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与工艺的统一。”由一批杰出的建筑学家、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共同努力创建了与纯美术审美情趣相结合的,又能纳入大工业批量生产模式,适合标准化、规格化思维的设计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开设了处于雏形的“三大构成”全新基础课程,包括:保罗·克利的“造型、空间、运动和透视研究”,莫霍利·纳基的“体积空间练习和结构练习”,阿尔巴斯的“纸造型”等等,奠定了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包豪斯这一崭新的、最具特的构成教学方法在战后向欧美各国迅速扩展,在艺术和设计诸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已经成为世界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约翰·伊顿的《彩艺术》、康定斯基的《点、线、面》
和克利的《教学草图集》等著作也成为了艺术和设计教育的重要指导。“三大构成”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成为了我国艺术院校共同的基础课程,在各大艺术院校中主要就是进行平面、彩、立体这三大类型的构成教学。而日本的大学不仅把“三大构成”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并且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在构成、设计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日本著名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先生的作品就没有什么复杂的造型与华丽的彩,只有朴素而客观地对造型基础的看重,他最常用的方法是完美的采用正、负形与矛盾空间,利用错觉艺术,画面基本都是黑白图形,在正、负形和矛盾空间这一个支点上收集自己所需的素材,充实自己。就连这样世界知名的设计大师,其成就也都是建立在牢固的构成基础之上的。真正的伟大正来自这种持之以恒的平凡,而在设计领域中“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更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石和底蕴。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三大构成”基础课程是将原有传统美术教育中的隐藏在人物、静物、风景等具体形象背后的形式美的规律,完全地提炼、归纳、总结,分解为最简单的美的几何形体,以及从空间、彩等各元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它在图形学、彩学、立体学三个方面,更多地利用律动、均衡、韵律、对比、冲突、节奏、疏密、图底关系,比重、比例、量感等抽象性思维训练。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理论,然后再根据各自不同的平面、环艺、工业、动画、插画、室内、展示、广告、书籍等等的专业设计,以基本的审美规律为基础,充
分地把“三大构成”的基础知识运用到这些专业设计中,在“造型要素+特征+个性”的基础上发掘创造性。平面构成是在平面上按一定的原理设计,进行点、线、面的多种视觉形式训练,是研究和表现不同形态内在的情感力量,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开发,培养创造性意识。彩构成是研究彩的要素、特征,以及彩的肌理、心理、调和、对比和结构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启迪彩运用灵感,拓展彩艺术视野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立体构成则是研究三维形态的材料和形式,研究立体造型的物理规律和知觉形态的心理规律的造型基础学科,是把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展示设计等所共同存在的基础性、共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和教学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和认识到“三大构成”的教学意义。该课程不仅实用性强、应用面广,是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有效课程,也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构成基础课程作为设计学的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实际是实现造型目的的一种艺术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于培养设计专业人才来说,研究构成、物体形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三大构成”的教学主要是从理论上去让学生认识造型关联和基本规律,强调用非具象形态和抽象性的思维方式,分解形体的再构成,运用抽象词汇充分地表达感情,从不同方面去研究形象、彩的特征和表现,进行造型要素的分解
、重构训练。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三大构成”的教学其侧重和取向又区别于一般的美术基础教学,在学习内容上强调系统性、科学性、研究性,并有严格的学习步骤和方法,它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都有极其明显的设计专业特征。其目的是努力把学生从传统的美学意识和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释放沉睡在每个学生内心中的创造潜能。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对“三大构成” 基础课程的学习、训练可以充分启迪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形体塑造力以及塑造形体彩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广阔的设计领域,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开发,培养一种创造观念,提高学生的设计创作能力。
在笔者自己平时的创作实践中,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三大构成”基础知识的必不可少,并且充分地体会到“三大构成”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在创作一张招贴海报设计作品时,我会充分地运用平面构成的点、线、面、渐变、重复近似、骨骼、发射、特异、基本形的各种排列等构成原理和彩构成中的彩调和、彩肌理、彩对比和彩心理等知识,运用“构成”中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元素和形象来组织我的画面,使我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在包装设计中,“三大构成”中的平面构成、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基础知识更是一个都不能少,可以不断地、充分地运用“三大构成”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原理来解决设计中所遇到的彩、立体造型、图形、文字排列、画面组织等问题。
因此,“三大构成”基础课程是当代设计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可以为现代的艺术设计奠定下坚实而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三大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是无时无刻不贯穿其中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体系,可以多角度的去研究和学习。“构成”涉及的问题是广泛的,它不仅包含纯艺术所需的营养,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独立的形成原理、基本要素和构结方式,它向造型艺术之外的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渗透,它使造型艺术的基础原理更为明确并有所发展,不可否认,它可以极大地丰富各类造型艺术家的素养。今天信息时代的到来,旧的艺术和设计样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现代化、复杂化和多元化的造型运动,但我们可以通过对造型要素的分解和对构成的研究,寻求新的造型语言。“三大构成”作为设计教学的基础课是从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始的,虽说是在工业社会机器时代的背景下产生的,但它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设计领域,奠定了其应有的学术地位,历经了几十年仍然是全世界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洪兴宇,邱松.平面构成[J].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
[2] 卢少夫.立体构成[J].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3] 赵志生,王天祥.立体构成[J].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李星丽(1978—),女,博士,四川资中人,成都大学美术学院,讲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