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教学中视觉训练方法的创新思考
作者:王利支
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5
        要:在平面构成中,对基本视觉元素的认知、分析、构想、表现、创造会影响到设计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表达能力。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艺术创作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美表现规律和一些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在平面构成课程中除了沿用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外,还应当有所创新,应用一些新的有效的视觉训练方法。
        关键词:平面构成;训练方法;创新
        平面,是针对三次元空间而言的二次元空间的概念。在二次元空间中,将各种点线面或基本形等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形式美规则和创作意图进行编排,将会成为不同种类和样式的造型艺术设计。在平面构成中,对基本视觉元素的认知、分析、构想、表现、创造会影响到设计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和基本表达能力。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学生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初步了解艺术创作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一些艺术的基本表现语
言。简而言之,即是让学生如何初步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这对于之后的专业设计课程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形式美的规律,在平面构成课程中除了沿用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外,还应当有所创新。本文将在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之上,继续探索不同的视觉训练方法。
        1 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
        平面空间中的基本元素包括点、线、面和基本形。对点、线、面和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会产生无穷变化的图形和特殊的视觉效果。平面构成的设计训练即是在平面空间中进行的。平面构成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有: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基本形的训练、重复、近似、渐变、辐射、特异、密集、矛盾空间、肌理。从现在国内的教科书来看,这些训练方法基本上都有,而且依照这些训练方法所做的作业虽然不是千篇一律,但也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的。目前国内平面构成的视觉训练方法在原来引进平面构成这一门课程的基础上有所探索和前进,但并未形成新的系统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相当部分教材的内容和实施的教学方法显得较为保守,这对学习者形象思维创造能力的发挥有很大的限制作用,不利于学生以后专业课的学习。甚至很多学生在学习完平面
构成后,又完全独立的分割的去学习另外的专业课程。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平面构成对于专业课并没有什么作用。这种隔阂和分化状态其实源于课堂训练与实际设计的脱节,源于理论知识的局限和缺乏延伸。在平面构成课程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的指导下,很多学生只是机械的完成一张张缺乏创意的做工精致的作业,这对于专业设计可以说是毫无用处的。我们由此可以看到,平面构成课程的视觉训练方法迫切需要改善、创新。
        2 平面构成中基本元素之视觉训练方法的创新思考
        如何超越传统的视觉训练方法,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平面构成课程与专业设计的联系和实际用处,这是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努力的方向。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首先需要一种创新教学思想的指引,才能主导接下来的每一步教学。针对不同的专业而言,讲课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延伸和拓展。
        2.1 主题性启发式练习
        启发式练习是一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训练中,教师应在讲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去思考一个主题性的问题,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
关联思维,到问题的多种可能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思维变化,进行引导性的提示,让学生自己发现和了解该训练主题能够训练什么,能够锻炼自己哪方面的能力。这样,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也会积极而主动。
        2.1.1 一个主题形象的练习训练
        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练习的作业基本上会有10张左右。在做这10张作业之前,可以让学生先选择一个形象,以此形象做全套构成练习。这种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形象思维训练,能够提高感性思维能力和图形思维能力。形象在具备特征的条件下,可以以具象、半具象、抽象等不同的形态出现。比如说以蝴蝶为主体形象,那么在全套构成作业中,无论是重复、近似、渐变、发射、空间、密集还是肌理,主体形象都是蝴蝶,这个蝴蝶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装饰风格的,只要能够体现出训练主题就可以出现。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在平面构成练习的过程中能够由具象到抽象、抽象到具象,进行具象与抽象结合的练习,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如果配以任课教师的有意引导,还能够较为具体的体会构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深度联系。比如说用蝴蝶做近似构成的练习,如果适合到专业设计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以蝴蝶为主题的近似构成图形将会在包装设计、海报设计、
标志与VI设计、书籍设计等等中怎么运用?如何运用?这都是任课教师引导的范畴。在以往的训练方法中,每一个主题之间是没有什么联系的,感觉就是仅对抽象形式的训练,学生对于突然的面对抽象形式的练习,自然有些手足无措,甚而理解不了就放到一边去。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这门课程的实际用处,学习的时候就比较被动,产生不了好的学习效果。
        2.1.2 一个主题词的练习训练
        选择一个词做为主题,发挥联想,联想一个句子或一个场景,做点、线、面或或全套作业的练习。这种方法与上一种方法的区别在于,这种方法可以联想出不同的形象,甚而整个画面,而上一个方法只是一个形象的不同形态。如::蒲公英的飘落、雨点的飘落、断线风筝的飘落、、雪花的飘落……以此作为练习的场景。可以预见,虽然主题只有一个字,但是联想出来的每一句都可以作为一个画面独立存在。如果说选择了其中一句如秋风中树叶的飘落作为主题元素,那么,在做平面构成作业时该如何去运用这些元素呢?显而易见,树叶的飘落是极易做密集这个主题的训练的 。如果把树叶作为点线面的元素来看,那么点的构成、线的构成、面的构成也是很容易就能做出来的。其他的主题性练习,
依次类推,也是很容易就有创意的。有了创意就要表现,在这里,就涉及到表现形式了。如果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来做平面构成的主题训练,如蝴蝶、花、树木、叶子,等等,学生当然会极易理解,也会按照一定的美的形式去表现。以具象形式来表现就是需要学生对图有一定的取舍。如果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那么就需要对诸如蝴蝶、花、树木、叶子等等进行一系列的由具象到抽象的变化,最后的抽象结果将成为主题训练的主要形象。如果是以半抽象的形式出现,就需要对具象物体进行变化,适当抽象而不是完全抽象,半抽象具有一定物象的特征,但经过提炼,较为概括。在平面构成主题性的练习过程中,既可选一个主题形象,但是以不同形态来贯穿始终,也可以同一个形象在多个主题中同时呈现,这完全取决于学生自己的创意和对于画面的安排。
        2.2 渐变构成海报具象到抽象,抽象到具象的训练
        在平面构成中,主要强调的是抽象形式构成规律的知识和方法。对于人类认识而言,抽象形态是一种认识上的高级阶段。大学生在接受平面构成课程训练之前,大部分只接受过素描、彩、速写这类具象到具象的训练。这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难以在短时期内接受纯粹抽象点线面的训练,他们会有这样那样的疑惑:这是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等等,与其不
断的回答这些问题,还不如从根本上直接解决学生的这些疑惑。在平面构成课程练习之初,就是抽象的点线面,这让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教师在此时就可以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如抽象形是一个圆点,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点或在投影仪上放映圆点,采用提问式的启发方式,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各种各样的。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举例。有了这样一个诱导,那么接下来的发散思维就比较容易了,一条直线是什么?一个方形是什么?例如:直线是地平线,直线是一排人,直线是大街……以此类推,学生就会明白具象是什么,抽象是什么,自己要做的又是什么。接下来就可以做一些相关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自己一幅图片,对该图片进行点、线、面的抽象化,这个过程基本上就是具象到抽象的过程。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明白平面构成课程是要干什么了,只是这种训练对于专业设计有什么好处他们还不甚清楚。这个时候,教师就要适当的一些范例,最好是相关专业的范例,来进行抽象到具象的分析。真正的让学生明白平面构成课程是干什么的,于专业设计有何用处,有了这个认识,平面构成作业其他的项目训练就会变得目的性强而易操作了。
        2.3 其他训练方式
        平面构成的训练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并非一成不变的。设计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作为一门课程,我们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更多的应该是发挥和创造。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将会良好的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2.3.1 不限制绘图工具和材料
        在做平面构成作业时,最好不要限制学生的绘图工具和材料,而应该鼓励多做尝试。因为不同的绘图工具和材料所制造的画面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在平面构成教学中要针对训练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引导方式,这样学生所做的作业才会呈现出多样性来。既可以手绘,也可以电脑绘制。电脑绘制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应用软件方面的设计能力。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绘图工具和材料来达到不同的效果,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尝试各种工具,甚而鼓励他们创造工具,可以说,一种工具就代表着一种效果。工具和材料的充分使用,不仅可以使作品呈现不同的效果,还可以使设计草图有多角度多方位的展现,从不同的方面触动观者的感受。
        2.3.2 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梳理和延伸、拓展
        在平面构成课程之初,应对其发展历程和形式规律进行梳理和理论探讨,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能够融会贯通,既有理论的介绍、支撑,又有实践的练习。那么理论不会显得枯燥,实践不会显得浅薄而无目的性。可以从作品分析来展开理论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理解理论、活跃构思、增强想象力、提高鉴赏力。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梳理可以让学生明白平面构成从哪里来,是什么内容;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可以让学生明白学习平面构成有什么作用,如何作用等等。
        2.3.3 手绘和电脑配合
        在平面构成的作业中,主张以手绘与电脑配合作图。手绘作业的要求可以让学生在基础阶段培养工整、细致、干净的良好作图习惯;电脑设计则益于创造力的发挥。因为在电脑软件中,可以迅速的更改设计方案,把时间集中在创意构思上,这样可以不用花过多时间在于作业的如何工整上面,作业速度成倍增长,质量也会有所保证。配合手绘,则可以避免电脑语言的千篇一律性。只有二者有效配合,平面构成的作业才可能在数量和质量、多样性、个性和创造性方面兼顾,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锻炼。
        2.3.4 与专业设计课结合
        机械式的点、线、面的教学训练未免显得枯燥,即使将点、线、面与一些元素替代也会如此。结合专业课来进行平面构成的教学,则可以避免训练的枯燥、画面的机械、冷酷。比如说标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版式设计,从本质来看,基本都是点线面的组合。可以说,任何设计分析到最终,都是点、线、面、体。这和平面构成这门课程的训练初衷是一致的。平面构成的初衷就是探讨事物的构成本质,用纯粹的点、线、面来形成不同的美的形式,再将这些不同的美的形式根据不同情况,适用到不同的设计中去。这些设计自然包括我们所知道的平面设计、造型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其实,它可以延伸到任何设计中去。
        以上所有介绍的平面构成训练的方式方法,都是在传统训练方式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一些方式方法之外,还可以加强传统图形、地域图形与平面构成的联系,可以在教学中有意的去引导。在传统训练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设计,创新思维。在学生作业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作业互评,让学生学会欣赏、吸收和表达。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善,可以使平面构成的教学更易为学生接受,更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更易和专业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这种思维训练活动能更有效的服务于专业设计,使学生领悟到构成的本质和重要性,从而有效的提升专业设计的能力与品位。
        参考文献:
        [1] 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M].吕清夫,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 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