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r: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
cDNA文库:将某种生物特定组织或发育时期的纯化总mRNA,在逆转录酶作用下合成cDNA,并全部克隆成重组子,包含了该生物全部表达基因信息,由此获得的克隆总称为cDNA文库。
cDNA与cccDNA:指以mRNA为模板,经反转录酶催化合成DNA,则此DNA序列与mRNA互补,称为互补DNA或cDNA 。cccDNA是游离于染体之外的质粒双链闭合环形DNA。
标准折叠单位:蛋白质二级结构单元α-螺旋与β-折叠通过各种连接多肽可以组成特殊几何排列的结构块,此种确定的折叠类型通常称为超二级结构。几乎所有的三级结构都可以用这些折叠类型,乃至他们的组合型来予以描述,因此又将其称为标准折叠单位。
CAP:环腺苷酸(cAMP)受体蛋白CRP(cAMP receptor protein ),cAMP与CRP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称激活蛋白CAP(cAMP activated protein )。是大肠杆菌分解代谢物基因活化蛋白,这种蛋白可将葡萄糖饥饿信号传递个许多操纵子,使细菌在缺乏葡萄糖时可以利用其他碳源。
Col质粒:编码控制大肠杆菌素合成的基因,即所谓产生大肠杆菌素因子,大肠杆菌素是一种毒性蛋白,它可以使不带Col质粒的亲缘关系密切的细菌菌株致死。
cosmid(cos site-carring plasmid):人工构建的含有λDNA的cos位点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特殊类型的质
粒载体,广泛应用于基因组DNA文库的构建。其特点:1)具有λ噬菌体的特性:在克隆了外源片段后可在体外被包装成噬菌体颗粒,高效地感染对λ噬菌体敏感的大肠杆菌细胞。进入寄主的柯斯质粒DNA分子,按照λ噬菌体DNA的方式环化,但无法按噬菌体的方式生活,更无法形成子代噬菌体颗粒。2)具有质粒载体的特性:在寄主细胞内如质粒一样进行复制,携带有抗性基因和克隆位点,并具氯霉素扩增效应。3)具有高容量的克隆能力:柯斯质粒本身一般只有5~7kb 左右,而它克隆外源DNA片段的极限值竟高达45 kb,远远超过质粒载体及λ噬菌体载体的克隆能力。同时,由于包装限制,柯斯质粒载体的克隆能力还存在一个最低极限值。例如,5 kb大小的柯斯质粒载体,插入的外源片段至少不能小于30 kb。
COS位点:rRNA为线装分子双分子,长度为48,502个碱基对,在入DNA分子两端各有12碱基的单链互补的粘性末端,当rDNA被注入寄主细胞后,便会迅速的通过粘性末端的互补作用形成双链分环形DNA。这种粘性末端结合形成双链区段,成为COS位点。
C值矛盾:生物体进化程度高低与大C值不成明显相关(非线性)(1.0分);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大C值相差较大;一种生物内大C值与小c值相差极大(1.5分)。
DNA的变性:在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下,维系核酸二级结构的氢键和碱基堆积力受到破坏,双链DNA解旋成单链,这一过程称为核酸的变性(denaturation)。
DNA的三级结构: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构象,包括线形双链中的纽结(kinked)、超
螺旋(supercoiled,superhelix)、多重螺旋、分子内局部单链环和环状DNA中的超螺旋及连环等拓扑学性质。
DNA的损伤:某些物理化学因子,如紫外线、电离辐射和化学诱变剂等,都有引起生物突变和致死的作用,其机理是作用于DNA,造成DNA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称为DNA的损伤.
DNA的突变:D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从而导致DNA的复制以及后来的转录和翻译产物随之发生变化,表现出异常的遗传特性,称为DNA的突变。它包括由于DNA损伤和错配得不到修复而引起的突变,以及由于不同DNA分子之间的交换而引起的遗传重组。
DNA的外包装:是指在试管中完成噬菌体在寄主细胞中的全组装过程。
DNA复性:当促使变性的因素解除后,两条DNA链又可以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形成DNA双螺旋结构。
DNA结构的多态性(polymorphism):除B-DNA外,人们还发现到了其它的、结构参数有一定差异的双螺旋DNA,如A-DNA, Z-DNA等。这一现象称为DNA结构的多态性(polymorphism)。产生的原因在于多核苷酸链的骨架含有许多可转动的单链,从而使糖环可采取不同的构象。
DNA结构的呼吸作用:双链DNA中配对碱基的氢键不断处于断裂和再生状态之中,特别是稳定性较低的富含A-T的区段,氢键的断裂和再生更为明显。在微观上,它们常常发生瞬间的单链泡状结构,这种现
象称为双螺旋的呼吸作用。这对于一些识别双链DNA开链成单链的蛋白质结合到DNA 上具有重要作用。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按5‟→ 3‟方向合成DNA,能够催化DNA复制和修复DNA分子损伤的一类酶,可在其催化下进行DNA体外合成反应 DNA修饰酶:这类酶能对DNA分子进行一些比如3‟末端加dNTP或5‟末端添加/脱除磷酸基团等等的修饰
DNA连接酶(DNA ligase):是一种能在ATP或NAD+存在下催化双链DNA片段紧靠在一起的3‟羟基末端与5‟磷酸基团末端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使两末端连接起来的酶。
DNA探针:是指用同位素、荧光分子以及化学发光催化剂等标记的单链DNA片段,它可以同被检测的DNA分子中的同源互补序列杂交,用以检测未知序列、筛选目的基因等。
DNA体外重组:是指将目的基因(外源DNA片段)用DNA连接酶在体外连接到合适的载体DNA 上形成重组DNA。
DNA芯片:指在固相支持物上原位合成寡核苷酸或者直接将大量的DNA探针以显微打印的方式有序地固化于支持物表面,然后与标记的样品杂交,通过对杂交信号的检测分析,即可获得样品的遗传信息。由于常用计算机硅芯片作为固相支持物,所以称为DNA芯片。
DNA重组(recombination):DNA重组是指在真核生物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菌细胞的转化中、病毒转导中
等发生的DNA片段的交换或插入。
F质粒:又叫F因子或性质粒,它可以使寄主细胞染体上的基因随其一道转移到原先不存在该质粒的受体细胞中。
Gus检测:
Klenow酶:DNA聚合酶I大片段,只是从DNA聚合酶I全酶中去除了5‟ -3‟外切酶活性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是根据不同品种(个体)基因组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碱基发生突变,或酶切位点之间发生了碱基的插入、缺失,导致酶切片段大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特定探针杂交进行检测,从而可比较不同品种(个体)的DNA 水平的差异(即多态性),多个探针的比较可以确立生物的进化和分类关系。所用的探针为来源于同
种或不同种基因组DNA的克隆,位于染体的不同位点,从而可以作为一种分子标记,构建分子图谱。
遗传图谱(genetic map)又称遗传连锁图谱或连锁图谱(linkage map)。经典遗传学时代的遗传连锁图谱主要是以家系分析或不同性状个体间杂交为基础,根据同源染体上等位基因的变化,通过计算重组率,确定染体上基因座位的顺序和距离,构建基因的连锁图谱。
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广义的分子标记(molecular marker)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的DNA 序列或蛋白质。蛋白质标记包括种子贮藏蛋白和同工酶(指由一个以上基因位点编码的酶的不同分子形式)及等位酶(指由同一基因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编码的酶的不同分子形式)。狭义的分子标记概念只是指DNA标记,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种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特征的DNA片段,它直接反映基因组DNA间的差异。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
SSR:见问答题。
EST:表达序列标签,是指从不同的组织构建的cDNA文库中,随机挑选不同的克隆,进行克隆的部分测序所产生的cDNA序列。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进步,使人们越来越相信,大规模地产生EST,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手段,将为人们提供一种快速有效的发现新基因的方法。
STS:序列标签位点,是由特定引物序列所界定的一类标记的统称,短的在基因组上是可以被唯一操作的序列,因而可以确定在物理图谱上的特定位置。
CAP: CAP即分解代谢物基因活化蛋白是一种激活蛋白,因为细菌的许多启动子为弱启动子,本身与RNA聚合酶的作用较弱,在有CAP蛋白这类激活蛋白存在下,可使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的亲和力增强,CAP蛋白的活性强烈依赖cAMP。
AFLP:见问答题。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分子标记,其依据的是一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之间常常只有一个或几个核苷酸的差异,因此在分子水平上对单个核苷酸的差异进行检测是很有意义的。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利用非放射性的荧光信号对原位杂交样本进行检测的技术。它将荧光信号的高灵敏度、安全性,荧光信号的直观性和原位杂交的高准确性结合起来,通过荧光标记的DNA探针与待测样本的DNA进行原位杂交,在荧光显微镜下对荧光信号进行辨别和计数,从而对染体或基因异常的细胞、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和诊断,为各种基因相关疾病的分型、预前和预后提供准确的依据。
Genome:基因组,有机体或细胞中的所有DNA,包括核中的染体和线粒体中的DNA。
RNA in situ hybridization:RNA原位杂交,是利用cDNA为探针来检测与其互补的mRNA链在细菌或其他真核细胞中的位置,是检测基因组织特性表达的常用方法。
lacZ 基因:是乳糖lac操纵子中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基因,乳糖及其衍生物可诱导其表达。乳糖既是lac 操纵子的诱导物,也是作用的底物。异丙基-β-D- 硫代半乳糖苷(IPTG)是乳糖的衍生物,可作为lac 操纵子的诱导物,但不能作为反应的底物;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可作为lac 操纵子的底物,但不能作为诱导物。底物X-gal 还可充作生剂,被β-半乳糖苷酶分
解后可产生兰产物,可使菌落或噬菌斑呈兰。基因多态性
M13噬菌体载体:环状单链DNA分子,其中M13mp系列对野生型M13加以改造,插入了多克隆位点和LacZ基因,可容纳外源DNA300-400bp,可用于制备DNA测序时用的单链模板和核酸探针。NOS启动子:胭脂碱合成酶基因启动子。
Operon:是细菌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完整单元(1.0分),包含结构基因以及能够被调节基因产物所识别并结合的顺式作用元件(1.5分)。
ori (origin):质粒的复制起始位点。
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或多聚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是一种对特定的DNA 片段在体外进行快速扩增的新方法。
RFLP: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个体之间DNA的核苷酸序列存在差异,称为DNA多态性。若因此而改变了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则可导致相应的限制性片段的长度和数量发生变化,称为RFLP。
Ri质粒:在毛根土壤杆菌中决定毛根症的质粒称为Ri质粒,即诱发寄主植物产生毛根的质粒。RNAi:是由外源双链RNA产生的21~25nt小的干涉RNA而触发内生同源mRNA降解的过程(1.5分),是一种转录后水平上的基因沉默机制(1.0分)。
RNA编辑:RNA编辑是指由RNA水平的核苷酸改变所引起的密码子发生变化的一种预定修饰,一种RNA
编辑是以另一RNA为模板来修饰mRNA前体(1.5分)。通过编辑,可以给mRNA前体添加新的遗传信息(1.0分)。
RNA的成熟/转录后加工:由RNA聚合酶合成的RNA链需经一系列的断裂和化学改造才能转化为成熟的mRNA、rRNA和tRNA。
RNA的复制(RNA replication):某些病毒RNA既可以作为模板合成病毒蛋白质又可在RNA复制酶(RNA replicase)的催化下,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互补的RNA新链,合成方向5'→3‟,这一过程叫RNA复制。
RT-PCR: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检测RNA一般采用特殊的扩增技术。先将RNA反转录成cDNA,接着以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
R质粒:又叫抗药性因子,编码一种或数种抗生素抗性基因。此抗性通常能转移到缺乏该质粒的受体细胞,使受体细胞也获得同样的抗生素抗性能力。
SD序列:Shine-Dalgarno序列,即核糖体结合位点,是指原核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下游的一段DNA 序列,它与核糖体16S rRNA特异配对而与宿主核糖体结合,对mRNA的翻译起决定性作用。
SD序列:转录出的mRNA要进入核糖体上进行翻译,需要一段富含嘌呤的核苷酸序列与大肠杆菌16S rR
NA3,末端富含嘧啶的序列互补,是核糖体的识别位点。
SOS反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DNA损伤修复(SOS修复或称诱导修复)和诱变效应。SOS修复是一种易出差错的修复过程,虽能修复DNA的损伤而避免死亡。但却带来高的变异率。
T4噬菌体多核苷酸激酶:是一种能催化γ-磷酸从ATP分子转移给DNA或RNA分子的5‟-OH末端的酶,它对底物分子长度没有限制。
T7启动子:来自于T7噬菌体的强启动子,只被T7噬菌体的RNA聚合酶识别。
Taq酶:一种从耐热细菌(Thermus aquaticus)中分离获得的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70-75℃时活性最高。
T-DNA(transfer DNA):转移DNA,植物肿瘤细胞中存在的一段外来DNA,它与Ti质粒的DNA 有同源性,是整合到植物染体的农杆菌质粒DNA片段。Ti质粒或Ri质粒上能够转移到植物细胞并整合到植物染体上,使植物产生肿瘤或发根的DNA片段。
Ti质粒:Ti质粒存在于能够引起植物形成冠瘿瘤的土壤农杆菌中。这种农杆菌的形成是由Ti质粒决定的,故称为诱导肿瘤的质粒简称Ti质粒。Ti质粒为160~250 kb的大质粒,包括毒性区(Vir区)、结合转移区(Con区)、复制起始区(Ori区)和T-DNA区4部分,其中与冠瘿碱生成有关的是Vir区和T-DNA区。前者大小
为30kb,分virA-J等至少10个操纵子,决定了T-DNA的加工和转移过程。T载体:
Vir区:位于Ti质粒T-DNA区的左侧,长度为35kb左右,虽然该区基因与维持肿瘤性状无关,. 也不整合到植物染体上,却是T-DNA转移过程不可缺少的。该区基因不发生转移,但它在T-DNA 转移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区的缺失或突变会使发根农杆菌的菌株丧失对植物的侵染能力。
α-互补(α-complementation):指lacZ 基因上缺失近操纵基因区段的突变体与带有完整的近操纵基因区段的β-半乳糖苷酶(β -galactosidase ,由1024 个氨基酸组成)阴性的突变体之间实现互补。α-互补是基于在两个不同的缺陷β-半乳糖苷酶之间可实现功能互补而建立的。大肠杆菌的乳糖lac 操纵子中的lacZ 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如果lacZ 基因发生突变,则不能合成有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例如,lacZ△M15 基因是缺失了编码β-半乳糖苷酶中第11-41 个氨基酸的lacZ 基因,无酶学活性。对于只编码N-端140 个氨基酸的lacZ 基因(称为lacZ'),其产物也没有酶学活性。但这两个无酶学活性的产物混合在一起时,可恢复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实现基因内互补。在lacZ' 编码区上游插入一小段DNA 片段(如51 个碱基对的多克隆位点),不影响β-半乳糖苷酶的功能内互补。但是,若在该DNA 小片段中再插入一个片段,将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产生无α-互补能力的β-半乳糖苷酶片段。利用这一互补性质,可用于筛选在载体上插入了外源片段的重组质粒。
β-半乳糖苷酶基因插入失活法:质粒载体上LacZ基因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N端与受体细菌编码的C端片
段实现а-互补而具有酶活性,可在IPTG诱导下分解生底物X-gal并形成蓝菌落,但当外源片段插入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后,使β-半乳糖苷酶的N端失活从而破坏а互补,因此带有重组质粒的细菌将产生白菌落,从而可依据菌落的颜筛选出可能带有重组质粒的转化子菌落。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在复制时,两条链解开分别作为模板,在D 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两条与模板链互补的新链,以组成新的DNA分子。这样新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的碱基顺序完全一样。由于子代DNA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DNA复制过程中,一条链的合成是连续的,另一条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所以叫做半不连续复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