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简答题-1)DNA的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构;2) 原核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3) 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4) DNA复制精确性的分子机理;
(1)DNA一级结构:是指4种核苷酸的连接及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构成。
DNA的二级结构: 是指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的三级结构:是指DNA中单链与双链、双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三链或四链结构。
(2) 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基因组通常仅由一条环状双链DNA分子组成。只有一个复制起点。有操纵子结构。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是单拷贝的,但rRNA基因往往是多拷贝的。非编码的DNA所占比例很少,类似病毒基因组。基因组DNA具有多调控区。与真核生物类似,具有可移动的DNA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基因组较庞大:2.大量重复顺序3.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4. 转录产物是单顺反子5.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6.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7.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8.具有端粒结构
3) DNA的半保留复制机制;
DNA 在进行复制的时候链间氢键断裂,双链解旋分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在其上合成互补链,经过一系列酶(DNA聚合酶、解旋酶、链接酶等)的作用生成两个新的DNA分子。 子代DNA分子 其中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 ,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4) DNA复制精确性的分子机理;
1.严格的碱基配对 2.DNA聚合酶对碱基的选择 3.DNA聚合酶的校读功能 4.修复(错配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直接修复、SOS)
第三章 生物信息的传递(上)—从DNA到RNA
简答题-1)原核与真核生物mRNA的区别;2)RNA转录的基本过程及加工方式; 3)列举几个RNA转录的顺式作用元件(如TATA box)及其作用方式。
(1)原核生物mRNA的特征
1) 半衰期短:转录与翻译同步,翻译没有完成可能mRNA 5’端就开始降解;
2) 多顺反子形式:操纵子-功能相关的几个基因一起转录为一条mRNA分子;
3) 无5’帽结构,3’没有或很短polyA尾巴
真核生物mRNA的特征
mRNA前体长5-10倍以上,加工为成熟mRNA的结构与DNA序列有差异:
1) 5’端存在帽结构2) 3’端polyA尾巴
真核细胞mRNA结构为:5’cap-5’UTR-coding region-3’UTR-polyA tail,病毒mRNA亦是单顺反子结构。UTR为DNA转录没有加工的不翻译区。
2)RNA转录的基本过程及加工方式
转录的基本过程包括模板识别、转录起始、通过启动子及转录的延伸和终止。
1.模板识别阶段主要指RNA聚合酶与启动子DNA双链相互作用并与之相结合的过程。转录起始前,启动子附近的DNA双链分开形成转录泡以促使底物核糖核苷酸与模板DNA的碱基配对。
2、转录起始就是RNA链上第一个核苷酸键的产生。
3、转录起始后直到形成9个核苷酸短链是通过启动子阶段,通过启动子的时间越短,该基因转录起始的频率也越高。
4、RNA聚合酶离开启动子,沿DNA链移动并使新生RNA链不断伸长的过程就是转录的延伸。
5、当RNA链延伸到转录终止位点时,RNA聚合酶不再形成新的磷酸二酯键,RNA-DNA杂合物分离,这就是转录的终止。
加工方式:切除内含子(剪接)、加帽、加尾等,以及甲基化、巯基化、异戊烯化、假尿苷形成.
3)列举几个RNA转录的顺式作用元件(如TATA box)及其作用方式
INR: 转录起始+1上游邻近序列, 确定真正的起始位点, 一致序列为PyAPyTCPyPyPy(HIV-1、ML病毒);
TATA box:在起始位点+1上游约20-30bp处, TATA盒结合RNA聚合酶参与转录起始.动物和低等真核中的一致序列为TATA(A/T)A;
第四章 生物信息的传递(下)—从mRNA到蛋白质
简答题-1)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机制;
机制:1.氨基酸的活化;2.翻译的起始;3.肽键的生成;4.肽链的终止;5.蛋白质前体的加工;6.蛋白质的折叠;7.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
遗传密码的破译及其特征;
染体多态性破译:以均聚物,随机共聚物和特定序列的共聚物为模板指导多肽的合成;2.核糖体结合技术。
特征:1.密码的连续性;2.密码的简并性;3.密码的通用性与特殊性4;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相互作用。
原核与真核生物核糖体的组成与结构;
原核生物核糖体的组成:由50S和30S大小亚基组成,大亚基含23S rRNA、5S rRNA和蛋白质,小亚基含16S rRNA和蛋白质。
真核生物核糖体的组成:由60S和40S大小亚基组成,大亚基为28S、5.8S和5S rRNA,小亚基为18S rRNA,及多种蛋白质.
蛋白质合成后转运的分子机制。
1.线粒体蛋白质的跨膜运输:(通过线粒体膜的蛋白质是在合成以后再运转的。这个过程有如下特征:①通过线粒体膜的蛋白质在运转之前大多数以前体形式存在,它由成熟蛋白质和N端延伸出的一段前导肽(leader peptide)共同组成。 ②蛋白质通过线粒体内膜的运转是一种需能过程;③蛋白质通过线粒体膜运转时,首先由外膜上的Tom受体复合蛋白识别与Hsp70或MSF等分子伴侣相结合的待运转多肽,通过Tom和Tim组成的膜通道进入线粒体内腔。)
2.叶绿体蛋白质的跨膜运输:(叶绿体定位信号肽一般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决定该蛋白质能否进入叶绿体基质,第二部分决定该蛋白能否进入类囊体。在这一模型中,蛋白质运转是在翻译后进行的,在运转过程中没有蛋白质的合成。)
第五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上)—DNA、RNA及蛋白质操作技术
简答题
1)重组DNA的基本操作技术(DNA片段切割-载体连接-转化-筛选);
DNA分子的切割与连接、核酸分子杂交、凝胶电泳、细胞转化、核酸序列分析以及基因的人工合成、定点突变和PCR扩增等。
2)PCR原理及其应用;
原理:利用两个与DNA片段的两端互补的反向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变性-退火-聚合”循环获得大量的DNA模板特异扩增片段。
应用:1、基因组克隆 2、反向PCR与染体步移 3、RT-PCR与RNA分析 4、基因的体外诱变与突变的检测 5、基因组的比较研究(RAPD)
3)水平浸泡式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与方法。
琼脂糖是从海藻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线状高聚物,基本结构为 D-半乳糖和3,6-脱水-L-半乳糖苷单位的多聚糖,琼脂糖凝胶在电场作用下根据其浓度产生的分子筛效应及DNA分子的电荷、
大小对DNA分子进行分离,DNA分子电泳迁移速率还受到DNA构象、电压、电场方向、碱基组成、染料嵌入、电泳温度和电泳缓冲液组成等的影响。 不同浓度的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用于分离不同大小DNA片段 (分辨率)。脉冲场(交变电场)电泳可以分辨较大的DNA片段。
第六章 分子生物学研究法(下)—基因功能研究技术
简答题-1)列举两种分析基因表达谱的技术(基因芯片、EST分析)?2)基因敲除(同源重组、插入失活)与基因沉默(RNAi)作用方式的异同?
(1)基因芯片:固定有寡核苷酸、基因组DNA或互补DNA等的生物芯片。利用这类芯片与标记的生物样品进行杂交,可对样品的基因表达谱生物信息进行快速定性和定量分析。
EST:指从不同组织来源的cDNA序列。
(2)基因敲除:将细胞基因组中某基因去除或使基因失去活性的方法。常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目的基因,观察生物或细胞的表型变化,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
RNAi(RNA干扰):与靶基因同源的双链RNA诱导的特异转录后基因沉默现象。
第七章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上)—原核基因表达调控模式
简答题
1)原核生物基因调控的主要作用方式(诱导的负/正调控、可阻遏的负/正调控);
答:诱导的负调控: 具活性的阻遏蛋白的负调控被小分子诱导物结合失去活性,操纵子基因得以转录表达。
诱导的正调控: 无活性的激活蛋白的正调控由特定的诱导物结合而具有结合靶基因的调控区而激活基因转录。
可阻遏的负调控: 无活性阻遏蛋白不结合靶基因, 辅阻遏物结合阻遏蛋白后而结合于靶基因调控区阻遏基因转录。
可阻遏的正调控: 具活性激活蛋白结合靶基因调控区呈组成型表达,小分子 阻遏物结合激活蛋白而导致激活蛋白的释放,基因转录被关闭。
2)基因表达调控的水平(转录-转录后-翻译-翻译后-酶水平);
答:1.转录调控决定核内哪些基因转录哪些基因无活性;
2.转录后调控控制mRNA加工的速率;
3.翻译调控控制m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进入核糖体的速率。
4.翻译后调控通过调节新生多肽加工和成熟蛋白降解的速率来调整细胞蛋白的水平。5.通过调节酶合成调控转录和翻译间接影响酶催化合成脂类,糖类和核酸的反应。
3)乳糖操纵子调控模型(负调控、正调控);
答:负调控: 调节蛋白的存在阻遏基因的转录,如乳糖操纵子在无乳糖的诱导作用时是受到阻遏蛋白的负调控
正调控: 调节蛋白的存在促进了基因的转录, 如分解代谢物结合蛋白CAP (cAMP结合蛋白, 或CRP-由Crp基因编码), 可结合lac,gal,ara启动子, 为正调控因子促进RNA聚合酶的结合起始转录。
第八章 基因的表达与调控(下)—真核基因表达调控一般规律
简答题:
1)G蛋白介导的蛋白质磷酸化、去磷酸化信号传导级联途径?
1、受cAMP水平调控的蛋白激酶A:AMP通过蛋白激酶A(PKA)使靶蛋白Ser/Thr残基磷酸化,由受体-Gs/受体-Gi进行激活或钝化,并经过级联反应进行进一步放大。
2、G蛋白通过激活磷脂酰酶C(PLC)产生第二信使InsP3(或IP3, 肌醇三磷酸)和DAG(或DG, 二乙酰甘油), InsP3以Ca++作为辅助第二信使激活Ca++信使系统,DAG通过蛋白激酶C磷酸化途径起作用。
2)染质水平基因调控?
核小体重组装/裂解、DNA酶I敏感性、组蛋白乙酰化、基因重排、甲基化
8 V—onc(病毒癌基因):病毒具有的一种可以使宿主细胞发生癌变的基因。源自细胞中的正常基因——细胞癌基因。
C—onc(细胞癌基因):细胞内正常存在的基因。通常参与调节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其
突变或不恰当表达会引起细胞癌变。
第九章 疾病与人类健康
1、原癌基因转变为癌基因的可能途径?
点突变:原癌基因编码区,启动子区或增强子区DNA顺序的突变转变为癌基因发生较普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