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和《河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文件要求,努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促进学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XX-202X年,按照“择优选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分步骤打造一批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和组织模式形成和发挥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落实促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任务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竞争能力,激励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学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顶层设计,动态管理。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团队建设。规范选选流程,竞争择优,严把入口关。注重过程培育,实行动态管理,健全团队运行机制和模块化教学模式,完善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团队的绩效考核和质量评估,保证团队高水平建设和项目高质量实施。^   
(二)择优扶强,重点建设。学校坚持“主动为教师设计成功道路,搭建成功平台”的理念,在整体教学改革规划的基础上,有重点地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建设目标明确、成效明显、发展趋势好的教学团队进行重点扶植,对能够冲击国家级、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重点团队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
(三)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发挥协同联动效应,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打造专兼结合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育人模式,辐射带动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高技术技能人才培育。
三、立项条件
(一)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与教育教学相结合,坚定职业信念,践行师德师风,潜心立德树人,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广受师生好评。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二)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成员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应由教学带头人、科研骨干、青年教研梯队、操作技能高手、管理人员等构成,注重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组成基本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等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队伍;成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相对优化;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50%以上,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教师占35%以上;骨干成员中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成员应不少于3名。
(三)团队发展目标明确。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应当在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下,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紧盯国家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成功和成才为目标,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设定明确
、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有相对集中的、具有特和优势的教学研究和改革实践方向,工作有新思路、新措施,设计合理、实施有效。
模块化教学(四)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较高学术成就、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育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牵头、主持建有校级以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优先。
(五)教学成果优良显著。团队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学领域或生产实际,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训质量,积极承担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开发。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市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同等条件下优先。
四、建设任务
(一)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牵引,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支持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让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指导学生定岗实习、校企合作技术研发和推广,使教师熟悉职业过程和程序,强化对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将一线的动态和经验分享给师生,并使之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同时,发挥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合作枢纽作用,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I,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落实团队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支持教师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以助力人才培养为核心,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按照专业领域,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完善校企、校际、团队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强团队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推动校企合作和产学融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
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基础,推进教学团队的特建设。根据教学创新团队的类别,突出骨干课程的中心地位,打造一批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引领其他课程的同步发展。按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医学职业课程体系,制订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服务“1+X”证书制度试点。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