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摘要:小学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强,一些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因为不能适应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特点而落后。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探索单元模块教学方案。让学生按单元综合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摘要:本文阐述了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的相关应用情况,通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灵活掌握课堂节奏,完成了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升华。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模式是根据每个模块小学数学知识的具体教学特点,以单元形式教授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将各种分散的数学知识点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数学学习概念。教师在开展单元模块教学时,还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和设计符合小学生发展实际的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真正发挥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的实际作用。
一、 小学数学单元模块教学的实际特点
(一)知识教学的全局性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只是简单地将各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划分,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这种独立的教学模式缺乏审视整体现实的性质。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零散的数学知识点时,很难将数学知识串联起来,进行有效的提高。
各个单元的知识仍然分散在学生的头脑中,他们缺乏一个合理的连接单元进行连接。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很难将旧知识串联起来,知识学习情况也不足。针对数学知识教学的这种情况,相关数学教师也需要根据课改提出单元模块教学的相关方法。模块化教学模式不是孤立的,它是以每个单元为教学起点,从整体上理解数学课程教学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模块教学将基础数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数学知识的递进学习网络,强化知识点的串联关系。它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数学教学的诸多不足,学生可以根据单元模块教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整体特征。
模块化教学(二)知识教学的关联性
小学数学模块化教学要求教师从具体内容出发,了解各模块知识教学的相关性。这也突出了
关键知识教学的实际切入点,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学习框架。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大框架内理解数学的知识点,老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突破以往数学知识学习的局限。让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知道数学问题的答案,进而提高学习理解效果。
(三)知识教学的计划性
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化教学强调教学内容单元规划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特点。通过分析每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学生可以了解该单元知识在整个数学知识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并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预测。其次,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改的总体教学目标,制定各个单元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任务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特点。每节课开始前,合理安排课后复习,课前巩固知识,通过拓展内容,增强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有计划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自己的学习节奏,并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知识教学的主体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推进,教师在小学数学单元教学活动过程中也需要尊重学生在数
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需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现,围绕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开展一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后期学习和强化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点,开拓更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根据单元模块教学实践的发展特点,可以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二、 展开小学数学单元模块式教学的相关方法
(一)合理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
小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非常简单,思维能力不太完整。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逐步积累激发的,无法掌握数学知识学习的整个网络。针对小学生知识学习的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从教学安排方面进行整体教学规划。掌握整个教学的实际方向,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这一课程时,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与正方体相似的图形——长方体,由此可以借助长方体的部分知识延伸到新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在此时就应该了解到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在构建数学问题时首先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
相似点。你们能够说出来吗?②正方体的体积应该如何计算?③你们能够依照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来对正方体进行推导吗?这三个问题的设计难度是逐渐递加的,教师由此也构建了一个由简到难的整体知识学习框架。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了解整个知识学习脉络,他们也会积极在课堂上做出回答。这时在教师的不断鼓励之下,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了解到如何由长方体的计算公式迁移到正方体中,有效的理解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教学完这些基本概念之后教师可以继续进行后期总结教学,为后面学生将要学习到的圆柱、圆锥等知识以一个引子的模式呈现在课堂之上。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并知晓立体图形体积的一般化计算法则。
(二)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明白自己不仅是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重新设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增强数学课堂的整体互动性。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课程学习的真实需求。
例如在教学“众数”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展示一个例题: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之后,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选出6名队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在班内巡查,与学生进行一定的沟通与交流。接着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再利用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结合教师的演示,学生就能发现在上面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从而明确“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教师借此方式增强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它有效巩固了数学单元式模块教学的相关教学基础。
(三)灵活掌握课堂节奏
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教授知识,而应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掌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根据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理解,适当改变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单元模块学习。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这一课程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根据小学学生的认知基础,针对性地开展三角形的教学。针对学生对于角度转换的这一大难点,教师就应该着重由三角形的几个特殊图形如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出发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这三类特殊三角形的各角度相关特点,并学会在解题时应用好这些题目未曾提及,但是学生又必须
知道的已知条件进行解题。而在教学三角形的周长以及面积计算公式时,由于学生之前已有学习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基础。在此时如果教师仍然局限于数学课堂上的“精雕细琢”,那么学生显然会失去耐心。教师不妨加快讲解三角形面积知识,应用多媒体模式向学生展示动态图片,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1/2ah。在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时,教师也需灵活地寻到这些状况的合适解决方法。捕捉数学课堂的有效信息,将其灵活应用到数学课堂内,丰富整个教学内容。在灵活掌握教学节奏的情况之下,学生对于单元模块的知识点了解就会更为透彻。
小学数学教师应了解目前单元模块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特点,充分发挥单元模块教学的实践优势。注意单元模块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调整,加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灵活掌握教学节奏,数学教学课堂始终处于高效状态。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适时改革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根据数学单元的模块化教学,为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打下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