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摘要:本文对“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教学理念进行了分析,借助“智慧教室”“即时通信平台”等多种信息技术,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的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其次,设计了方便学生独学、包容能力差异的“线上模块化视频题集”教学资源;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提出了“跨课程多维度讲解”的新理念。最后,对上述教学创新在实际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和推广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对分课堂;学为中心;教学模式
自2014年“对分课堂”在复旦大学首次尝试以来,作为本土原创的新型教学范式,“对分课堂”具有理念深刻、简明易用的特点,在高校的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大多兼具理论和实践双重要求,需要学生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知识内化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的必要环节,“对分课堂”是实现知识内化的有效教学模式。本文将针对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特点,探讨如何设计“线上线下”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
1以学为中心“混合式对分课堂”设计
1.1面向知识宽度的教学内容
1.1.1内容设置瞻前顾后
教学内容的设置,既考虑到对“先行知识”的巩固和顺承,又兼顾为“后续知识”夯地基、做引路。例如:《数据结构》中的二维表在C语言中利用结构体数组实现,作为先行课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内容可在此处巩固、深化。又如:《数据结构》中的拓扑排序可判断有向图是否有环路,在《操作系统》中的死锁判断可采用此算法。
1.1.2课程讲解多维度
教学中的概念、术语、原理不仅要着眼于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还要考虑专业的全局知识构架,进行跨课程的多维度讲解。例如:在计算机专业的不同课程中,对“二维表”中的“行”命名不同,《数据结构》中对应“数据元素”,《数据库原理》中对应“元组”,“数据库应用软件”中对应“记录”,《操作系统》中的页表对应“表项”。这种“多词一义”或“一词多义”的现象,在专业术语中并不罕见,对其理解掌握有助于学生自学专业资料,把握知识体系的全局,更有助于对专业问题进行准确描述。
模块化教学
1.1.3多种类混合式教学资源
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的信息化和资源型社会的发展,促使教学资源日趋多元化。如何将多种教学资源整合,使其与教学目标、教学观念一致,如何将教学资源安排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关系到教学模式改革的成败。因此,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资源的建设定位为“以学为中心”,以“模块化自适应学习”思想作为主线,以提升自学能力作为关键,进行多种类混合式教学资源的整合。课件制作不局限于教材,引入丰富的应用案例,按照难易程度分类,设置根据课堂上学生接受度而进行动态微调教学补充内容的空间。设置雨课堂互动,将手机由阻碍学生课堂专注力的麻烦转变成学习互动工具,可实现实时全体学生的问答,实时进行学习情况的反馈,更方便课堂数据统计和教学资源与作业的发布。在纸质教材之外,增加线上资源,如微课视频。利用、钉钉等实时通信平台建立学习社区,发布课件、布置作业等辅助教学资源,构建学习共同体;布置课后MOOC平台国家精品课选看,拓展知识宽度。
1.1.4兼顾学科新变化的课程思政
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以案例、故事、问题等形式纳入教
学内容。在学习的各个阶段,针对各种算法、技术和理念,介绍其发明者及其发明过程,即生动富有趣味性,又能大大地激励学生。将以上构想预先在每堂课的教案中进行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做好教学设计。
1.2基于三维的教学目标
修订教学大纲,在传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基础上,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从三个维度对教学进行设计、把控和评价。
1.3基于四元的教学组织
讲授、独学、讨论和对话是“对分课堂”的4个要素,以此作为教学流程的四个环节,组织教学。讲授引导构成个体学习的基础,个体学习构成小组思维碰撞的基础,小组研讨的成果在师生对话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提升。教学设计遵循模块化教学资源的原则,便于教师将课程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体规划。对分课堂的四个要素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融入设计见表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