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哲学戏剧观的建构研究
摘要: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剧作家。他非常重视为人物安排不同的境遇,进而使人物作出自由选择而表现人物的性格,因此他创作的戏剧被称之为境遇剧。存在主义是萨特境遇剧中集中展现出的哲学思想,文章围绕存在主义维度下萨特哲学戏剧观的建构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了萨特境遇剧的哲理性、极限性及现实性,然后探讨了人物的描写与塑造模式,最后分析了其相较于传统戏剧的独特特与魅力。
关键词:存在主义;萨特;境遇剧;选择与责任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3)06-0072-03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萨特是一位将存在主义哲学观点融入戏剧创作中的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希望以这样的方式来使人们对存在主义有更多的了解与认知,并因戏剧而受到启迪。萨特将自己创作的哲学观戏剧称为境遇剧,在剧中他塑造了形形的人物,并使他们都处于不同的境遇中,他们在境遇中作出的选择造就了他们的人生。萨特认为人生而自由,有充分的选择空间,且存在先于本质,他的哲学观在其境遇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1]
一、存在主义维度下萨特的哲学与“境遇剧”创作
(一)基于存在主义分析萨特境遇剧的哲理性。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这些观点同时也体现在其文学创作中,萨特认为本质相较于存在是处于第二位的,先有存在后有本质,同时人可以进行自由的选择,人生而自由,有诸多选择的空间,但每个人都需对自己的选择负责。[2]人性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上帝并没有先行设计人性,人的选择造就了他自己,他成为了他愿意成为的样子。人是行动的总和,是种种关系的组织结果,人的自由在于他有充分的选择权,因此有无限的可能性。[3]
萨特的自由观与存在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能进行自由选择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自由选择拥有着伟大的力量,它使期待的目标可以达成。萨特所创作的戏剧《恭顺的》中,主人公丽瑟需要在守持正义、捍卫真理、救护黑人与
保护自己、使自己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之间做出选择;[4]
《苍蝇》
中主人公俄瑞斯特斯也需要在所遭遇的境遇中选择为父报仇抑或放弃,这些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选择而使他们成为存在的人。与此同时,任何选择都对应着相应的责任,作出一定的选择就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萨特以戏剧的形式诠释了他的哲学观,由此也为其戏剧赋予了更加丰富的研究价值。(二)基于存在主义分析萨特境遇剧的极限性。首先,关于极限境遇的偶然性。偶然性既存在于真实生活中,也存在于戏剧中,戏剧因偶然性的存在而更加扑朔迷离、引人入胜。在萨特的境遇剧中,即存在着诸多的偶然性因素,这些因素将戏剧情节推向高潮,正所谓人无定性、事无定规,广泛的选择性造就了无限的可能性,偶然存在于其中。《肮脏的手》中,雨果本已放弃了暗杀贺德雷,他认为贺德雷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因此在诸多犹豫和挣扎后他决定选择放手,但偶然性因素突然出现,他看到贺德雷与其妻子在一起,这始料未及的偶然事件促使雨果最终扣下了扳机,他也再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萨特有意设计了这一偶然事件,由此表现出世界的不确定性及人对此的无助与无奈[5]。
其次,关于极限境遇的荒诞性。萨特将世界定性为荒诞虚无的存在,与此同时,他又鼓励人们勇敢地探索与追求,从而突破荒诞的束缚,赋予世界及人生以意义。《苍蝇》中俄瑞斯特斯即处于一种荒诞的境遇中,不支持他,阿尔戈斯人不理解他,朱庇特主神也不肯庇护他,相反还对他施以威胁和压迫,在该境遇中俄瑞斯特斯要想作出正确的选择面临诸多的困难与
刘竹婷
收稿日期:2022-11-08
作者简介:刘竹婷(1983-),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改革。
∗∗∗第43卷第6期绥化学院学报2023年6月Vol.43
No.6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Jun .2023
72
考验,但也正是由此而彰显了其才华和智慧。萨特通过该剧的创作向世人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与观点,即人因自由选择而成就了自己,选择使同一境遇中人生有了多种的可能性。
(三)基于存在主义分析萨特境遇剧的现实性。萨特主张文学要介入生活,应担负起应有的社会功能与作用,他抵制回避社会矛盾的消遣文学,倡导作家通过创作干预和影响现实,在其介入理念的引导下,萨特的戏剧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指向了现实,对现实有着警示与指导意义。《肮脏的手》中,贺德雷事件其实是现实中多里奥事件的升华,多里奥的经历与贺德雷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一开始被开除出党,而后
来法共还是走上了多里奥指出的道路,萨特如实客观地解析该事件,以直白的方式介入现实,他塑造了雨果这一人物形象旨在警示年轻人,使他们能学会自我审视,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此外《恭顺的》的创作也是对现实的影射,剧作家通过创作该剧揭露美国黑人被歧视、被迫害的悲惨境遇,从而抨击以捍卫人权自诩的美国民主,对这种国家支持下的系统性的歧视暴行表达了愤懑与抗议。
二、萨特境遇剧中人物的描写与塑造
(一)萨特基于存在主义而在戏剧中设置的境遇。萨特将存在主义相关理论运用到戏剧创作中,通过情景设定与环境描写使人们认知世界的虚无荒谬性,人们身处其中,更多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孤独与障碍。萨特认为戏剧创作的核心应该是为人物设置特定的境遇,通过人物在此境遇中的自由选择表现其性格,而他的选择其实就是在造就自己的命运,境遇剧呈现了萨特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他关注人类的普遍问题,并对其进行探索与解答。萨特认为通过设置境遇,尤其是极限境遇才能引发观众的思考,使观众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戏剧的价值与魅力才能得以升华。境遇剧将不同类型与特点的观众汇聚在一起统一起来,这是境遇剧相较于传统戏剧独特的优势所在。境遇剧中不同的人物角总是处于特定的环境中,他们的处境充满危机与挑战,主人公面临着各种选择,这些选择使他们的命运具有了多种可能性,同时使他们需要担负起相应的责任,主人公的性格与其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作出怎样的选择即会使他具有怎样的性格,性格是正在形成的,而非先天注定的。
《禁闭》中,三个鬼魂因生前作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死后被打入了地狱。他们选择了犯罪自然就需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后果,在地狱中承受痛苦。萨特笔下的地狱显然独具特点,它并非人们常规认知中到处充满烈焰与刑罚的空间,相反,这里表面看来非常宁静,它只是一个没有镜子与窗户的客厅,但这里灯火常明永不熄灭,鬼魂们也永远不能合眼,必须在他人的注视下生存。这样的地狱设计其实创设了一种境遇,在该境遇下鬼魂们因生前作恶而受到惩罚,面对痛苦他们甚至无法用死亡的方式来解脱,只能永久地存在于一种不安宁的境遇中[6]。《恭顺的》中丽瑟的处境也因越来越多的人物登场而逐渐窘迫起来,一方面是被诬陷、被嫁祸等待她作证才能重获新生的黑人,另一方面是给她带来诸多威胁的警察和参议员,丽瑟面临着两难抉择,她在正义与妥协间摇摆不定,所承受的紧张和压抑也不断增加,最终残酷的现实生活让她作出了选择,她接受了弗莱特的爱,也有了过上体面生活的机会。萨特在创作这些境遇剧时为不同的人物角都设置了危机四伏的处境,人物在这样的处境中矛盾着、挣扎着,同时作出了各种选择,这些选择将他们带向了不同的命运之旅。
(二)萨特境遇剧中的不同人物为自由选择承担责任与后果。
1.俄瑞斯特斯选择为父报仇而承担相应责任。《苍蝇》中主人公俄瑞斯特斯勇敢刚毅,他看着被苍蝇覆盖的城市而毅然决然选择了抗争与复仇,他要反抗朱庇特主神对其复仇的阻碍,反抗他带给阿尔戈斯城百姓的苦难。本应象征光明的主神,如今在俄瑞斯特斯眼中已成为肮脏与罪恶的代表,他面对这样的神明毫不退缩,面对疾言厉的和误解他的百姓也从未动摇过内心的选择,他的复仇意志非常坚定,
即便他知道这样做他需要承担可能付出生命的责任与后果,但他依旧将复仇进行到底。在众人非难的处境下,俄瑞斯特斯的选择与坚持是难能可贵的,也是极其不易的,他所历经的艰辛、承受的压力他人无法想象,他以生命为代价换来了百姓的安康,他无疑是英雄的存在,这其中的悲壮使人深受感染,也深为敬佩。
2.雨果作出系列选择并为之承担责任。雨果因暗杀贺德雷而入狱,他为此付出了代价、承担了责任,但当他出狱后才发现一切不过是毫无意义的“被利用”,路易出于私心将他当工具害死了贺德雷,而此时路易却坚持了贺德雷的斗争路线,并为之平反昭雪。雨果终于看清了路易的卑鄙与奸猾,也更感到贺德雷形象的伟大,他无比悔恨,于是他决定不再唯唯诺诺,而是要勇敢地承担所有的责任。
3.丽瑟的自由选择及为此担负责任。面对是否为黑人作证的选择,丽瑟给出了肯定的答复,即便这样会使她有牢狱之灾,会对她的生活造成极大的打击和影响,但她觉得这样的选择才符合内心的良知,才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7]。此后丽瑟又面临第二次选择,即是否接受弗莱特的爱而不是为了保护黑人而杀他,这一次她选择了投入弗莱特的怀抱,事实上她是在听到黑人未被打中已经跑远后才做出的这样的选择,因此也不是对良知的违背,她的选择符合她的身份与生存状态,是一种忠于内心的真实的选择。面对可以过上体面生活的机会,她无法将其放弃,她恭顺地成为弗莱特的爱人这是对自己负责任,不愿辜负自己一路走来所付出的艰辛而作出的选择。
三、境遇剧相较于传统戏剧所具有的独特特与魅力
(一)境遇剧实现了对传统戏剧范式的超越与突破。
73
1.在结构层面,传统戏剧以平铺直叙为主,其设置的情景与环境居于从属地位,旨在烘托人物,成为人物活动的场景。萨特采用闭锁式结构,集中记叙高潮与结尾部分,很多剧作往往在一开始展现的即是高潮,作家重点刻画的是人物在此境遇中的选择,这样的结构处理方式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也激发起其心灵共鸣。《死无葬身之地》中故事一开始描写了游击队员被俘、关押在阁楼中待审的情境,而对他们参与的战斗及被俘的经历则并未提及。
2.传统戏剧重点在于刻画人与环境的关系,描写环境对人的干扰与影响,境遇剧则以阐释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萨特的境遇剧重点描写人物因性格影响而作出的不同选择,由此诞生出新的情境。比如《苍蝇》中,主人公俄罗瑞斯特斯在是否要为父报仇的选择中给出了肯定的答复,由此遭到了主神朱庇特的威胁与压迫,他勇敢地与之抗争,坚定不移地践行着复仇的选择,他的选择瓦解了朱庇特的统治意志,也拯救了阿尔戈斯人民。
3.标题设置考验着剧作家的智慧。萨特在戏剧创作中深刻地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同时对于标题设置也匠心独具。《肮脏的手》全剧围绕政治及谋杀而展开,萨特对政治持有否定观点,认为其肮脏不堪,充斥着阴谋与谎言,因此为剧目选择了该剧名。剧中他借贺德雷之口解释了剧名,即不弄脏手、不干坏事
就无法统治、无法掌权,萨特对此深感无奈,但同时也认可特殊状况下不得已的特殊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对这种肮脏给予了一定的谅解。
(二)萨特境遇剧中的真实性表达。
1.萨特非常重视人物的真实性,他认为人物塑造应该以诚动人,以真实来感染人,应该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出发,由此才能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恭顺的》中结尾设计出人意料,丽瑟接受了弗莱特,与其陷入爱河共度余生,这样的结局表面看来似乎较为突兀,有悖丽瑟在前文中的人设,但静心细品则发现这是最具真实性的结尾。丽瑟作为一名身份卑微,她靠出卖自己而辛苦谋生,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她当遇上“高富帅”弗莱特时自然会深感庆幸,她到了摆脱窘境过上美好生活的机会。换作他人可能也会与丽瑟一样作出相同的选择,这样的选择体现了真实世界中的无奈,暗合了世间最朴素的情理。
2.戏剧创作为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习惯于运用心理描写来达成目的。萨特创作的境遇剧直白的心理描写很少出现,他通过描写和刻画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选择来引导观众去发现和思考人物的心理状态,观众面对出人意料的结局、引人入胜的剧情,总会不自觉地去探索这一切背后的原因,在探索的过程中,角的性格与心理即得以呈现。《禁闭》中萨特借人物的选择与遭际提出了“他人即地狱”的观点,由此表达了对唯吾独尊、只关心和在意自己的泛滥的个人主义的否定与抨击,这种过度的个人主
义在人与人之间树立起了一道屏障,人们的了解沟通由此而面临诸多困境,萨特的观点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共鸣。个人主义支配下的人际关系使他人成为折磨自己的地狱,萨特以此提醒和告诫人们要摈弃自我中心的理念,学会照顾别人的感受,由此才能促进人际关系的温馨与和谐。
结语
萨特将自己所坚持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观点融入到境遇剧的创作中,他认为人生而自由,有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并需为之承担责任,进而形塑了自己的命运。这样的观点体现在他对戏剧中不同人物的刻画与塑造上,戏剧中的人物因在各种极限境遇中所作出的自由选择而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萨特境遇剧的创作相较于传统戏剧有诸多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更具特与魅力,这是他的戏剧总是引人入胜、引发观众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杜智芳.詹姆逊“境遇风格诗学”中的“现象学”因素——以《萨特:一种风格的始源》为对象[J].社会科学战线,2022(4). [2]郭思恒.介入,零度与沉默,抑或感性分配——关于“什么是文学”的三种回答[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2(2). [3]何欣玮,陈佑松.作为“物”的影像——现象学存在主义视域下的戈达尔早期作品研究(1960—1967)[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1).
[4]黄其洪,袁雄.21世纪知识分子何为——论萨特和拉吕埃勒对知识分子的反思及其启示[J].社会科学研究,2022(1). [5]莫伟民.辩证法抑或反辩证法?——梅洛-庞蒂论萨特的共产主义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 [6]郭锦蒙.存在主义社会工作:从思辨哲理到折衷方法——兼论“存在—整合”的评估框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
[7]王真峥,唐皞.论萨特哲学与戏剧的核心——“行动”[J].江苏社会科学,2012(5).
[责任编辑王占峰]
他人即地狱豆瓣7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