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家安全战略
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是印度国家战略长期追求的总目标。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制定和实施,并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一、印度洋与印度国家安全战略
地缘要素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的安全战略。印度次大陆相对封闭而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印度的国家安全,特别是海上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潘尼迦认为印度的安全系于印度洋,如果印度洋被他国控制,印度就失去了自由,印度的未来如何与印度能否发展为海权大国紧密相连。从地缘环境来看,印度雄踞南亚次大陆核心,国土三面环海,海岸线超过6000公里,其领土的主体部分印度半岛呈倒立的等腰三角形如一把利剑插入印度洋约1700公里,将印度洋北部分割为西部的阿拉伯海和东部的孟加拉湾。印度洋北部地区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区,是印度洋最为重要的区域,印度正好锲居于这个区域的中心。印度最西端到阿拉伯海波斯湾外口直线距离不到1000公里,到索马里半岛(亚丁湾)不到2000公里。印度安达曼岛和尼科巴岛环扣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出口。
从自然资源来看,印度洋地区除了蕴藏有世界半数以上的石油和35%的天然气外,还有其他丰富的战略矿物资源。截至目前,已探明印度洋沿岸地区储藏了超过世界60%的铀、40%的金矿和80%的钻石资源;此外,印度洋地区的锂、铍、镍、钴及磷酸盐等矿物资源也极为丰富。一位分析家就认为:“美国工业所需5
4种原材料中超过40%都来自印度洋地区。”由于印度洋沿岸国家大都属于欠发达国家,缺乏勘探和开采的技术和资金,印度洋地区众多储量巨大的资源等待开发。在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印度洋在国际体系中的战略重要性愈发显要,印度洋成为有利害关系的大国关注的焦点。处于印度洋中心地位的印度,更将印度洋视为印度国家安全“生死攸关”的战略区,是“印度的生命线”,印度的“未来有赖于保持这个海区的自由”。纵观印度史,四分五裂的时间多于统一的时间,“印度”更多意义上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印度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遭受异族入侵和被征服的历史。冷兵器时代,所有的入侵和征服都是通过次大陆西北部山口进入印度河—恒河平原,当然这些入侵者和征服者多半被数量众多的原居者融合同化。印度历代统治者把西北部作为防御重点,但是进入近现代以来,当印度遭受来自海洋的西方殖民者入侵并被英国征服后,产生了与以前所有的征服截然不同的后果。马克思对此分析道:“内战、外侮、饥荒、革命、征服……对印度斯坦造成的影响异常复杂、剧烈和具有破坏性,它们只不过触动的是表面。英国却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同它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关系。”这段历史成为独立后以悠久文明引以为豪、一直追求大国地位的印度精英苦涩复杂的记忆,因此对印度洋的控制成为他们维护印度国家安全的重要考量。从潘尼迦、维迪雅到阿伦·普拉卡什,始终把发展一支强大的海军并取得在印度洋的优势地位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印度西部舰队前司令凯拉什·科利总结道:“历史教给了印度两个苦涩的教训:一是印度对海权的忽视导致主权的丧失;二是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对海权的轻视而致海军力量微不足道。现在已是我们重新考虑海权的时候了。”
独立初期,限于国力以及与巴基斯坦的对抗,加上英国海军仍然控制着印度洋,印度决策者对海军力量的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其海上力量主要是英国殖民者从印度撤退时留下的20多艘陈旧的舰只,人员仅6000多人,而且海军高级军官仍由英国人担任,直到1958
年。由于依赖于英国海军力量,对自己海军重视不足,尼赫鲁受到后人强烈的批评,“政治家和政府一开始就使海军发展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瞻前顾后……过分依靠英国,十几年来把自己的海军力量仅限于英国遗弃的破玩意。”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时,印度尼西亚派来一支小舰队千里迢迢支援巴基斯坦,印度海军对此却无能为力,印度上下甚为震撼,决策者开始把国家安全与印度洋安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66年英国宣布将逐步撤出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印度开始急速扩充海军力量。到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时期,印度已拥有了东(孟加拉湾)西(阿拉伯海)两支舰队,取得了对巴决定性的海上优势。但是当美国的“企业号”航母战斗驶入孟加拉湾声援巴基斯坦时,印度却无可奈何。印度自此坚定了发展“蓝水海军”的决心,并迅速付诸实践。1972年,印度出台了极具雄心的海军战略——“同心圆”战略。该战略将印度洋划为三个战略区域,一是确保近海(300海里)安全的完全控制区,主要包括领海、专属经济区和沿岸岛屿;二是确保海上通道安全的具备监视能力的“中等控制区”(300~600海里);三是具备前突能力并有一定威慑能力的“软控制区”(700海里以外)。英·甘地执政时期,印苏结成了准军事同盟,印度在南亚地区建立起绝对霸权。当英国撤出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时,出现了“印度洋权力真空论”。英·甘地对此公开指出:英国军队从该地区撤出是不会造成什么真空的,即使出现了真空,也应当
由当地国家而非外来力量来填补。毫无疑问,印度洋地区有能力填补这个真空的也只有印度。然而,限于国力,印度并不能阻止美苏在印度洋的强势出现,其对印度洋的欲望只能淹没在美苏争霸的硝烟中。于是,印度又提出了建立“印度洋和平区”的建议。1971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印度洋成为和平区的议案。
加拿大 新印太战略
冷战结束后,印度进行经济改革,国力逐渐增强。美国也开始调整全球战略,印美关系升温。印度的“大国理想”重新出笼,对印度洋成为“印度的洋”激情重燃,提出了面向东南亚、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对外拓展战略——“东向政策”。印度海军参谋长科利于1993年宣称,“印度的海上利益不仅仅限于海岸线附近,而是覆盖了整个印度洋……印度在考虑战略环境时应优先考虑海洋而不是北部高耸的山脉……为了保护广阔的海上利益安全,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去发展海上力量。”
1998年印度人民党上台,大力扩充军事力量,而海军成为重点发展的军种。1999年的军费预算比过去增加了14%,其中海军费用由14.5%增长到17%。1998年5月的《战略防卫评论》发表了印度新的海军战略:强调印度必须拥有足够的海上力量,不仅能够防卫而且还能扩张印度的海上利益,更能够威慑任何海洋国家对印度的海上武力挑衅,充分应对地区外大国在印度周边的干涉。然而印度对印度洋的欲望不仅仅限于此,随着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洋日益凸显的战略重要性,印度的海洋战略也日渐清晰。2001年印度国防部宣称,“很明显,印度的安全超越了陆地地理边界的限定,由于它的规模、位置、贸易和广阔的专属经济区,从波斯湾以西到马六甲以东再到赤道以南,都是印度安全环境之
所在。”2003年海军准将兰吉特·拉伊把21世纪印度海军的战略目标分为三种功能:“一支强有力的战斗力量,地区稳定的有效维护者,外交的威慑手段。”这里的“地区”正是指上面印度宣称的“安全区域”。为此,2003年海军军费在整个国防预算里比往年增长了17%,印度的海军现代化加速发展。
2004年6月23日,印度历史性地公开发布了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的新时期战略性纲领文件——《印度海军理论》,对印度海军未来的战略思想、战略目的、发展规划和军备建设等做了全面的阐述。该文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重点发展战略核潜艇和航空母舰来建立可靠的海基核威慑能力,努力打造一支力量均衡、结构合理,具备相当威慑力的现代“蓝水海军”,在控制整个印度洋的基础上,贯彻“西出、东进、南下”的战略思想,逐步将印度的战略利益延伸至西起波斯湾、东至南中国海、南抵赤道以南的广大海域,由近海防御和区域防御向进攻性远洋海上投放力量转变。该文件强调印度海军的任务是,确保印度海运安全和海外印
度人的利益,充分应对与区域外大国的“冲突”,以及打击海盗、和武器走私等,为印度经济的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无论在和平、紧张或冲突时期都能确保海上交通线的畅通是首要的国家利益。
印度对未来印度洋地区持现实主义态度,认为未来印度洋地区各种竞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印度海军理论》特别强调了两个“战略现实”。第一,每天大约有40条商船通过印度的“海洋利益相关区”,每年大约有价值2000亿美元的原油通过霍尔木兹海峡,其中大约有600亿美元的原油经马六甲海峡运往东亚地
区。第二,印度扼守北印度洋地区重要的航线,除波斯湾地区,北部距另一个巨大的能源中心中亚非常接近,印度洋大陆架还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基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印度必须具备对这些地区产生足够影响的海军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同时,该文件认为,世界能源和其他矿物资源的快速消耗会招致区域外大国更加频繁地军事介入印度洋事务,印度作为该地区最大的国家,必然会引起这些大国的干预,对印度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印度海军在未来必须具备充分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印度于2007年5月出台的以“自由使用海洋”为核心的《印度海军战略》对“理论”和“战略”进行了解释,宣称理论源于政府政策,战略又源于理论,战略的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理论基础,理论上与时俱进是实现国家利益的需要。2004年的《印度海军理论》是一份应对印度洋地缘环境的分析预测报告和印度海军未来发展的理论导向,而《印度海军战略》则是一份非常成熟的印度海军海洋战略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特别重申了发展海基核力量的重要性,确保二次核反击的可信度;结合印度安全需要,将印度洋划分为首要战略区和次要战略区。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的印度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扼守印度洋水道的几个海峡要冲和印度洋上的一些岛国,是首要战略区;包括南印度洋、南中国海、东印度洋和红海等是次要战略区。限于自身条件,印度重点保障海上首要战略区,“只有次要战略区与首要战略区发生直接的联系,或次要战略区影响到海军的行动时,我们才考虑次要战略区。”印度还特别强调印度海军在对外政策中的威慑作用,包括与他国进行海上军事合作,参与国际救助,增进与他国互信,提升国家形象等。《印度海军战略》对印度洋未来可能的冲突进行了分析,认为人口压力、失业和等将使印度洋
成为恐怖主义的乐土,同时印度洋一些国家因为殖民时期遗留的领土争端也将可能激化,对此,印度海军应有足够的能力来维持印度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印度海军战略》最后对加快推进印度海军装备现代化、先进武器装备自主化、提高海军人员素质等做了详尽的说明,该纲领所表述的海军发展理念与冷战结束以来印度所追求的海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将发展强大的海军、谋求印度洋地区的海上优势、适机向外拓展以充分保障印度国家利益和确立大国地位作为海军建设的出发点。至此,印度海军战略基本形成。“印度的国家安全不再仅限于次大陆,其日益扩展和形成中的安全边界囊括了邻近国家、水域和整个印度洋。”
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印度的国家安全观也随之发生了明显变化。印度自认为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事务的主导国,负有促进和维护该地区安全与稳定的责任,当前的国际和周边环境虽然对印度有利,也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一是其西边的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问题长期与印度为敌,对印度的安全构成最现实、最直接的威胁;二是其北边日益强大的中国与印度有着诸多战略利害关系,加之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成为印度的心腹之患和"潜在的最大威胁";三是美国等区外大国在印度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对印度的安全构成间接威胁;四是印度受到多元性的核威胁,核战略环境不断恶化,不仅受到来自中国和巴基斯坦的直接现实核威胁,而且受到印度洋外来势力和中西亚地区极端民族主义国家的潜在核威胁。印度在核禁试问题上还受到国际制裁和打压。五是其周边南亚小国对印度仍存有离心倾向,加之有些国家政局不稳,可能给外来势力插手干涉以可乘之机;六是印度经济落后及国内长期存在种族、宗教矛盾和民族分离活动等不因素,是印度国家安全的重大隐患。
二、印度现行的国家安全战略及实现途径
印度国家安全战略可以概括为"稳定周边,威慑巴基斯坦,遏制中国,拦阻区外大国,控制印度洋,确保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印度采取了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科技等综合措施:
1、推行压巴制华,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的军事战略,确立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霸主地位。一是构建针对中国的"北部安全体系"。印度历来认为喜马拉雅山诸小国是其北部安全屏障,必须在其保护和控制之下,甚至将我国西藏也纳入其安全体系之中。二是在主要方向上确保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军事优势,准备同时在东西两线打一个半战争。三是在南亚地区充当警察,使用武力介入和干涉别国内政,要求邻国俯首听命,在政治上接受被支配地位,军事上受其保护,经济上受其控制,成为其附属国或缓冲区。四是实施"印度洋控制战略",通过发展和显示海上力量,增强对印度洋地区的控制和影响,阻拦区外大国介入。
2、开展全方位外交,缓解矛盾,寻求支持,扩大影响,争取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树立地区安全主导形象。早在冷战时期,印度就谋求在发展中国家中充当领袖,争取在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中拥有更大发言权,并在美苏争霸中利用矛盾,左右逢源,捞取好处。冷战结束后,印度将注意力转向经济建设,把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放在国家战略的首要位置。为了给建设和发展争取一个较为长期和稳定的
外部环境,印度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展开灵活、务实、多方位外交活动。一是采取高姿态,对一些久拖未决的争端问题作出让步,改善了同不丹、尼泊尔、孟加拉国和斯里兰卡等周边国家的关系。二是缓和与宿敌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努力减少巴、中两国向印动武的可能性,并制约中国同巴基斯坦的关系。三是在继续保持与俄罗斯友好关系的同时,改善同美国的关系,以获取军事、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削弱美巴关系,并借大国力量遏制中国。四是加强在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交活动,寻求理解和支持,加强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增强在东南亚、中东乃至非洲等地区的影响力,谋求印度在该地区的安全主导地位,维护其重要的战略利益。
3、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印度认为,建设和保持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是保证国家安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最重要途径。为此,印作出了巨大努力:一是把国防建设投入保持在较高水平,使国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到2000年度,国防经费已达5858.7亿卢比(约合136亿美元),并将可观的经费用于军用航天、核技术研究及边境战场建设上。二是借鉴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改革军事思想,调整军队编制,改善武器装备,提高人员素质,大力推进质量建军,着力增强陆军的机械化大兵团协同作战能力,提高空军的战役进攻能力,加强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确保军队能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保持对周边国家的军事优势,并能在印度洋同大国海军较量。三是加大对军工生产与科研的投入,以推进武器装备国产化、现代化进程,力争实现到2005年武器装备国产化比例达到70%的目标。
4、公开发展核武器,增强核威慑能力。近年来,印度在分析国家安全环境时将核武器发展和扩散视为
影响印度安全的重要因素。鉴于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制约作用,印度主张发展核武器,实施"最低限度的有效核威慑"。一是与中国抗衡,对中国实施核威慑,遏制中国在边界问题上使用武力,并可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对中国持强硬态度。二是同巴基斯坦进行核军备竞赛,力求在核武器上对巴保持绝对优势,使巴不敢在边境地区轻举妄动。三是震憾周边无核国家,防止对印安全构成威胁。四是以核武器为后盾,"劝阻"区外大国插手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事务。印媒体曾透露,印度将部署350--400枚核弹头,并计划在今后30年内拨款160亿美元用于发展和部署核武器。
5、发展科技和经济,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为国家安全与稳定奠定坚实基础。印度认识到经济技术落后是国家统一与安全的重大隐患。长期以来,通过自身努力和借助外援,印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解决了粮食问题,科技水平名列第三世界国家前列。近10年来,印度推行经济改革路线,在工业、财政、金融、外贸、外资和农业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
重大改革措施,经济逐渐与全球接轨,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保持在7%左右,1997--1998年度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8万多亿卢比(约合5000亿美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