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教育的历史沿革
巴西的教育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七个时期,即殖民时期(1549-1822),帝国时期(1822-1884), 共和国初期(1889-1930),专制统治时期(1930-1946),战后民主时期 (1946-1961),军政府时期(1964-1985)和民主主义时期(1985-至今)。
一、殖民时期(1549-1822)
殖民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受到宗教的影响。1594年耶稣教随葡萄牙第一批殖民者进入巴西。其教育发展以欧洲模式为主,即以古典内容为主的精英教育。因此教育主要面向贵族及上层社会,并以培养宗教职员为主。约200年后 , 耶稣教影响减弱,逐渐产生平民世俗教育,为此扩大了受教育机会及课程设置范围 , 如开设了物理、几何等科目。此外还开设了培养公职人员和军官的课程。
二、帝国时期(1822-1884)
虽然这一时期的教育未受到政府的重视,但亦有所发展。1824年巴西宪法规定“接受教育为公民的权利”。此后又于1834年颁布了教育法补充。其中规定初、中等教育的组织和管理为非集
中化形式,主要由地方负责;高教则由联邦政 府负责。此外, 创办了第一所师范院校和公立中学,增设了小学并建成数所农业和职业技术学校,而高教的发展仅限于专科院校方面。教育内容主要沿袭殖民时期或宗教统治时期的内容。到20世纪,统治阶级主要通过文科专业诸如法律和 医学来渗透其影响。特别是法律学校,它们成为培养精英的基地。
三、共和国初期(1889-1930)
1889年一个政治上自由的军民联合阵线推翻了帝国统治,建立起共和国。 但巴西仍是一个由少数人掌握整个国家政治和经济命脉的国家,当时只有5%的人享有表决权。1920年以后,巴西加速了其现代化进程。1891年宪法确定了教育的双轨制体系,即一个由各州负责管理的初、中、高等教育的地方体系和一个 由联邦政府负责的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联邦教育体系。在这一时期课程大纲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实证主义教育思潮影响,理科、数学和技能培养成为主要的课程内容。在这种变化之下,初等教育出现了两种模式:一是受美国影响的初等教育模式,该模式以革新、试验和新的教学方法为标志;另一种仍为欧洲教育模式,尤以效法法国为甚。就发展而言,联邦教育体系比州教育体系发展缓慢得多。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联邦教育体系仍固守帝国时期的结构乃至内容,古典科目种类繁杂。尽管高等教育在共和国初
期有所发展,但其形式仍以职业化的分科学校为 主。直至1920年才建立了第一所大学,第二所大学在七年以后建立。而这两所大学实际上不过是几所专科院校的组合而已。
四、专制统治时期(1930-1946)
经济失衡和社会、政治差异的扩大导致了1930年革命的爆发。革命结果则是瓦格斯上台,巴西进入瓦格斯专制统治时期。在瓦格斯临时政府上台早期, 公立教育开始受到重视。由于杜威教育哲学和思想的影响,建立了具有革新教学思想和课程组织的新型学校。这一时期变化最大的是中等教育。1931年的立法将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五年的基础教学;第二阶段为两年学习专业的预备课程。此外,1931年颁布了“巴西大学章程”。该章程规定一所大学须包括三个系科:法律,工程或医学,科学或文学。根据这一标准,巴西的第一所大学圣保罗大学于1934年创立。到瓦格斯后期,随着独裁政权的建立,杜威的教育哲学开始被摈弃,一切教育活动均以国家为中心,服务于独裁统治。 这一阶段教育非但没有发展,反而走向倒退。1942年的“中等教育法”确立了集权化管理方式 , 即将集权化的联邦教育体制强加于所有的学校,包括公立和私立学校。在此基础 上引入了统一教学大纲和生硬的教学方法。
五、战后民主时期 (1946-1961)
德国7:1巴西阵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独裁政权被推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战后巴西的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为了适应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也开始了变革。1947年巴西成立了教育委员会以制订国家教育规划并于1948年向国会提交了“教育法”草案,但这一草案历经十三年才被通过。期间对该法案提出的自由与保守,公立和私立学校,管理的集中与非集中化进行了长久的辩论。“国家教育指导和基础法”(1961)是在进行了不少让步和修改的情况下通过的,因此既有其雄心勃勃的一面又有自相矛盾的一面。此法再次通过双轨制确立了教育的非集中化。但其重点在初、中等教育上。总之,该法只是对现存教育体制作些改变,但并未建立一个新体制。高等教育在战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大学从1940年的 5所增加到1961年的32所 , 其中23所为联邦政府资助的公立机构 , 6所罗马 天主教学校和一所独立大学。入学人数亦由1939年的21000人增加到1961年的102000人。
六、军政府时期(1964-1985)
1964年以后,巴西放手实行开放政策,靠大量引进技术和资金进行本国的现 代化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所谓“经济奇迹”到八十年代初的经济衰退的大起大落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和巴西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充分地展现出了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军政府在上台执政的头两年,巴西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军政府采取了向外发展的战略,从国外市场寻出路。经过几年的调整之后,经济发展很快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平均每年在10%以上,因而对高、中级技术人才和热练劳动力的需求特别迫切。然而,当时的巴西教育却非常落后。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只有 60%多一点(1970年),成年文盲的人数多达一千八百多万,占了成年人口总数的33.6%。当时的中等教育基本上是面向大学,80%以上的中学生都上普通中学,不得 己上了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也是以升大学为目标。大学的效率很低,课程陈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所有这些都造成巴西熟练劳动力和中、高等技术人才特别是中等技术人才奇缺的现象。据1971年一份有关圣保罗人力研究的报告透露, 因为中等技术人才奇缺,当时圣保罗的人力分配情况非常反常,工程师的人数居然超过了技术工人人数的四倍,平均五个工程师搭配一名技术工人。这种情况,引起了军政府的极大关注。他们认为巴西的教育制度已经严重丧失了为经济 发展服务的能力,因而决定进行全面的改革。
改革首先从高等教育开始。1968年政府颁布《大学改革法》,主要有三条:第一,从国库拨出足够的款项,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二,改革 高校课程,以符合经济现代化的需要,第三,取消大学中半自治的院系,同时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实行学分制,以加快大学生的培养,提高教育的效率。1971年,巴西议会又根据政府的提议,通过了“初、中等教育改革法”(即有名的第5692号法令),
宣布开始对初、中等教育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主要内容是: (一)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将过去的四年初等义务教育和四年初级中等教育合并为八年基础义务教育,称第一级教育。原来的高级中等教育称第二级教育。原来的高等教育称第三级教育。取消过去的高选择性初中入学考试。(二)新的第一级和第二级教育的所有学校一律进行职业化教育改革,将原来的职业技术选修课改为必修课,强制推行义务职业技术教育,实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使所有第一级和第二级学校的毕业生都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具有就业的预备训练和就业资格。(三)调整非正规教育机构,使之形成一个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既与正规学校教育系统并列,又与正规教育系统相衔接的分支系统,以便加强成人扫盲教育和成人补习教育,使教育的发展能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对人力的紧迫需要。
从以上两个改革法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新的教育体制的基本任务是要优先发展高等专业教育和普遍推行强制性职业技术教育,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完整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不适应巴西经济发展需要的矛盾。巴西的这次教育改革标志着巴西政府已经基本上抛弃了千百年来的传统的文化教育观,转到了现代的经济教育观,并从经济教育观出发,制定了一种以技术开发为重点的新的教育发展战略。
七、民主主义时期(1985-至今)
从1930年巴西联邦教育部成立直到90年代中期,巴西一直延续着精英型公共教育体系,教育不平等现象愈演愈烈。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巴西基础教育可谓积贫积弱,面临巨大挑战,可以归结如下:青少年文盲率为6.8%,而东北部则高达16.3%;儿童辍学率为12.5%、黑人儿童辍学率高达20%,而东北部儿童辍学率更是高达25%。如此之高的辍学率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1995年,巴西新政府上台后,开始实施把基础教育置于优先发展地位的政策。这项政策的核心内容是设立“巴西基础教育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基金”,该基金于1996年正式实施,其内容如下:1.州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必须确保只用于基础教育,为期十年;2.该项经费必须在州及地方政府小学(在巴西,联邦、州与地方政府教育体系各自独立)按照入学人数进行平均分配;3.联邦政府应确保最低生均经费;4.该项经费的60%必须用来支付在职教师的工资;5.该项经费依据新标准分配,其他机构不得进行截留;6.基金经费设立专门账户,保证经费只被用于基础教育。
1996年9月12日,第14号宪法修正案出台,再次强调了联邦政府、州和市对教育的责任。1996年12月,巴西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与基础法》并重组了全国教育委员会。此外,巴西政府还划拨专款,推行“快速补习班计划”,在学生学业成就低下的学校设立快速补习班。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