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英汉互译研究
作者:卢忠雷
来源:《文学教育·content的中文翻译中旬版》2016年第06
        内容摘要:翻译是译者主动进行审美创造的活动。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根据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对译文进行鉴赏,创作出与原文具有类似审美风格和审美意境的作品。从美学的角度看,译者的工作正式鉴别美、欣赏美、传递美和创造美的活动。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优秀的译者应该具备扎实的美学理论基础,能够用最准确、优美的文辞将原著的思想情感原汁原味的表达出来。本文以美学的视角出发来研究英汉互译活动,从主体、客体和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美学 翻译主体 翻译客体 审美风格
        翻译是一项艺术性极强的活动,是译者主动进行审美创造的活动。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根据自己积累的审美经验对译文进行鉴赏,创作出与原文具有类似审美风格和审美意境的作品。从美学的角度看,译者的工作正式鉴别美、欣赏美、传递美和创造美的活动。这也就意味着一个优秀的译者应该具备扎实的美学理论基础,能够用最准确、优美的文辞将原著的思想情
感原汁原味的表达出来。美学与翻译的结合是翻译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对翻译理论的发展意义重大。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翻译美学较更注重翻译的审美表达,对译者的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科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汇集了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的特点。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翻译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而且在学科体系完善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的界限正在逐渐的模式化。那么,在学科体系已经成熟的今天来反观不同学科对翻译的影响就能清晰的看到翻译学的发展轨迹,本文主要从美学的视角出发来反观美学对英汉互译活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从主体、客体和翻译策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美学视角下的翻译审美主体
        审美主体是受制于审美客体的,但从其反面看正是这种制约性促使了翻译学科的诞生。如果漫无目的、没有约束的翻译,那么就很与具体的文学创作区别开来了。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翻译作品都不可避免的带上译者的影子,折射出译者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理想。
        首先,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审美风格上应与原著的行文风格保持一致,趋向于本土风格,这符合中国传统的以信为本的翻译理论。以原文为翻译依据这是译者应严格遵守的基
本翻译准则。而翻译出中国韵味,则是更上一层楼。如,《哈利·波特》中,人名的翻译就很讲究。我们来看芙蓉(Fleur)的名字,Fleur在英文中指花香,在法文中指花,法国著名香水Fleur du Soir名即由此出,这里亦是音意结合。芙蓉在书中是一名有媚娃(Veela)血统的银发美女,书中主要人物罗恩在看到她时一度非常痴迷,而芙蓉二字在中文里就有指美女的面庞之意,如杨贵妃的形象即为芙蓉如面柳如眉,如译为弗洛尔则韵味全无。
        对于诗歌的翻译来说,如何再现原诗的韵律是翻译过程中要面临的首要问题,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音律美和节奏美都应该再现出来。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是因为其严格的韵律与审美意境,中外诗歌创作都对诗歌韵律有着严格的要求,诗歌中涉及到大量的意象,从美学的视角来看诗歌的翻译,将古典诗歌的意境传达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汉语和英语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语言文字系统,在处理音节、词汇和韵律时都要遵循源语语言系统的规则,尽量保留原诗中的意象,不要破坏原诗的意境。事实上,文学本来就是主观性很强的东西,再加上不同的主体由于身份、知识背景的不同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将其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就不仅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的转换,其中涉及到不同的生活观和价值观的碰撞,这样一来只有翻译主体能够坚守以信为本的翻译理论才能够保证翻译作品的质量。
        其次,翻译主体与翻译客体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之下,翻译活动中就不得不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这种文化属性不仅作用于语言意义的表达同时还渗透到语音、文字结构等不同的层面,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转换。以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翻译为例,《论语》《老子》《道德经》等先秦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其中涉及到很多哲学思想和命题,源语读者阅读起来尚存在一定的难度。常常是通过简练的语言阐释一个深奥的哲学道理,如果译者只按照字面意思进行阐释,那么会大大降低原文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译著应该符合以英语为母语读者的审美期待,要充分考虑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和表达习惯。这就对译者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译者通晓源语和目的语,而且要熟知语言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只有达到了以上两个要求才能真正的从事翻译活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中国文化典籍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是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融会与贯通。
        .美学视角下的审美客体
        美学与翻译理论的结合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从美学视角观照英汉互译在
原来重视翻译内容真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翻译形式问题,将形式美正式纳入翻译标准中。内容与形式双重审美标准促使这一学科朝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美学理论的融入对审美客体的明确和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审美客体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的依据,任何翻译活动的展开都必须以翻译的审美客体为依据。按照刘宓庆先生的观点翻译的审美客体是指译者所要翻译加工的原文,只有那些有一定审美价值、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求的的文字材料才能成为审美客体。相反,一些内容空洞、文字诘屈聱牙的作品并不具备翻译价值,因而不属于翻译的审美客体。从这个角度来看,翻译活动的对象变得更加明确。译者在进行英汉互译活动时选择那些更具审美价值的作品,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活动的效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优化了翻译客体的前提下,译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面对优秀的审美客体,译者应选择最恰当的翻译策略和多样化的翻译技巧来顺利实现翻译活动。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最大化的体现翻译活动的艺术性,在翻译的过程中语言不仅要能够达意,而且要实现传情的功能,要通过准确、规范的语言将意义以及情感传达出来,使读者获得审美的感受。
        其次,翻译是一门兼具艺术性与科学性的学科,其科学性是指翻译活动的严谨性与严肃
性,译者的翻译活动必须以原文为依据,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不能随意主观臆造。科学性主要是从语言的交际功能进行考量的,因为只有明确、简练的语言才能顺利的实现交际功能,但语言除了具有最基本的交际功能之外,同时还具有审美功能,这种功能尤其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那么,翻译文学作品当然也要充分发挥语言的审美功能。对于译文读者而言,他们只有获得了与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相似的审美作用,才真正实现了译文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实现了交际功能。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文化上的差异都会鲜明的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如何处理这些由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难题是翻译活动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一方面,保持原来作品的风格和意蕴是翻译活动最基本的要求。翻译者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臆造脱离翻译客体,在翻译过程中添枝加叶。比如翻译诗歌时应该注意原作品中的韵脚,翻译小说时要注意原作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另一方面,由于审美客体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审美主体在不损害审美效果的前提下进行主观发挥。也就是说翻译活动要求并提倡审美主体具备一定的灵活性。总之,译文是翻译活动的实践客体,是译语交际赖以实现的手段,它是为译者的交际目的服务的,翻译主体应灵活的对待翻译客体。
        .美学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对美的事物的喜爱之情。对于翻译而言亦是如此,无论是译者还是读者都更易于接受美的语言。语言求美”“表达趋美这是翻译的最高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国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
        首先,中国的翻译活动历时悠久,最早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佛经的翻译。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最早关于美学的论述却可以追溯到《老子》中,其中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被视为中国最古老而又最具生命力的翻译命题,类似的记载在经史子集的表述中有很多。悠久而丰富的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大量的美学思想。近代以来一大批优秀的学者也在不同的著述中发表过自己的翻译活动的看法,严复、鲁迅、钱钟书这些学者都在中国翻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严复于19世纪末期提出信达雅的标准,从某种层面看也是从美学的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观照的。即从文辞角度出发,要求翻译语言要要文采,要尽量做到言辞优美,是一种对翻译的完美追求。我们现代的翻译工作可以从古代的文化典籍和现代学者的论述中汲取大量的营养。这些或成体系或零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对翻译工作的展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不断完善着现有的翻译策略,完善着翻译实践活动。
        其次,翻译是一定条件下可以看作是一种美学现象,是一种审美活动。这就要求译者不能将翻译看成是一种机械的活动,需要译者既要尽可能的将原著的风貌表现出来,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译出有生命力的文本。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它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现实障碍,文化的、语言的、审美方面的等等。在译与如何译的选择面前,在求同与存异之间,译者必须明确自己的选择与追求。无论是选择归化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都不能走极端,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态度,在两极中寻一个适量的度,顺利完成翻译活动,实现交际和传播的目的。
        综上,在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是一种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活动,是一种能够满足读者的审美渴望与审美需求的充满创造力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6):68-270.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5.
        [3]余继英,郭建中.美学理念——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J].中国翻译,2006.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研究项目美学关照视角下英汉互译研究(编号:2015-QN-477)。商丘师范学院2015年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美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编号:2015GGJS12)。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