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语言对比角度分析中小学教学中的“中式英语”现象
吴梦琦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一、“中式英语”在中小学出现的原因
(一)“中式英语”出现的原因
美国专家琼·平克姆在她编写的《中式英语之鉴》( The Translator 's Guide to Chinglish)一书中,将“中式英语”称为带有中文特的英语,即受汉语的思维模式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合乎英语思维的语言。这种中介语变异体,是由于思维的固有化和母语的负迁移作用的文化背景和认知规律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现象。[1]
首先,思维的固有化是“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之一。身处于汉语文化背景下的学生们无时无刻不在受其影响。在小农经济和封建统治的政治背景和半封闭式的地理环境下,汉族形成了“伦理型”、“整体型”、“意象型”、“模糊型”、“多元通和”的思维模式。汉语呈现出相应的特点。而在海洋经济和民主政治背景下西方,西方族人形成的是“认知型”、“分析型”、“对象型”、“精确型”、“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英语也在词汇、语音、语法上有所体现。学生们将固有的中式思维应用到英语当中,就产生了“中式英语”。
其次,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也易导致“中式英语”的出现。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奠基者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我国的中小学生在学习英语前已经掌握了汉语的基本格局,在开始学习英语时,已有的格局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多数学习者会按照汉语的格局迁移到新学的英语中。[2]在这种母语格局的影响下,英汉语言表达结构相同时会帮助学习者理解,起到正迁移的作用。但当英汉结构有较大差异时,学习者还按照母语格局进行迁移就会产生“中式英语”的表达,起到负迁移的作用。
从文化背景和认知过程来看,“中式英语”的产生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环。而中小学的英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也会导致“中式英语”的发展。
(二)“中式英语”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普遍的原因
1.教师对于英语学习锻炼思维能力的忽视
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先生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调研活动时,在与一线教师的沟通中,他发现大多数老师对于外语的定位都稍有偏差。大多数一线教师都看到了英语作为一门通用语言的交流工具属性,而忽视了其认知、社会文化属性。[3]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形成了可以表达本民族思想的独特的语言文字,透过其语言文字可以认知到其背后有趣的文化差异,体悟不同的思维的模式。在这样的语言转换过程中,可以锻炼中小学生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比较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等。大多数一线教师们偏重于灌输硬性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而忽视了对英文思维的培养,
忽视了英语教学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导致学生们在语言转换的时候没有进行思维转换,导致了用汉语思维进行英语创作的“中式英语”现象。
2.现行教育制度下的灌输型模式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国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及综合国力都得到了显著发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显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在这可喜可贺的发展背后,我们也要理智地看待其潜在的问题。韩宝成先生说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考试仍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教学也偏重于灌输硬性的知识、做题方法,而较为忽视对语言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的观点,认为教育的本义应该是促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健康地生长,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头脑创造条件,而非像倾倒容器一样灌输知识。中小学教学在升学的压力下侧重于灌输语言的考试技能,较为忽视启发学生发现英汉思维的差异,易产生“中式英语”的现象。
二、中小学常见“中式英语”的表现
琼·平克姆在《中式英语之鉴》中指出Unnecessary words are the hallmark of Chinglish(不必要的词是“中式英语”句子的主要特征),这也是中小学英语中“中式英语”最突出的表现。在中小学英语的应用中,
通过添加不必要的词语使句子显得长、复杂,以便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然而,添加不必要的词语在延长句子的同时,也造成了句子的冗长、不符合英语思维的表达习惯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中式英语”。以下是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分析四个常见的“中式英语”现象。
(一)时态表达的“中式英语”现象
西方民族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及严谨的论文三要素的哲学背景下,形成极为严谨、尊崇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基调。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更是促进了西方民族追求理性的脚步。在这种背景下,西方民族的语言英语也强调思维、逻辑和语法规则。特别是在时态的表达上,英语对时间的表达则较为严谨,将时态分为了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等十六个时态。[4]英语通过对其动词进行时态的变化即可起到暗示时间的作用。
汉民族在长期的小农经济和封建统治的影响下,科举制、八股取士的教育制度延续时间较长,形成的是综合概括事物的思维而不是运用逻辑推理论证的思维。汉民族的汉字没有根据时态变换形态的,也没有英语那样刚性、细致的语法要求规定不同时态的句法结构。而是通过汉语独特的方式,添加表示时态的词汇来明确时间界限。
例如:1.now the government is working hard to improve taxation 更简洁、更准确的表达方式:
the government is working hard to improve taxation
2.previously we used to overemphasize the need for class struggle
更好的表达:
we used to overemphasize the need for class struggle
“中式英语”的表述往往会强调时间副词now或previously,而这个时间已经被动词的时态is working或used to overemphasize表述出来了,所以以上两个例句中的时间副词是多余的。而在我们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运用这样句子或让孩子写这样的句子,通过添加时间副词或者短语以延长句子,来凸显我们的能力。然而这样实则不易于对英语思维的培养。
摘 要:“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过程中必经的过渡阶段。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角度分析中小学教学中四个常见的“中式英语”现象,期望通过在教学中对英汉思维差异的引导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式英语”;英汉语言对比;中小学教学
127
(二)汉语重韵律表达造成的“中式英语”现象
西方民族的文明发源于内地资源不足的古希腊,西方族人需要不断向海洋探索资源,在与海洋的斗争中,西方族人形成了勇于探索、追求自由、推崇个性的思维模式。英语在这样的影响下,语言上也表现出来追求个性、不喜欢陈词滥调的特点,通过使用代词、省略、替代词的方式避免重复,使文章显得富于变化。
而汉民族在广袤的地理环境中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际伦理关系是人们相处的重点。因而先哲们提出“仁”的观点,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天人合一”,重视在对立中把握统一。汉语也重视韵律,重视语言的押韵、文字音韵的和谐,因而汉语也多呈四字格式的成语和双音节的词语。无论成语内部是主谓、动宾还是并列等等关系,最终在韵律上都呈现两音步和四字格的结构。比如:叶公好龙、饱经风霜、兴高采烈 (5)
这样的思维差异、表述差异如不加注意,就会产生“中式英语”的现象。
例如:This is the only road leading to affluence and prosperity.
更好的表述为:
This is the only road to prosperity.
第一个句子中汉语似乎没有任何问题,“这是唯一一条通向富裕和繁荣的道路。”《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
典》显示,Affluence is the state of having a lot of money or a high standard of living. (Affluence是指有很多钱或拥有高生活质量的状态),《牛津词典》显示Prosperity the state of being successful, especially in making money(Prosperity是指很成功的状态,尤其是指经济方面取得较大成就)。查询词典后,发现这两个名词的含义都指向财富上的富有。汉语中重视韵律,用“和”字前后并列两个内容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但是在英语中就会显得重复和累赘。leading to “通向”的含义也完全可以在to 这个介词中表达出来,因而较为多余,可以替换为to这个词。在英语写作时,学生们大多先用汉语打草稿,然后将其字对字地进行翻译,而这样就会产生有多余的词语的“中式英语”句子。
(三)忽视汉语重动宾搭配短语造成的“中式英语”现象
西方民族文明起源于海洋的地理环境,向外探索资源的过程也帮助西方族人形成了较为开放、易于变化的思维。因而英语的词汇富有形式的变化,比如:名词有单复数形式的变化、动词有时态或词性的变化等等。
而汉族文明起源于较为封闭的内陆,思想也相对保守、稳定。汉字也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变化。汉语多使用动宾搭配结构。根据高更生先生在上个世纪做出的统计,仅仅十年的时间,动宾式带宾的动词增加了70多个,这种动宾句式的使用是有增长趋势的。[6]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使用中也有大量动宾搭配的结构,而且汉语注重动宾搭配的合适性。
例如: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overnight.
更好的方式是:
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transform of the whole society overnight.
常见的“中式英语”就是直译汉语中的动宾搭配。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教授学生们词性的转换以及名词时所常用的固定短语,并通常会说这两种表达意思一样,可以转换使用。教师们教授这两种同义表达时,忽略了对这两种用法差别的教授,即前一种表述更“中式”,从而让学生们形成用汉语思维直译英语中的动词的习惯。琼·平克姆在《中式英语之鉴》中指出All authorities on the style of English prose agree that good writing is concise.(好的文章表述简洁。)通过词性的转换,使用一个动词代替第一句中的动词短语,这样的表述更为简洁,也更为符合英语的习惯。
(四)定于从句的滥用导致“中式英语”
英语的句子像一根“葡萄藤”,从左到右延伸的过程中可以加入分支,加入各种从句,使得这个句子内容更为丰富。
而汉语呈现出句尾收缩式,也没有定语从句这种现象。因而在中小学教学中,定语从句是一个重点。从教授学生基本结构到让学生能够读懂定语从句再到能够自己输出定语从句,中小学教师们会耗费很多课
时和练习的时间。定语从句确实重要,但是滥用定语从句也会造成“中式英语”的现象。
例如:Inner-Party democracy is a subject that has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更好的表述为:
Inner-Party democracy has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在这个例子中,使用定语从句的叙述完全正确,但是却显赘述,有“中式”特。完全可以直接表述却要使用定语从句,复杂句子结构,也是中小学教学中常见的“中式英语”现象。
三、建议
transform的例句“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环。然而,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规范、贴近目标语言的过程。那么如何能帮助学生们改善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可以通过
以下两点:
(一)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词汇的英英释义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词汇是重要的一关。熟记汉语释义应该是大多数教师强调的重点。然而有些词汇
在翻译成目标语言的时候,含义会有偏差。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汇含义的方法是去关注它的英英释义。通过阅读英语释义,更加充分地理解这个词汇汉语所不能表述出来的含义。这有助于减少重复使用词汇的“中式英语”现象。
(二)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理解英汉思维差异
我国制订的《英语课程标准》表明中小学英语课程内容包括五个方面: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教师在教授学生语言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对思维方式、思维差异、文化差异的引导。通过英语学习,帮助学生们锻炼思维能力,提高其对不同事物差异的本质的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启发学生们观察英汉差异、探索其背后的更深的思维差异,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汉语言。
参考文献:
[1]李雪红.浅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19-123.
[2]马庆林,季建芬.“中式英语”成因之认知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58-160.
[3]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2(04):300-302.
[4]刘佳慧.汉语与英语语法时态的认知与比较[J].青年文学家,2015(06):138-139.
[5]刘振前,庄会彬.韵律语法视域下的汉语四字格成语研究[J].对外汉语研究,2015(01):56-67.
[6]高更生.“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J].语文建设,1998(06):36-38.
[7] 中式英语之鉴. [美]JoanPinkham编著,姜桂华校.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2000
[8]周国平论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周国平,2015
作者简介:
吴梦琦(2000—),女,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在读,研究方向:英语。
12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