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八下第六章第四节  首都北京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北京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概况及相互关系。同时以相关机构和院所的空间分布,说明北京是我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2.了解北京的历史发展及文化景观、建筑等,感受岁月沧桑。同时,继往开来了解北京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状况和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模式
【教学方法】问题导学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
【教具准备】PPT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中国有中国梦,作为中学生,我们当然也有自己的梦想,其中考大学是我们最常见的梦想之一。那么,同学们心目中最向往、最仰慕的国内大学是哪一所啊?(学生纷纷回答)同学们多是提到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这两所最高学府均位于首都北京。(展示清华、北大)
                                                                                           
既然北京是我们众多同学心目中的梦想之地,就让我们提前了解一下吧!
利用同学的大学梦,激起学生对北京的美好向往之情。
一、北京的位置
1、读图:看课本26页 “北京市在全国的位置”图、“北京及周边行政区域”图和27页“华北平原地形”图,由每一个图得出一句话,用来描述北京的位置。
追问:由枣庄坐火车去北京经过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哪些?
(河北、天津)
(展示三幅图片)
1、学生看书思考,划下图中重要地理事物;
2、结合课本第一段文字进行总结;
3、梳理回答:
(1)北京在我国的东部,离渤海较近;
(2)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端;
(3)与河北和天津接壤,几乎被河北所环绕,
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由此可见,河北和天津起到了卫戍的功能。其实,在历史上,北京周围的山脉也起到过防卫的功能,但是这些山脉更大的作用是影响着北京其它自然环境,有了它们的存在,不得不说,北京是一块“风水宝地”。(学生瞬间来了兴趣)为什么这么说呢?请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些山地的位置吧!
二、自然环境
(一)北京的地势
1、请结合课本27页的“北京市地形”图,说北京的地形地势特征。
2、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画出简图: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1)山地地形和风有什么关系?
提示:北京是什么气候,会有哪里吹来的风?
(2)风又带来了什么?有什么影响?
有了自己的答案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交流。
(3)由此形成了北京怎样的气候?借助28页气候图谈一谈,是从图中哪些数值得出的这些结论。
1、学生看图描述:
地形:北京西部、北部为山地、丘陵
(西山、军都山、燕山等),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一部分);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可以根据分层设地形图中的颜判读,也可以根据河流流向判断)
2、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问题:
(1)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常见东南风,冬季常见西北风。山地会对风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
(2)a. 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带来了暖湿的气流,遇到地形阻挡,上升过程中会形成地形雨,容易形成河流和湖泊,从而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所以我们说这是“风水宝地”;
追问:借此图说说河流流向及主要河流名称。
回答:由于西部、北部是山地丘陵,东南靠近渤海,所以河流多是自西北流向东南。(考查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
b.来自内陆的冬季风,带来了干冷的气流,山地的阻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寒冷气流的侵入,又可以说是“宝地”。
(3)北京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3、4、5月份降水最多都不超过50毫米),气温回升快,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雨热同期(7、8月的高温和降水量多);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0℃以下的气温和降水量少)。
利用简图简化知识结构,呈现出清晰的有关地形与气候的关系,既加深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有降低了难度。
北京气候特点的描述注重了知识与图的关系。
承接过渡
    总体来看,北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还是非常优越的,所以元、明、清三代都建都北京。新中国也将首都定在了北京,北京的政治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了。你能够在29页“天安门广场”图中到哪些具有政治彩的地方吗?
三、政治文化中心
1、政治中心
(1)阅读课本28页,认识北京政治中心的具体表现。
(2)在29页“天安门广场”的彩图中到具有政治彩浓厚的建筑。
补充说明其它具有政治属性的机构、单位和仪式。(新华社、使馆、最高院、升国旗仪式)
2、文化中心
(1)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还是全国的文化中心。结合课本29页的图文,将课本提供的院所分为哪三大部分?
(2)在百度地图中,你能到刚才提到的文化机构和院校吗?小组之间比一比。
apec会议上别具特的设计呈现顺序:先是天安门周围的故宫、大剧院,再是西北方向的大学和鸟巢,最后是两院一馆。
三、政治文化中心
1、政治中心
(1)学生用笔划下主要内容;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在图中圈出符合要求的建筑,试说出名称。
如:天安门、中南海、人民大会堂等。
2、文化中心
(1)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高等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美术学院;
文化、艺术、体育场所: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大剧院、奥体中心。
(2)火眼金睛:看谁到的地方多。
map.baidu/?newmap=1&ie=utf-8&s=s%26wd%3D%E5%8C%97%E4%BA%AC%26c%3D1
学生都能到故宫博物院和大学。
比较发现多是分布在天安门为中线的西侧,尤其是西北方大学密集。(对中关村科技园的分布做了铺垫)
借助“天安门广场图”和“北京地图”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从图中到能够反映北京政治职能和文化职能的代表事物。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认识能力,并拉近学生和北京的距离。
承接过渡
海淀区大学里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师大、北邮等大学,可谓是同学的梦想之地,到底哪所是你的囊中之物,那要看你们的努力程度了。漫步在北京的小巷,你还会感受到那种古古香的历史文化气息,愉悦着你的感官。
四、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
1、自主学习,看课本30——32页内容:
1、简述古都北京的特点。
2、出能够体现历史文化名城浓厚底蕴的事物,寻求记忆方法,并试说出与历史的关系。
追问: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历史文化遗留呢?这些文化对旅游业有什么影响?
四、时间有话说
1、古都北京:(1)历史悠久
500000年——人类史
3000年——建城史
850年——建都史
(2)布局经典:城市建筑关于中轴线对称分布,皇宫居住。道路呈棋盘状。
2、圈划重点内容。记住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简称为:周颐天故长明;谐音为:“‘周宜天’顾(照顾)‘常明’”。在教师的帮助下大致理清与历史上朝代的关系,多角度强化记忆效果。
北京还有四合院、胡同、京剧、曲艺等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特浓重,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旅游人数逐年攀升。(可由30页“北京市旅游人数变化”图得出)
利用时间概念,引入了历史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程度。
承接
过渡
到北京来旅游的中外游客非常喜欢四合院、胡同等老建筑,但是老城区的存在也制约了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当城市的发展和四合院的保护产生了矛盾时,同学们,你怎么看?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展示四合院的价值和南鼓锣巷的成功转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加大四合院和胡同的保护,必然影响了城市的人口容量,然而,2011年北京常住人口达到2018.6万,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五、现代化大都市
1、城市建设
阅读课本32—35页内容,归纳出北京为解决城市人口众多这一问题,采取了哪些城市发展措施?
    旧城          新城
2、大都市的定位
北京作为现代化大都市,在哪些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发展?
3、北京城市发展的借鉴意义
通过你的解读,北京的城市发展在哪些方面具有借鉴意义,试通过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提示:请参考课本中关村的阅读材料和北京的雾霾与APEC蓝等作答。
中关村
雾霾        APEC蓝
四、现代化大都市
1、主要措施:(在时间变迁的背景下认识)
(1)加快旧城改造;(20世纪30年代和现在的前门大街图片)
(2)兴建新城区,建设卫星城;
(3)城区环路扩展到六环,形成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1978年和2008年北京城区的环状道路结构)
2、大都市的发展:
(1)扩大规模: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容纳更多的人口;
(2)交通枢纽:北京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等为一体的交通网络,国际机场对外联系方便(阅读材料,增强对北京机场的认识)。
(3)结构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城市服务功能,建设了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奥体中心等。
(4)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建设优美、和谐的城市环境。
3、借鉴意义:(本题稍有些难度,结合学生情况,可以灵活选择提示内容的丰歉程度)
(1)既要做好老城的改造与文化的保护工作,又要做好新城区的合理布局。
(2)由中关村位于海淀大学看出教育和科技的关系。中关村的发展也体现了城市经济转型的方向,向着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方向发展。
(3)北京的雾霾非常严重,北京治理污染,清理污染工业,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做法值得学习。同时也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其它城市敲响了警钟,指明了方向。
让APEC蓝永远留在我们的上空!
在现代化大都市这一环节重点是让学生熟练掌握提取信息的能力,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发现北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指导意义。
板书
《首都北京》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八年级级学生,年龄为14岁左右,这一年段的学生从书籍、网络媒体等渠道或多或少对北京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首都北京的认识大多数还只停留在“首都”这个定义。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人文景观、历史文化还不是真正了解。而这一阶段的学生身心两个方面都在快速的成长,对于知识的追求也与日俱增。他们对各种知识和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特别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他们渴望对北京有进一步的探索和了解。本课从学生以及具备的地理分析方法入手,讲述学生比较好理解的位置、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等内容,感受北京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这一过程可以做好与本地的对比,发现异同点,从而拉近了和北京的关系。对于北京的城市职能,无论是政治职能还是文化职能,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力,但是缺乏系统的划分和整合,正需要进行已有知识点的捋顺。学生对于本知识点比较有兴趣,可以增加图文资料,也可以引进百度地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关于北京城遇到的问题以及发展的方向,相对来说,学生比较感到有难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自由辩论等自主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利于问题的解决。
《首都北京》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中,整体教学流程比较顺畅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首先,《首都北京》一课的教学流程安排体现了知识逻辑;
活动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先自然后人文。先从熟悉的北京地理位置入手引入到北京的地形地势、河流、气候等自然地理知识。后又从政治职能过渡到文化职能,进而放大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其间设计了问题情境,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将学生思维导向深入,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整节课任务明确,提出要求,讲清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地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针对教学内容选取合理的感知对象。
单独的来看位置、地形、地势、河流、气候比较容易,而在割裂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则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北京是“宝地”的介绍,有效的将各问题连接起来。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将地形图进行了有效的简化,保留了核心结构,符合学生的需求和认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