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云原生应用市场推动软件数据资产
确权和共享
潘朝辉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杭州
摘要:加快数字化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着眼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数字化改革是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和集成创新,需要采取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优成本的新模式。本文在研究分析现阶段数字化项目建设和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利用云原生技术,引入云原生应用市场模式,通过推动软件数据资产确权共享,提高财政资金绩效、降低数字化改革成本。
关键词:云原生;政务数字化;政务云原生应用市场;数据资产确权
一、云原生概念及优势
1.什么是云原生
云原生(Could Native)概念的产生由来已久,Cloud 就是指其应用软件是在云端而非传统的数据中心。Native是指应用程序设计之初即考虑云的环境,原生为云设计,天生就具备云的基因,可充分利用云平台的弹性和分布式优势,最大化释放云计算生产力。新技术在不断发展,云原生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但可以确定云原生是云计算的下一站,将深刻改变着整个数字化技术发展和行业的格
局。
Pivotal的Matt Stine于2013年首次提出云原生的概念,2015年以谷歌为首的一批互联网公司发起云原生基金会(CNCF),发布了核心开源项目Kubernetes,标志着云原生运动拉开序幕。之后围绕该项目为主的云原生技术生态发展迅猛,理念逐步被广泛认同和接受,围绕Kubernetes构建和交付应用已经成为共识。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云计算将无处不在,像水电煤一样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设施,云原生让云计算变得标准、开放、简单高效、触手可及。
2.云原生技术带来的效益
(1)加速知识传播,激发创新活力。云原生核心技术都是基于开源协议、利用开放社区开展的大规模、国际化的协作,源代码完全开放并可以自由传播。开源的基本理念是创新、开放、自由、共享、协同、民主、绿,采取协同开发、协同作业、协作生产。开源运动加速了软件行业的技术传播和创新力量激发。通过开源将云计算技术和实施逐渐标准化,大幅降低了开发者对于云平台的学习成本与接入成本。让开发者更加聚焦于业务本身,并借助云原生技术与产品实现更快更好的业务创新,有效提升各类组织沟通和运转效率,从而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与创造力。
(2)更高效、更敏捷、更安全、更可靠。云原生技术实现了高容错性、自动化运维、模块松耦合、资源可弹性伸缩。利用云原生技术能做到按需进行一键式发布,支持敏捷开发和快速迭代,提升了开发的
效率,应用随时处于待发布状态;容器化隔离了环境差异,适应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等多种环境中持续交付部署应用,能够秒级快速弹性的伸缩;开发、测试、运维之间的高度协同,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并降低人力成本,满足快速迭代的同时,提高生产环境的可靠性、稳定性、弹性以及安全性,从而快速响应和满足数字化改革中领域广泛且快速变化的各类需求。
(3)破除壁垒、开放协作、共建共享。云原生可以实现高效率的资源和应用共享。云计算分三种类型:IaaS、PaaS、SaaS,涉及三个层级的共享: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应用共享。云应用一份基准代码,多份部署,通过多租户实现多组织多用户共享云服务。云原生应用可以在不同的公有或私有云上的快速迁移,天然具有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平台的共享能力,利于破除技术和利益壁垒,鼓励开放协作共建共享,用户可以充分利用不同云服务商的优势而无须担心供应商锁定,提升了资源和应用的共享能力和水平,降低全社会的运行成本。
3.政务云原生应用市场的优势
政务云原生应用市场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建设的,在严格保护软件和数据产权基础上,为各类组织提供高效云原生应用管理和分发的服务平台,是开放的、公共的、中立的APPstore,主要优势有:
(1)更细颗粒度产权保护。传统应用中往往包含不同知识产权的组件,应用和数据相互耦合,形成巨大单体应用,笨重且不灵活。云原生技术支持模块化和松耦合,可以将应用拆分成更小的模块、微服务
和组件,通过上架应用市场提供在线服务,服务商或用户可以利用云原生技术快速搭积木方式组合成所需的应用,极大降低进入门槛。通过细分模块或组件等更小颗粒度的权益边界,按谁投入谁拥有产权、谁上架谁负责运营、谁运营谁获取收益的原则,对模块或组件进行更细化更清晰的权利保护和收益匹配,市场主体预期明确,从而激发参与创新的活力和动力。
(2)更标准的应用交付。传统软件采用招投标模
5
式,软件开发商的确定和后续的交付往往依赖专家评审模式,真正用户需求常常得不到充分体现。很多面向组织的应用交付过程缺乏验证,用户难以使用,甚至不可用而闲置浪费。云原生模式通过上架应用市场作为应用交付标准模式,是数字化的交付方式,以结果为导向,责任边界清晰。通过对应用上架、部署、运营、下架等行为进行管理,对数据标准、技术规范和安全规范有效执行进行审查,可以保障应用市场安全、有序、可控。在坚持统一标准、开放准入条件下,开发商按标准上架、交付应用,利用市场的开放、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用户可以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
(3)更高效的应用分发。传统软件大都是定制化开发,针对特定目标用户,线下单独部署和分发。而上架云原生应用市场要求统一标准的多租户应用,是互联网的分发模式,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软件供应商可以发挥云服务规模优势,以更低成本,更高速度拓展市场,开发、运维、运营和迭代效率更高。用户通过市场可以发现并立即获取满足需求的应用,无须等待开发和部署,响应速度更快。供需双方通过市场高效信息传导机制,形成良性正循环。各类组织创新应用也可以实现快速复制和推广,从而优化数字化资源配置,大幅降低数字化改革成本。
二、目前政府数字化项目建设痛点
1.政府数字化项目系统相互割裂,协同不畅
数字化项目多由各地各部门发起申请,相关职能部门被动立项、审核、安排资金,缺乏全省一盘棋的系统规划,导致各地各部门分散建设信息化项目,系统之间相互割裂,大量重复建设,碎片化、垂直化、信息孤岛等问题突出。同时,政务信息系统整合还处于单点登录阶段,停留在表面的一体化,没有实现深层次的流程再造,也没有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高效协同。
2.政务软件共享不足,成本高昂
现行的数字化项目招投标主体天然按照行政区划和职能部门把政务软件市场条块分割,基本采取定制化软件开发建设模式,将软件局限在单个部门单个项目里,难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共享,极大地限制了共享云服务规模效应的发挥。同时,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政务应用开发商之间往往不愿意开放协作,甚至是为了获取垄断收益,故意设置障碍和壁垒,阻碍标准和规范的统一和数据、软件共享。由于项目分散实施,软件独立开发、部署和运维,难以运用互联网高效规模化软件工程管理手段,软件全生命周期建设和运维成本高昂。
3.软件数据产权意识不足,权属不清
软件和数据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尚在探索过程中,政府部门对政务软件知识产权和数据资产产权意识不足。软件代码、数据控制权往往都在软件公司手上,软件公司可以通过既有项目提炼知识产权并销售通用产品,而政府历年投入的大量软件开发资金却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产权和数据资产。软件、数据资产
所有权、收益权等权属不清晰,致使公共权益受损,助长软件公司或平台企业利用数据优势形成垄断,阻碍了政府治理变革和社会多方力量参与政务领域数字化创新的积极性。
三、软件数据资产确权和共享路径探索
1.运用云原生技术,搭建开放平台
充分发挥政府协调各方资源的优势,搭建统一的开放协同创新平台,运用云原生技术,全面支撑全领域、全主体、全周期数字化改革需求。政府制定统一的平台支撑标准、云原生应用设计规范、数据共享标准、业务管理标准、安全运维标准和规范,破除技术和数据壁垒,保障平台的开放、中立和公共属性。通过平台提供在线协同研发服务、基础数据服务、应用管理服务等公共服务,有效降低政务应用研发的门槛,大幅降低开发商开发运维成本。
2.建设云原生应用市场,共享政务应用
政府主导建设统一的云原生应用市场,原则上要求增量财政性资金投入建设的非涉密数字化项目在云原生市场上架,鼓励开发商自主决策上架各类云应用。可以重点培育和推荐一批现有成熟的人事、财务、资产、OA等通用政务领域的云应用,同类应用引入多家供应商,避免产生垄断,促进现有传统项目改造和迁移,并逐步淘汰各类落后政务应用。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应从数字化项目建设为主模式,转为
应用市场免费获取或购买云应用模式。原则上云原生应用市场已有可共享的同类应用不得重复建设,鼓励一地创新,全域共享共用。应用市场没有上架的个性化或创新类应用,经充分评估后可以立项,但必须依托平台提供的公共组件超市开发,并通过上架应用市场实现快速复制和推广。通过利用市场开放共享和竞争机制,优化数字化资源配置,大幅降低数字化改革成本。
3.强化软件数据资产产权意识,激发市场活力
建立软件数据产权确权、交易流通和安全保护等基础制度和标准规范,原则上财政性资金投入建设的数字化项目产权应归属政府,与市场主体共同投资项目应通过合同明晰双方权属,市场主体独立投资并上架应用产权归属市场主体。政府完全产权应用原则上免费或成本价共享,共同产权应用按采购价格、产权比例付费,市场主体产权应用按采购价格购买。政府应严格保护各类主体知识产权,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政务应用市场产品开发积极性,为政府提供更多的数字化创新实践。
(责任编辑:兰卡)
6开源oa系统源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