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案例教程》
教案
课时分配表
章序课程内容课时备注
1 数据库基础  4
2 SQL Server基础知识  2
3 Transact-SQL语言  4
4 数据库与数据表及其基本操作  6
5 数据更新与查询  4
6 视图与索引  4
7 存储过程、触发器与游标  4
8 事务与锁  2
9 数据库安全性管理  6
10 新闻发布系统数据库设计  2
机动  2
合计40
2
课题数据库基础——初识数据库、关系数据库
课时2课时(90 min)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2)掌握数据模型的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能够将关系模式规范化为不同程度的范式
素质目标:
能够意识到数据库的重要性,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使学生热爱科学技术,培养学生把握科技前沿,紧跟时代步伐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系统教学难点:关系数据库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课前任务【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完成课前任务
请大家上网查相关资料,了解数据库的应用领域。
【学生】完成课前任务
考勤【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学生】班干部报请假人员及原因
新课预热
【教师】自我介绍,与学生简单互动,介绍课程内容、考核标准等
【学生】聆听、互动
【教师】讲解数据库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已成为当今社会各种活动的核心资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创造更大的信息价值。而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支持,我们使用的大多数APP,浏览的大部分网站,学校医院等办公软件,都需要数据库的支持。
【学生】聆听、记录、理解
问题导入【教师】提出以下问题:
你知道什么是数据?我们每天上网,会生成哪些数据?【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要讲的知识
传授新知【教师】讲解数据库与关系数据库的相关知识
一、数据与数据处理
✈【教师】讲解数据与信息相关概念,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的过程
3
1.数据与信息
数据是对客观事物、事件的记录与描述,也是对客观事物的逻辑归纳。这种记录或描述可以是音频、图像,也可以是符号、文字等。数据与它的语义是密不可分的,语义指的是数据的含义。简单来讲,信息是对数据的解释,即“信息=数据+语义”。
2.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
数据处理是将数据转换成信息的过程,包括数据采集、管理、加工、变换和传输等一系列活动。 【课堂
问答】
✈【教师】随机邀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请同学们思考,进行数据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聆听、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
数据处理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和推导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其二是借助计算机科学地保存和管理大量复杂的数据,便于人们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数据管理是数据处理的核心,其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存储、维护、检索等操作。因此,数据管理需要一个通用、高效且使用方便的工具。数据库技术正是瞄准这一点,研究、发展并完善起来的。
二、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系统
✈【教师】讲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相关概念 1.数据库
数据库(database, DB )是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这种集合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并长期存储,同时能够以安全可靠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检索。数据库数据具有冗余度小、独立性高、延展性强、共享性好,以及结构化和永久性等特点。
2.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 DBMS )是指能够创建、运用、管理和维护数据库,并且能够对数据库进行统一控制的系统软件。目前,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SQL Server 、Oracle 、MySQL 与Access 等。
✈【教师】提出任务
上网查询,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 、Oracle 、MySQL 与Access 属于什么公司?使用当中有什么区别?
✈【学生】聆听要求、进行查询、回答 3.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 DBS )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它主要由数据库、数据库用户、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计算机软件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如图1-1所示(详见教材)。有时人们也将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
数据库用户指开发、管理和使用数据库的人员,包括系统分析员、数据库设计员、应用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和最终用户等。
系统分析员负责确定应用系统的需求和规范说明,他们和最终用户及数据库管理员一起确定系统的硬件配置,参与数据库的概要设计;数据库设计员负责确定数据库中的数据和设计数据库的各级模式;应用
程序员负责编写使用数据库的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负责数据库的总体信息控制;最终用户利用系统的接口或查询语言访问数据库。
三、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教师】讲解数据管理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
4
1.人工管理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当时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都不完善,硬件存储设备只有卡片、纸带和磁带;软件方面还没有操作系统与管理数据的软件,因此只能采用人工方式对数据进行管理。
人工管理阶段的数据无法保存,在计算机计算完成后即从内存中释放,同时因为没有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每个应用程序都需要规定特定的数据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此外,该阶段的数据无法共享,数据是面向应用程序的,一组数据只对应一个应用程序,如图1-2所示(详见教材)。即使多个应用程序使用着相同的数据,也必须各自定义,无法互相利用、参照,这导致
应用程序之间有大量的冗余数据。数据逻辑结构或物理结构发生更改后,应用程序也要修改,数据与应用程序不具独立性,在使用过程中增加了程序员的负担。
2.文件系统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都得到了极大发展,计算机开始用于数据管理。这一时期,硬件方面出现了磁盘、磁鼓等直接存储设备;软件方面出现了高级语言和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系统就是专门用来管理数据的软件。
因此,文件系统阶段相较于人工管理阶段有了一定进步:数据能够以文件的形式长期存储;文件系统提供的文件管理功能及存取方法,使得应用程序与数据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文件形式多样化,数据间具有一定的共享性等。
虽然文件系统阶段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本质上仍然遗留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数据共享性差,冗余度较大。
(2)数据不一致性。
(3)数据独立性差。
(4)数据间联系弱。
……(详见教材)
3.数据库系统阶段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硬件方面出现了容量大、存取快的磁盘;同时,硬件价格下降且软件价格上升,使开发和维护系统软件的成本相对增加。文件系统的数据管理方法无法适应各种应用程序的需要,于是数据库技术应运而生,人们转向使用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这标志着数据库系统阶段的开始。与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处理方面有了明显的功能提升,其具有如下特点。
(1)数据结构化。
(2)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度小。
(3)数据独立性高。
(4)有统一的数据管理和控制功能。
……(详见教材)
✈【教师】提出任务
通过数据管理经历的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3个发展阶段,结合数据库的现状,总结数据库未来发展趋势。
✈【学生】聆听要求、进行总结、回答
四、数据模型
✈【教师】多媒体播放微课“数据模型”(详见教材),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然后讲解数据模型的分类
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据要转换为抽象的数据库数据,需要经过现实世界、信息世界、计算机世界3个阶段,因此可以说数据模型是现实世界两级抽象的结果。
5
数据模型按应用层次可分为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1)概念模型也称为信息模型,是属于信息世界中的模型。它按照用户的目标对数据信息建模,是对
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联系的第一级抽象。它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不涉及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和处理方法,只用来描述信息结构。
(2)逻辑模型属于计算机世界中的模型,它从计算机的角度对数据进行建模,是对现实世界的第二级抽象。逻辑模型主要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在构建好概念模型之后,将由数据库设计人员完成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的转换。
(3)物理模型是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模型,它描述数据在磁盘或磁带上的存储方式和存取方法。它的具体实现是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任务,用户一般不需要考虑物理级细节。
1.概念模型
(1)实体(entity )。客观存在并且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实体可以是具体的人、事或物,如一名学生、一本书或一所学校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件,如学生选课等。
(2)属性(attribute )。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一个实体可以由多个属性刻画。 (3)实体型(entity type )。一般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描述同类实体,这种描述称为实体型。
(4)实体集(entity set )。同一类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
(5)码(key )或称键、关键字、关键码等。在实体型中,能够唯一标识一个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称为实体的码。
(6)域(domain )。某一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7)联系(relationship )。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同样也要反映到信息世界中来。
实体型之间的联系按照联系中实体的个数可分为3种情况,分别为两个实体型之间的联系、两个以上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和单个实体型内部的联系。这些联系可分为如下3种类型。
数据库应用案例① 一对一联系(1∶1)。实体集A 中的一个实体至多与实体集B 中的一个实体(也可没有)相联系,反之情况相同,则称实体集A 与实体集B 有一对一联系,如图1-5所示(详见教材)。
② 一对多联系(1∶n )。实体集A 中的一个实体与实体集B 中的n (n ≥0)个实体相联系,且实体集B 中的一个实体至多与实体集A 中的一个实体相联系,则称实体集A 与实体集B 有一对多联系,如图1-6所示(详见教材)。
③ 多对多联系(m ∶n )。实体集A 中的一个实体与实体集B 中的n (n ≥0)个实体相联系,且实体集B 中的一个实体与实体集A 中的m (m ≥0)个实体相联系,则称实体集A 与实体集B 之间有多对多联系,
如图1-7所示(详见教材)。
能够看出,一对一联系就是一对多联系的特例,而一对多联系是多对多联系的特例。
(8)E-R 图。E-R 图是陈品山于1976年提出的概念模型表示方法,也称实体-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 approach ),是目前最著名的概念模型表示方法。
E-R 图能够清晰地表现出实体、属性和联系之间的关系。在E-R 图中,用矩形表示实体,矩形内部写上实体名;用椭圆形表示属性,内部写上属性名,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相连(见图1-8,详见教材);菱形表示联系,内部写上联系名,并将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相连,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1∶n ,m ∶n ),如图1-9所示(详见教材)。
E-R 图也可以表示两个以上实体集之间或单个实体集内部的联系。 2.逻辑模型
数据库领域常见的逻辑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 (1)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层次模型。它将实体之间的联系抽象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层次关系,用树形结构表示出来,如图1-11所示(详见教材)。这类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