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4工程地质学名词解释
1、工程地质学: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2、工程地质条件: 与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要素的综合,包括: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结构、水文地 质、物理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3、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地质条件之间的矛盾或问题。如:地基沉降、水库渗漏等。
4、区域稳定性:指在内、外动力作用下,现今一定区域地壳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机器对工程安全的影响程度。
5、自然历史分析法即为地质学的方法,它是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一种研究方法。
工程地质学所研究的对象——地质体和各种地质现象,是自然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且随着所处条件的变化,还在不断地发展演化着。查明各项自然地质条件和各种地质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预测其发展演化的趋势及结果。
6、数学力学分析法是在自然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开展的,对某一工程地质问题或工程动力地质现象在进行自热历史分析之后,根据所确定的边界条件和计算参数,运用理论公式或经验公式进行定量计算。由于自然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在计算时时常需要把条件适当简化,并将空间问题简化为平面问题来处理。一般的情况是,先建立一地质模型(物理模型),随后抽象为数学模型,代入各项计算参数进行计算。
7、模型模拟试验法在工程地质研究中也常被采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自然地质用的规律,揭示某一工程动力地质作用或工程地质问题产生的力学机制以及发生、发展演化的全过程,以便我们作出正确的工程地质评价。
8、工程地质类比法在工程地质研究中也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定性评价,也可作半定量评价。它是将已建建筑物工程地质问题的评价经验运用到自然地质条件与之大致相同的拟建的同类建筑物中去。
9、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曾有过活动而不久将来可能从新活动的断层,后一种也称为潜在活断层。
10、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由于多次折射反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岩土体对某种周期的波具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得波的周期成为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11地震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决定。释放出来的能量愈大,则震级愈大。
12、地震烈度:衡量地震所引起的地面震动强烈程度的尺度;它不仅取决于地震能量,同时  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震波传播介质的性质等因素的制约。
13、地震基本烈度: 指在今后一定时间(一般按100年考虑)和一定地区范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遇到的最大烈度。它是由地震部门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及地区地震地质条件等的综合分析给定的,对一个地区地震危险性作出的概略估计,作为工程抗震的一般依据。
设计烈度:指抗震设计所采用的烈度,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耐久性、抗震性及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对烈度的调整。
14、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
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15剩余孔隙水压力或超孔隙水压力(excess pore pressure)如果砂土透水性不良而排水不通畅的话,则前一周期的排水尚末完成,下一周期的孔隙度再减少又产生了,应排除的水来不及排走,而水又是不可压缩的,于是就产生超孔隙水压力
16、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横波S波)(纵波和横波均属于体波)和面波L波)三种类型。
17、地质环境:地质环境:自然环境的一种,指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组成的环境系统。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岩石圈和水圈之间、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大气圈和水圈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组成了一个相对平衡的开放系统。人类和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生存发展,同时,人类和其他生物又不断改变着地质环境。
18、岩体结构:岩体结构(structure of rock irlass) 由结构面和结构体的形状、规模、性质及其组合方式、连接特性所决定的岩体内在特征。通常根据岩体的地质类别、完整性和结构面
的类型、级别、组合、发育程度等,将岩体划分为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散体结构等。研究岩体的结构类型,对判定在工程荷载作用下岩体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19、风化壳:风化壳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出露地表的地层,在经过一定时期的风化剥蚀,形成明显的风化剥蚀带后,再经过埋藏压实固结所形成的壳体壳带
20实例名词解释、岩体风化:岩石在各种风化营力下,所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称为岩石风化,它包括岩石所感受到的风化作用及其产生的结果俩个方面。
21、摩擦锥:摩擦锥是当两构件开始相对滑动的瞬间总反力以公法线为轴线旋转形成的锥体表面。
22、滑坡:斜坡岩土体在重力等因素作用下,依附滑动面(带)产生的向坡外以水平运动为主的运动或现象。
23、崩塌:斜坡岩土体中被陡倾的张性破裂面分割的块体,突然脱离母体并以垂直运动为主,翻滚跳跃而下,这种现象或运动称为崩塌
24、斜坡变形: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是指地表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和其他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下的快速运动。
25、斜坡破坏、斜坡变形进一步发展,破裂面不断扩大并相互贯通,使斜坡岩土体的一部分分离开来,发生较大位移,这就是斜坡的破坏。
26、变形破坏的实质:斜坡受到侵蚀卸荷作用和开挖卸荷等作用所产生的应力释放效应,而引起的斜坡表层岩土体的弹性塑性回弹和蠕变位移。
27、蠕变:固体材料在保持应力不变的条件下,应变随时间延长而增加的现象。它与塑性变形不同,塑性变形通常在应力超过弹性极限之后才出现,而蠕变只要应力的作用时间相当长,它在应力小于弹性极限施加的力时也能出现。
28、流土:
39、管涌:
40、渗透稳定性:在渗透水流作用下,岩土体内松散物质抵抗渗透变形的能力。
41、渗透变形:岩土体在地下水渗透力作用下,部分颗粒或整体发生移动,引起岩土体的变形和破坏的作用和现象。
42、水力梯度:水力梯度是指沿水流方向上单位渗透途径上的水头损失。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要克服摩擦阻力,不断消耗机械能,产生水头损失,沿流线方向水头损失最大,水头值下降最快,水头线永远是一条下降的曲线,水头线上某点的曲率,即为该点的水力梯度。
43、临界水力梯度:当dp=dq时,单元体处于悬浮状态,发生流土,此时渗流的水里梯度为临界水力梯度
44、地上悬河形成条件:1) 河水中携带有大量的敏感土粒子(0.25-0.01mm);
2) 河水中有敏感水流 (时间平均流速小于0.7m/s;
3) 河流具有足够广阔可能被泛滥的面积
45、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性有所增强,这种增强的溶蚀效应叫做混合溶蚀效应
46、岩溶: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及其所产生的地貌现象和水文地
质现象称为岩溶,也称喀斯特
47、泥石流:是指在山区一些流域内,主要是在暴雨降落时所形成的,并由固体物质所饱和的暂时性山地洪流。
48、水库诱发地震:是指由于人类修建水库工程,水库蓄水所引起的地震活动,称为水库诱发地震。
49、地面沉降:指地壳表面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造成地壳表面某一局部范围内或大面积的、区域性的沉降活动,其垂直位移一般大于水平位移。
50、地面塌陷:是地面垂直变形破坏的另一种形式。它的出现是由于地下地质环境中存在着天然洞穴或人工采掘活动所留下的矿洞,巷道或采空区而引起的,其地面表现形式是局部范围内地表岩土体的开裂、不均匀下沉和突然陷落。
51、比贯入阻力:比贯入阻力,是指静力触探圆锥探头贯入土层时所受的总贯入阻力与探头平面投影面积的商。
52、地质灾害:是指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由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
2. 请叙述斜坡中重分布应力的特点.
(1)斜坡周围主应力迹线发生明显偏转
(2)在临空面附近造成应力集中,但在坡脚区和坡顶及坡肩附近情况有所不同:
-坡脚附近形成最大剪应力增高带,往往产生与坡面或坡底面平行的压致拉裂面。
-在坡顶面和坡面的某些部位形成张力带,易形成与坡面平行的拉裂面。
(3)坡体内最大剪应力迹线由原来的直线变成近似圆弧线,弧的下凹方向朝着临空方向。
(4)坡面处由于侧向压力趋于零,实际上处于两向受力状态,而向坡内逐渐变为三向受力状态。
3. 试论述地面沉降及其主要危害.
主要危害:
(1)沿海地区沉降使地面低于海面,受海水侵袭;
(2)一些港口城市,由于码头、堤岸的沉降而丧失或降低了港湾设施的能力;
(3)桥墩下沉,桥梁净空减小,影响水上交通.
(4)在一些地面沉降强烈的地区,伴随地面垂直沉陷而发生的较大水平位移,往往会对许多地面和地下构筑物造成巨大危害;
(5)在地面沉降区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现象,如深井管上升、井台破坏,高摆脱空,桥墩的不均匀下沉等,这些现象虽然不致于造成大的危害,但也会给市政建设的各方面带来一定影响。
水对岩土体稳定性有何影响
(1)降低岩土体强度性能 (2)静水压力 (3)动水压力 (4)孔隙水压力抵消有效应力 (5)地表水的冲刷、侵蚀作用 (6)地下水引起的地质病害、地基失稳(岩溶塌陷、地震液化、岩土的胀缩、土体盐渍化、黄土湿陷等)。
举一亲身参加过的工程实例,说明工程地质工作的步骤。
(1)收集已有资料(2)现场工程地质勘察(3)原位测试(4)室内实验
(5)计算模拟研究(6)工程地质制图成果(7)工程地质报告
砂土液化的机理是:在地震过程中,疏松的饱和砂土在地震动引起的剪应力反复作用下,砂粒间的相互位置必然产生调整,从而使砂土趋于密实。砂土要变密实就势必排水。在急剧变化的周期性地震力作用下,伴随砂土的孔隙度减少而透水性变差。如果砂土透水性不食而排水不通畅的话,则前一周期的排水尚未完成,下一周期的孔隙度 再减小又产生了,应排除的水来不及排走,而水又是不可压缩的,于是就产生了剩余孔隙水压力或超孔隙水压力。
显然,此时沙土的抗剪强度随空隙水压力的增长而不断降低,直至完全抵消法向压力而使抗剪强度丧失殆尽,地面可能出现喷砂冒水和塌陷现象,地基甚至丧失承载力而失效。
地震小区划是为了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估计未来各地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危险性和地震强烈程度,按地震危险程度的轻重不同,而划分不同的区域,以便对建设工程按照不同的区域,采用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目前国内外地震小区域划分方法主要有烈度小区划和调整反映谱小区划两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