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名词解释
1.上宅文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平谷盆地发现了主要代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上宅文化遗址和北埝头遗址,统称“上宅文化”。上宅遗址位于平谷盆地东部韩庄乡上宅村西北的一块台地上,北靠燕山,南临泃河。遗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十分丰富,包括石器、陶器共三千多件,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艺术品三大类。据测定,上宅遗址的绝对年代距今约70006000年间,属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在此之前,北京地区缺少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分期序列,上宅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这个空白,并为研究北京地区新时代中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从出土器物的形制、纹饰和制作方法上看,上宅文化与东北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以及中原的磁山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差别。它的发现,表明在距今七千年左右,北京小平原就已显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开始了不同文化的融合。
2.雪山二期文化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军都山旁的雪山村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雪山文化”。雪山二期文化距今约四千多年,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主要的文化遗存包括半地穴式房址三座以及数量较多的陶器和石器。陶器中第一次出现了泥质黑陶,采用较先进的办制法制作,器壁很薄。石器以磨制为主,数量最多的是石斧,也有镞、刮削器一
类的细石器。从出土陶器的制作、纹饰、器形以及石器种类分析,雪山二期文化与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有一定关系,因为黑陶和磨制石器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这表明这一期北京地区的原始文化越来越受到中原原始文化的影响。
3.古燕国古燕国在历史上专指夏商王朝时北京地区部族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和后来西周分封的燕国不是同一政权,它是一个在本地自然发展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因此史学界通常称之为“古燕国”。关于古燕国的历史情况,甲骨文和文献资料都有所记载。商代甲骨文中“燕”字写作“”,并有妟来妇妟等卜辞。文献资料中出现这个古燕国始于西周初年,《史记·周本纪》云:“封召公奭于燕”,这说明召公受封之地,原来就叫“燕”,这里应该就是古燕国的所在地。
4.子之之乱:公元前320年,燕王哙继位。面对复杂的内外形势,他幻想通过非常手段达到使燕国迅速强大的目的。公元前318年他任用一个叫子之的人为相国。子之利用燕王哙希望改革的时机,诱使燕王哙“禅让”,最终取得了燕国的王位,还劝说燕王哙把朝中俸禄在三百石以上官吏的玺印收回,交给子之调遣,使子之完全掌握了燕国大权。这一举动在燕国造成人心混乱,特别是遭到太子平和大将军被等人的反对。公元前314年,在齐国的支持下,太
子平和市被发动兵变,率军围攻王宫,但一时未能攻克。正当燕国内乱之时,齐国举兵进攻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攻占燕都,占据燕国大半疆域,燕国差不多已名存实亡了。
5.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755年至763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对唐王朝的叛乱。755年阴历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爆发;756年正月,安禄山建国大燕,同年六月攻陷长安,唐玄宗出奔入蜀,七月唐肃宗继位。不久,安禄山集团发生内讧。757年正月安庆绪杀安禄山,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761年史朝义杀史思明,763年安史之乱被平定。安史之乱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使社会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形成。
6.文天祥:文天祥(1236年-1283年),汉族,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今江西吉水)人,南宋民族英雄。宋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官至右丞相。1278年抗元失败,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十月押至大都。忽必烈多次使人劝降,均遭文天祥严词拒绝。文天祥被关押在大都北兵马司土牢内,渡过了4年狱囚生活。他在狱中书写了大量诗词,并与
旧作编辑成册,取名《指南录》,表明自己如磁针一样心向南宋。他写的《正气歌》,抒发了“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一直广为后人传诵。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元世祖忽必烈在皇宫亲自劝降文天祥,并许以宰相的高位。文天祥不为所动,宁死不屈,第二天从容赴义,其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
7.两都之战: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死后,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皇位的斗争接连不断,直至发展到公开的内战。文宗在位时就发生了“两都之战”。1328年(泰定五年)七月,泰定帝避暑时死于上都开平。消息传来,留守大都的权臣燕铁木儿发动兵变,遣使迎接前帝武宗(1311年已死)的次子图帖睦尔入京即帝位,是为元文宗。而上都的随驾诸臣,则拥立泰定帝9岁的幼子阿速吉八继位。于是为争皇位,大都、上都之间展开激战。上都兵分四路进攻大都,燕帖木儿分兵抗击,战场就在大都周边地区。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文宗与燕帖木儿虽最终取得胜利,但双方混战也使大都周围遭到严重破坏,京东一带甚至出现“野无居民”的惨象。
8.辛酉:第二次战争结束后不久,英、法公使以《北京条约》为据,率先进驻北京。接着,俄、美等国也纷纷在东交民巷建造公使馆。外国公使驻京以后,对北京政局第一
个重大的影响是支持那拉氏和奕訢发动辛酉。1861年(咸丰十一年)8月,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抑郁而亡,临终前诏立其6岁的儿子载淳即位,委任肃顺等人辅佐政务。在最高权力转移过程中,慈禧(西太后)为了实现垂帘听政的野心,与慈安(东太后)和在京留守的奕訢结成同盟,在10月底回京途中发动宫廷,举除掉了咸丰帝遗诏所封的怡亲王载垣、户部尚书肃顺、郑亲王端华、兵部尚书穆荫等八个赞襄政务顾命大臣,废除原定的“祺祥”年号,改年号为“同治”,史称“祺祥”或“辛酉”(1861年,干支纪年为“辛酉”)。实例名词解释
9.张勋复辟:1917年初,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是否对德宣战的问题上发生激烈矛盾,形成所谓的“府院之争”。张勋以调停为名,借机带兵入京,拥溥仪复帝位。1917614日,张勋率三千余名辫子军入京。71日,与康有为带领三百余名遗老遗少进入紫金城,拥立12岁的溥仪恢复帝位。宣布即日起改中华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张勋、康有为的复辟丑剧根本不得民心。消息传出后立即遇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1917712日,段祺瑞于是组成讨逆军讨伐,辫子军战败,张勋逃入东交民巷荷兰使馆。溥仪再次宣告退位,复辟仅12天破产。张勋复辟虽然历时仅仅十二天,但却是中华民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转折点。这场复辟直接导致段祺瑞的复出和皖系、直系两大军阀的崛起,更将民国以来的两大法统(孙中山和袁世凯)统统彻底打翻。此次复辟之后,北洋集团的利益分化更
加明显,复辟后段祺瑞与冯国璋之间的兵戎相见,使得自民国成立以来的总统府”“国务院之间的争执最终付诸武力。
10.紫禁城:北京明清故宫又叫紫禁城,四周有高大的城墙和护城河。自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后,至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过了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统治和居住。直到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才结束了作为帝王禁城的历史,并于1925年成立了故宫博物院。故宫建筑布局继承了古代帝王宫殿前朝后寝的传统格局,分作“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东西分列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日常朝会召见臣和举行庆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两旁分列东西六宫,其后又有御花园,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乐、礼敬神佛之处。在中轴线的两侧,慈宁宫、寿安宫、皇极殿、养心殿等是专为皇太后、太上皇等养老的宫殿。整个禁城的建筑,金碧辉煌,灿烂绚丽。明清北京故宫是三千年王城帝京规划理论完整保存的孑存实例,同时也是北京帝都规划的中心,全国最高权力的集中点。
11.颐和园:颐和园在北京的西郊,是我国现在保存规模宏大而又完整的一处古代封建帝王的宫苑。颐和园所处地点被封建帝王占作宫苑,是从800年前的金代开始的。金章宗曾经在这里建立行宫,是西山八院之一的“金水院”,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组成。到了公元1750
年,清代乾隆帝在圆静寺的基础上,修建了一个大报恩延寿寺为他的母亲祝寿,才把瓮山改名万寿山。并且把金海大加疏浚,改名昆明湖,整个园林名叫清漪园。经过公元1860年侵略军的破坏,清漪园的木构建筑己荡然无存。公元1888年慈禧太后为了满足她的奢侈享乐生活,不顾国家的垂危和列强的侵略,挪用海军建设费和其他款项3000多万两,在清漪园的旧有基础上进行修复,改名颐和园。现存园林就是这次修复的。颐和园的布局,大体可以分做东宫门和东山、前山、后山、昆明湖几个部分。 颐和园的园林建筑,继承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传统特点和造园手法,并且有所发展,其园林艺术有很高的成就。
12.午门:午门是北京城门中等级最高、文化含量最厚重的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平面呈倒“凹”形,这是中国帝王宫城城门的典型特征。午门下面建有高大的城台,城台上是城楼,正中为重檐庑殿顶,九开间,红墙身黄琉璃瓦,门前左设嘉量,右设日晷,为古代建筑最高等级规制。午门还被称为“五凤楼”或“朱雀门”,这也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宫城正门,它是朱鸟的象征,也是南方神的象征。此外,午门还是“天子五门”形制中最核心的一座城门,对应《周礼》“天子五门”中的“应门”,它是皇权的象征,是颁朔、宣旨的地方,有治理天下的意境。
13.垂花门: 四合院内外宅之间的沟通是靠二门实现的,二门也叫垂花门。垂花门起着沟通内外院的作用,一般都建在三层或五层的青石台阶上,垂花门的两侧则为磨砖对缝精致的砖墙。垂花门建在四合院的主轴线上,与院中十字甬路、正房一样,同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线上,内宅的抄手游廊、十字甬路均以垂花门为中轴而左右分开。垂花门的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北方四合院中多为一殿一卷式,所谓一殿一卷是指垂花门的屋顶是由一个尖型顶与一个卷棚顶组合而成,外形很像英文字母M。垂花门外边像一座华丽的门楼。从院内看却似一座亭榭建筑的方形小屋。四扇绿的木屏门因为经常关着,恰似一面墙,成为外宅、内宅之间的又一道影壁,除红白喜事、贵客光临这样的大事,这道屏门平日是不开的,人们过往出入都走侧面。
14.三里河:三里河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重要排水通道。自从金代开凿了东西方向的闸河与金口河以后,河道以南的“三海大河”故道就被切断了水源,给今天的崇文区留下了众多曲曲弯弯的干河道。明代正统年间修浚护城濠的时候,为了雨季泄洪,利用这些古河道,在正阳门东护城河的低洼处向南开通了一道泄水渠,叫做三里河。这条三里河的主干,自今天的西打磨厂、北晓顺胡同斜向东南,经过今天的南北桥湾胡同,然后注入金鱼池,再入龙须沟。乾隆年间,这些水道中还都通水。到了清末,除了金鱼池以外,其他地方只能从街巷的名称看
出旧日水道的走向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