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3期总第220期
No.3. 2021
Sum 220职业教育研究
“互联网+”微电影时代广播电视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钟一博 牛朋林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为了在互联网、微电影时代中,满足社会对广播电视人才的基本要求,为观众产出更为优质的传媒产品。高校需要结合时代特点,积极落实广播电视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创新原有的课程结构,增加贴合行业发展实际的专业理论、实践课程内容,确保广播电视专业学生课程培养的有效性,推动我国传媒领域的创新建设。
一、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实践的现状分析
(一)理论课结构不合理
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在设计理论课结构时,依然存在较多不合理问题,具体体现在电视观念、电视媒体、新媒体传播等基础性理论课程少,忽视学生对新媒体时期电视知识理论的掌握。在此课程结构中,高校培养的人才队伍思维容易受限制,无法在电视受众、电视节目呈现形式多元化发展中适应其变化趋势。为此,在推进广播电视专业课程改革工作过程中,应进一步优化理论课程结构,增加电视观念类、电视文化基础、电视艺术概论等相关课程,保证广播电视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全面性。
电影网页设计代码
(二)专业课细分不到位
广播电视专业中,课程体系通常包括电影电视学、广播电视概论等基础理论课程,细分后包括专题片、纪录片创作、影视脚本撰写、广播电视栏目策划等方面。然而现有课程机制在运行中,课程教学内容仍局限于“广播电视”,导致课程广度、深度不足,无法在课程专业化建设中使学生构建更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另外,部分高校在广播电视专业领域中,广播电视相关专业课程区分度较小,与广播电视编导、影视导演等相关专业化课程差异性不突出,无法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中,对应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专业课程实践性薄弱
广播电视专业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性实践人才的重要场所,但现阶段该专业课程实践性较为薄弱,使得学生在学习阶段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片面,缺乏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内化、操作能力。而在互联网、微电影时代,行业内人才在发挥自身效能时需依赖于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实践中,高校若
无法给予学生适当的实践体验、专业实训,则会导致学生就业、创业、岗位实践受到影响,使其难以适应新时期广播电视专业的从业环境。
二、“互联网+”微电影时代广播电视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一)持续完善理论课程结构体系
为确保高校广播电视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性,还需在“互联网+微电影”背景下,持续完善该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一方面,加大实践型课程比例。广播电视专业学生需掌握的核心技能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电视节目传播等方面。作为媒体时代的实践型学科,高校只有在原有课程优化前提下,依据微电影时代媒体传播特点,增强课程体系中的实践型课程,才能为学生稳定、良好就业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在培养学生新闻传播技能时,可增加新闻评论、新闻摄像及采写等课程,调整课程结构中理论课、实践课的比重,适当增加广播电视课程教学中实践活动等实践类课程。
另一方面,补充新媒体课程。微电影是新媒体时代中的创新型载体,高校在广播电视人才培养中,需在课程体系中增加新媒体相关课程。在整合传统广播电视课程资源的前提下,为新时期新闻人才设置更具时代性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广播新闻、电视新闻传播及编写技能的同时,了解微电影时代中新闻、电视产品的开发要求,使其学习网络视频制作、广告策划、新闻专题
摘  要:信息碎片化环境下,微电影、互联网与传媒领域发展关系更为密切。广播电视专业在课程改革期间,可重构课程体系,优化学生课程教学内容,从而确保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实践的现状,提出了在“微电影+互联网”时代中,广播电视台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思路,希望给予相关教育工作者建议与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微电影;广播电视;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220-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3-0155-02
收稿日期:2020-12-30
基金项目:西藏民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实践模式探索”阶段性成果(2020458)
作者简介:钟一博(1993—),男,山东潍坊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影视传播、文化产业及传媒管理研究;牛朋林(1999—),女,河南济源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广播电视学专业在读本科生,主要从事影视制作、影视传播研究。
155
156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总第220期
No.3. 2021Sum 220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M U S I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设计、网络新闻视频设计等相关内容,保证学生课程实践能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
(二)细分广播电视专业课程
微电影时代中,新闻媒体产品创作、传播方法不断变化,高校在广播电视专业课程改革中,需要针对性划分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内容,扩大该专业课程的深度与广度。按照现阶段互联网平台上微电影、微视频、新闻专题视频的传播规律,从产品策划、内容制作、剪辑、摄像录影等方面,增加广播电视行业相关课程,全面提升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审美素养、专业水平。还要合理划分专业选修课。在广播电视专业课程改革中,高校还应利用选修课与必修课、通识课的协调,培养微电影时代中学生的新闻及实践技能。与此同时,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应根据学生创业、就业方向、个人职业发展需求,为学生创设多元化、可灵活选择的选修课程。但在增设相关选修课程时,高校应确保课程内容与微电影时代、互联网平台媒体传播内容的匹配。
比如,高校在广播电视专业课程体系中,可增加影视策划、新闻专题设计、非线性编辑、短片新闻分析等相关内容,让学生学习微电影时代中广播新闻产品的创作知识。某高校在广播电视专业大三课程设置中,为使学生有效完成课程知识转化任务,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媒体表达、新闻内容制作等方面的选修课程,同将媒体技术渗透在必修课程中,使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可在媒体产品传播与开发中灵活应用新媒体技术,掌握传达理念、社会热点信息的方法。除此之外,高校在丰富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内容的同时,还应在调整课程结构的基础上,保留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保证学生对媒体理念、新闻素养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随后在确定广播电视专业核心课程的过程中,拓展广播电视学课程内容,建立更为完整的电视艺术、新闻传播、“互联网+微电影”的知识体系,强化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实践内容的系统性。
(三)创新专业课程实践模式
设置实践性课程是互联网+微电影时代中,全面落实广播电视专业改革工作的关键。高校应通过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实践模式的创新,突出课程育人功能,让学生将所学课程知识转变为应用性技能。一方面,教师应利用影视比赛、新闻传播、视频制作等参与性、实践型课程,引导学生在广播电视知识运用过程中学习行业所需专业技能,使学生在校内学习阶段,逐步具有创造新闻媒体产品、创新创业的意识。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推进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建设,并按照微电影制作方法、互联网发展特点,为学生打造立体化的专业课程实践平台,使学生在直观体验行业变化、岗位情境过程中内化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等专业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体会课程体系中的知识内涵,甚至能够在课程启
发下具有自主创业、参与新闻传播项目研发活动的意识与能力。懂得结合当地传媒行业发展进度、媒体资源,评估微电影时代中新闻媒体、电视媒体的基本发展,从而应用专业课程进行产业孵化,突出广播电视专业对技能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价值。
(四)明确广播电视人才能力需求
微电影是互联网技术和媒体融合后的产物。高校在广播电视专业课程改革中,应明确广播电视人才能力需求。同时根据微电影传播中商业类、公益类、娱乐类等传播形式,更新广播电视专业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传统电视广播专业课程知识的前提下,学习更多新颖传媒领域知识。
第一,创新能力。高校在课程改革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微电影形式产生、传播过程中,开发、编制更为新颖的传媒产品,吸引观众注意力,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随后在启发性、感悟性、警示性广播电视作品中,以微电影为载体,表达社会热点问题中的情感、价值理念,掌握微电影创作创新中的基本技能。为此,高校在设计广播电视课程结构时,需引进微电影创新设计、微电影开发、互联网传媒平台运营等相关课程,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其在新型影视意识传播形式中,具有挖掘广播电视产品潜能、拓展产品受众范围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第二,形象化的表达能力。微电影时代的发展,意味着广播电视产品在开放时应综合分析产品时长、碎片化信息的呈现方法及效果。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时,还需强调学生从业过
程中形象化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懂得用更为精简但立意深刻的主题情境中,完成从业、学习过程中的传媒项目,学会在广播电视编导、影视作品策划中突出镜头语言本身的影响力,更为有效地实践广播电视专业知识。
第三,媒体传播知识应用能力。互联网与微电影的产生使得各类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模式多元化发展。高校在设置广播电视专业课程时,需针对当前时期的媒体传播渠道特点、信息产出要求,锻炼学生对媒体传播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其在广播电视课程体系的健全中掌握新媒体传播,并强化传播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广播电视专业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在“互联网+微电影”时代中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的传媒人才。但是为发挥课程改革效能,高校还应准确评估现阶段的行业发展规律、学生能力及素养的提升需求,继而以就业、专业知识实践为导向,重新设计广播电视专业课程结构,建立符合融媒时代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推动我国高等教育阶段中广播电视人才培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