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徐国伟,山鹰,任淑霞,李春青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5年第3期
徐国伟,山鹰,任淑霞,李春青
(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天津300387)
[摘要]在阐述服务外包产业人才需求现状的基础上,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特别是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
[关键词]服务外包;软件人才;校企合作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5)07-0084-02
近年来,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随着服务外包产业和出口软件基地的建设,产业急需大量有实践经验和开发能力的复合型软件人才。鉴于在常规教育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缺乏企业项目实践
经验,缺乏创新能力,知识和能力结构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建立与国内软件产业及国际工程规范接轨的培养体系,研究制定既能满足教育部专业培养的要求又能够得到企业认可的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满足服务外包企业所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成为摆在教育界和产业界面前的重要课题。从2005年开始,我校结合本校优势和天津及环渤海地域软件产业需求,在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遵循“应用型、有特、高水平、国际化”办学理念,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提出并实践了按“3+1”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办学模式,进行了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实施“3+1”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要给服务外包企业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必须采用新的培养模式。这就是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让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并参与培养过程,加强面向企业的岗位实习和岗位实践,实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与软件产业需求之间的相互融合。我校在校企合作办学中,提出并实践了“3+1”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主体教学在学校学习,完成大学本科理论基础、专业技术基础、专业技术理论基础课程的学习及必要的工程训练;第四学年学生在企业进行企业技术培训、技能培训和在岗实习,由企业结合项目实训开设12个学分的企业技术培训课,引入新的企业应用技术,并由企业优秀工程师主讲,对专业基础技术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和任务按照企业需求重新设计,着重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学习基本理论课程的过程中,大一至大三各学期都穿插着不间断的共计15周的“3周+6周+6周企业实习
实训计划”,大四学年上学期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由原来的虚拟实习空间进入现实实习空间,大四下学期学生在企业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真刀真地完成毕业设计,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前取得软件开发实战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实习期间就与所在实习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参加到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工作。
二、构建新的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
为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对原有的培养计划进行改革。一是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二是建立新的实验能力培养平台,三是实施企业实习和岗位培训,三者互相融合,立体交叉,实施“素质培养+课程讲授+实验实习+企业培训”培养链,形成新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格局。
课程体系的新构建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参与计划的制订,将企业岗位培训内容纳入培养计划,通过由企业开设的技术及外企软件设计理念课程,育成外包软件开发理念和习惯。二是引入国外大学同学科的新课程、新内容,采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增加工程外语课程和口语课程,培养技术交流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及外文软件文档编写能力。三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技术培训课程需求适当修订公共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并结合企业实习计划更新课程内容,优化基础课程体系。四是多元化的设置企业培训课程和知识结构,设置了出口软件、3G通信、信息管理、嵌入式系统等就业领域课程系列和.NET应用、
Java应用、软件测试等方向课程,方便学生选择职业生涯。上述四者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基础扎实、知识新颖、结构合理、理论与能力培养并重、有方向特的课程体系。
三、搭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在新的培养计划中,突出能力培养,特别是知识运用能力和实战能力的培养。我们采取“理论验证+编程培养+工程训练+企业岗位实训”的能力培养链,实现能力训练与理论教学同步、并重,实战能力培训与企业需求的无障碍对接。
(一)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课程除进行结合课程进程的验证性实验外,强化综合性试验、设计性实验和小系统开发实验,特别是结合多门课程知识的中、小型程序设计性实验,重在培养学生独立的程序设计能力。
(二)搭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组织学生参加天津市和国家各级软件设计竞赛,并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我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由天津市教委组织的天津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中的专业应用创作竞赛和创新成果竞赛,组成参赛团队,组织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并进行培训;另外还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
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报告等,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第一学年结合网页设计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安排企业集中实习;第二学年结合.NET应用程序设计和JAVA程序设计、网络工程课程安排6周的JAVA初级应用实习;第三学年结合JAVA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和软件工程等课程安排6周的JAVA高级应用实习。企业结合示范项目分别编写了“ITEC.NET施展项目指导初级教程”“ITEC
JAVA实战项目指导初级教程”“ITECJAVA实战项目指导中级教程”等3部培养初级工程能力的实习指导教材,经过2届使用,效果良好。
(四)实施企业岗位培训
在企业进行岗位培训,是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第四学年以企业为主的培养计划中,突出企业岗位培训,以获取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能力为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制定实施计划。
四、管理机制和师资队伍
在实施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保障计划的顺利实施,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一)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
为适应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建立了新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一是2006年至今与多家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办学的协议,建立稳固的联合办学机制。二是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和各企业总经理组成的合作办学的领导小组,建立合作办学办公室和相应的机构,例如教学办公室,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等。三是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条例,例如各级的例会制度,实习管理及成绩考核条例,校企间学生信息沟通机制,校企间师资队伍培训相关规定等。四是各企业成立培训部,抽调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培训师资队伍和学生实习管理队伍,成立了培训部、就业指导部和学生工作部,还设立了实习奖学金,建设了拥有400多台计算机、全日文软件环境的技术培训基地。
(二)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障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了一支校企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师资队伍。学校专职教师占70%(包括“双师”型教师),企业专兼职教师占20%,国内外兼职名师占10%。企业成立专门的实习培训机构,组建由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本专业有10%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聘请校外名师和软件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讲授,并颁发了兼职教师聘书。
五、结束语
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改革和实践,形成了校企联合办学、以培养面向服务外包软件产业人才为特的办学方向,2009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为服务外包特专业,2010年初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入选首批市级示范性软件学院。2010年5月该专业被批准为“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011年“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适用于高级软件人才的培养”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以“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改革获得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纺织类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下计算机相关专业实习实训体系的构建”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当然,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需要继续探讨和实践,第四学年企业为主的工程能力培养过程还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