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服务”助推青岛政务服务创新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及政务服务、社会管理需要,青岛市在全市政务部门中启动了“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充分利用“十二五”形成的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成果,调动各级各部门广泛参与,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发展新模式和城市竞争力新优势。
一 “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成果
“十二五”期间,青岛市按照统筹整合、均衡发展、协同共享、安全可靠的原则,以技术创新推动政务创新,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政务运行中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全市电子政务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下一步“互联网+政务服务”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完备
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已实现市、区(市)、街道(镇)三级机关互联,其中,政务外网已基本覆盖全部社区和自然村。青岛市电子政务云公共服务平台于2012年建成并投入运行,目前,该平台可为全市各部门提供260T的存储空间和约2400核CPU、6700G内存的计算能力。下一步,电子政务网络和云公共服务平台将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提供基础运行环境,并通过深化信息化软硬件统筹整合,持续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一体化发展。
(二)统筹整合集约化发展成效显著
按照电子政务“四统一分”(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分级推进)的管理要求,青岛市不断推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统筹整合。截至目前,全市党政机关及人大、政协信息化总体整合度已达到87.1%,其中网络整合度达95.6%,基础设施整合度达84.5%,应用系统整合度达到91.6%,部门网站整合度达到55.9%。通过虚拟化平台统一构建了99个部门的内部办公系统、47个部门的网上审批系统、44个部门的网上执法系统和覆盖6大领域的34个权力网上运行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40余个部门通过电子政务云计算平
台部署服务器600余台。41个部门网站依托市级网站内容管理平台统一建设或在电子政务共享平台托管。这种低成本建设、大规模应用的集约化发展模式与“互联网+”发展要求十分吻合,将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推进提供体制保障。
(三)电子政务应用不断创新拓展
青岛市电子政务应用体系基本形成,信息通信技术与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实现了较深层次融合。全市机关已经和正在利用政务云公共服务平台实施的信息化项目达140多种。其中比较重大的项目,除了全市统一的网上办公、网上审批、网上执法、网上便民服务、信息公开、网络问政以外,还有电子监察、医疗卫生、民政、旅游、应急、安全生产监管、食品安全监管、药品安全监管、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政府投资项目监管、文化市场执法、机关资产管理、财源建设、网上信访等项目。其中,网上办公已在市、区市、乡镇街道三级机关全面普及。截至2015年底,全市机关网上办公系统有效用户突破3万户,移动办公用户4900多户,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基本实现了网上办公,全市(含区市)有1500多名副局级以上领导在网上实现了文件批阅。“十二五”期间,网上公文信息流转量逐年递增,2015年达到3800万件次,形成了全市大一统的一网式协同办公环境。网上审批平台按“全市统一、
两级分建,一网式流转、一站式服务”模式建设,截至2015年底,已覆盖市级300多项、区市3600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网上执法平台按“系统两级分建、数据集中统一”模式建设,全市4万多项行政处罚事项已全部进行了裁量标准细化,纳入统一网上执法平台,实现规范透明运行。截至2015年底,共完成30余万案件的网上运转和公示。网上办事服务按开发平台、身份认证、内容管理、服务展现、信息交换、申报、反馈、搜索、支付、评价“十统一”的要求,建成了包括“市民一站通”“企业一站通”和“我的政府一站通”三大服务体系的网上便民服务大厅,共发布53个部门24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综合网办率达69%。这些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将为“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的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发展迅速
全市已建成统一的人口、法人、空间地理、批文证照、档案等基础数据库。其中法人数据库已全面实现对工商、税务、质监、民政、人事等部门的信息整合,形成了包含25.7万个法人机构的较完整的法人数据库。人口数据库初步完成对公安、计划生育、卫生、社保、公积金等部门的信息整合,形成776万自然人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已建成工商产业集、安全生产、人口和计划生育、市政公用设施、文化市场、计划内重点项
目等十几个专题领域、100多个基于地理空间的业务图层。2015年利用全市信息资源交换共享管理系统实现跨部门信息交换4.7亿条。
(五)政民网上沟通联系密切
依托青岛政务网,市政府重大决策、人事任免、行政审批、行政执法、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等重点领域和公众关切的信息逐步实现深度公开。截至2015年底,依托青岛政务网形成包括11项共性目录、1183项个性化目录的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目录体系,市政府和各部门公开各类政府信息1.06万条,受理依申请公开申请1749件。按外网受理、专网办理、外网反馈机制,建立了市长信箱、59个部门信箱和11个区(市)政府信箱统一的政府信箱体系,每年受理市民诉求5万多件。利用全市统一的网络问政平台,组织52个市政府部门定期上网实时解答市民诉求,2015年共组织网络问政493场,网民点击量34万次,答复解决各类问题1.07万个,部门平均回复率达98.8%。
二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方向
在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互联网+”正在成为促进各行各业结构优化和升
级的有力引擎。“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使“互联网+政务服务”成为全国电子政务的主要发展方向,也为电子政务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电子政务发展将出现以下新特点、新趋势:一是信息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显著提高;二是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将对电子政务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将成为政府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的重要平台,O2O模式将成为政务服务的重要方向;三是政府开放、公众参与、社会共治将逐步成为社会治理新常态;四是大数据应用将成为电子政务的重要方向,资源整合、协同共享、智能感知、大数据分析等在政府治理、监管、服务中的应用将取得突破;五是平台集中化、应用移动化将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模式,政务云服务将实现市场化;六是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程度将大幅提升。
三 “互联网+政务服务”行动的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适应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发挥青岛市电子政务集中统一管理体制优势,充分利用已有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成果,调动各级各部门广泛参与,形成“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发展新模式和城市竞争力新优势。
着力推进互联网应用。推动电子政务应用由以内部流转为核心的管理业务应用向以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互联网应用转变;充分利用社会化互联网服务资源拓展优化政务管理和服务,降低“互联网+政务”发展成本,更好满足公众需求。
着力推进政府开放。通过政府数据开放和应用开放,推进政府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应用资源平台化,广泛吸引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决策、监督、管理和服务,形成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的新常态。
着力推进改革创新。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推动形成“互联网+政务”新模式,用“互联网+”应用倒逼政府改革创新,形成新的改革创新驱动机制。
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政府宏观决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监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各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技术、思路和模式加以解决,切实提升政府履职能力和治理水平。
着力加强统筹整合。深化电子政务技术整合、信息资源整合和应用整合,推进跨部门跨层
级跨领域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流程再造,推动协同创新、整合创新,建设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政府,提高政府整体效能。
四 “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重点任务
(一)实施四项基础支撑工程
1.政务网络整合互联扩展工程
一是优化调整,完善基础网络支撑平台。落实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等级保护要求,优化调整电子政务网络,完善全市机关共享使用的高速骨干网络平台,形成统一完整、安全可靠、管理规范、保障有力并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电子政务网络,顺利承接国家和山东省延伸到青岛市的业务应用,并基本满足各级各部门政务应用需求。
二是统筹整合,推动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整合各部门已建业务专网,并将符合条件的各部门已建非涉密业务信息化系统,迁移到统一电子政务网络或实现与统一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满足各级各部门政务应用流程互通、信息共享的需要。
三是扩展延伸,实现电子政务网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通过多种方式将统一的宽带电子政务网络纵向延伸到各区(市)、街道(镇)、社区(村),横向扩展到市直部门及处室和有关工作人员,实现电子政务网络全覆盖,有效承载从市级一直到社区(村)的综合业务应用,实现四级管理服务网络一体、业务协同。
2.政务云转型扩展工程
一是支持社会力量在青岛建设高水平云服务中心。在符合国家安全政策的前提下,更多采用购买公有云服务的方式支撑全市电子政务发展,形成私有云与公有云按需配置的混合型政务云服务平台。
二是加快推进全市机关业务信息化系统向统一政务云服务平台集中。没有特殊需要,各部门一律不得安排机房建设和改造项目,不得分散配备机房设备、主机服务器、存储系统、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硬件设施,不得重复引进或开发各类共性应用系统。到2020年,市级机关各部门现有自建自管的信息化平台和系统,原则上都要整合到统一的政务云服务平台。
3.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工程
一是依托政务云服务平台,按需部署分布式存储、大规模数据仓库、非关系型数据库等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以数据采集、交换、清洗、索引、管理等为主要功能的数据整合平台,以数据统计、挖掘、分析等为主要功能的数据分析平台,以决策支持、商业智能、搜索、推荐、预测、预警等为主要功能的服务应用平台,以可视化、数据溯源、人机交互等为主要功能的数据解释平台,形成全市统一的完整大数据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为各部门大数据管理和应用提供支撑。
二是依据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政府数据清单”和“部门数据责任清单”。各部门依据清单履行数据采集、处理、汇集等责任,同时整合公共服务机构数据,建设集中、共享、开放的政务大数据资源库。到2020年,争取将80%的部门数据整合到统一的数据中心,探索建立数据治理服务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新机制。
三是支持推动各部门依托统一的大数据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围绕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监管、交通运输和应急等重点领域,进行大数据应用开发。
4.智能感知网络建设工程
云数据库服务
探索以企业化运作模式,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微机电、卫星定位、视频识别等物联网技术,建设全市统一的智能感知网络。依托政务云服务平台、政务大数据中心和政务地理信息平台,构建城市感知数据中心,实现感知数据集中共享和开发利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灵敏、高效、自动化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平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