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08期
现代园艺
从地域文化视角探索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
—以郑州市为例
郑若楠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在现代化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性发展成为城市转型进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城市居民对于
精神文化的追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创新与拓展的关键。以
郑州市为例,从地域文化视角分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探索其具体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地域文化;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策略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要发展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在城市新型公共空间建设进程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的发展建设建立在对地域文化的自信,尊崇与认同的基础之上。营造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倡导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及城市转型进展,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地域文化表达特征慢慢减弱或出现同质化现象,无法体现出城市独特的文化形象与特点。因此,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应更多地关注地域文化的表达,打造一个能让进入空间的城市居民感到身心放松、心旷神怡,并且具有文化归属感与地方特审美格调的空间。
1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
在都市研究领域,“文化空间”即“城市公共文化场所”,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为主要功能特征的公共文化空间属于传统类型的文化空间。而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再受限于传统定义,不再专注于某一业态,是集阅读、艺术、展览、餐饮等多功能业态优势,实现跨界融合,其建设发展应当突出人文性和公共性。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具有多样化的建设场所、多元化主体力量参与、多维度元素融合,以及多功能业态融合等特征。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以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文化建设理念,以文化
活动创新赋能公共空间重塑为理念,激活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激情,让生活在此处的各个体都能得到人文滋养。
2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地域文化概述
地域文化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于地方人文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特征、众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文明特征,这种文明特征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和发展。在该地区不断被沉淀、传承、发扬光大,形成的一种文化特征,因此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推动城市地域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地域文化主要由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组成,特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注重精神要素和物质要素在城市文化空间中的有效融合。在缺乏地域文化内涵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中,城市文化的内容以及个性化表达的土壤会逐渐消失。所以,在构建现代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提炼和引用融合城市的地域文化是较为关键的一步。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内涵和当地历史文化特点有机结合,是目前构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有益探索。结合城市地域文化可以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强化地域文化与现代城市设计的有效融合,有助于确立城市文化形象,让文化空间设计要素更加具有标示性,使得地域文化在城市新型公共空间建设得到继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多地感受到空间所赋予的温暖和温度,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能够充分反映地域人文精神、风俗文化等,使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城市文化展示与继承的重要空间载体。通过挖掘城市
地域文化和提炼文化元素,进而运用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设计中,凸显文化元素的表达,能够营造出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城市居民对传统地域文化的记忆,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成城市文化展示的窗口。
3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3.1增强城市文化自信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对于城市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可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古迹、传统建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等。这里留存着城市中居民的生活记忆,可以帮助城市居民到属于他们对于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2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能够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突出地域文化特,增强“民族自信”,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新型公共文化的美学表达体现了这个城市的形象与格调,因此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建立在文化审美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同时加强与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的融合,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
基金项目:郑州市社会科学调研项目“基于地域文化视角探索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发展路径——
—以郑州市老城区为例”(项目编号:ZSLX20220391)。
作者简介:郑若楠(1991-),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124
--
2023年第08期现代园艺
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彰显郑州市文化形象与文化品质。
3.3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创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创新体验,让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不仅能够推动公共文化优质发展,同时也促进城市文化建设,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4郑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4.1构建地域化特空间
郑州网站建设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形态,如何继承与展示区域特有的文化特,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方法。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征,不论是城市居民所进行各种公共文化活动,或是在创造各种文化内容的过程中,都能够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因此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首先要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的空间。主要路径有:(1)对空间建设的内容、类型等都要有精准的定位和思考分析。分析提炼已有的文化,反思与总结原有的文化空间建设,能够基于郑州城市发展定位与地域文化特到与其他城市的差异性,以此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的个性化空间;(2)郑州市地域文化同样也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郑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地域文化个性化表达要兼顾共性文化的普及与发展,不能仅局限于城市本身,应聚焦于全国甚至走向全世界。
郑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是推动郑州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发展的首要条件。中华五千年文明,有三千年中心是在中原,郑州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主根主脉所在,历史厚重、文化灿烂,具备特有的、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基因和资源优势,是中国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八大古都之—,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国家重点支持的六大遗址片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郑州市区的郑州二七塔及纪念堂、郑州大河村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新郑轩辕庙、裴李岗遗址、少林寺、中岳庙、宋陵、康百万庄园等。同时还有黄河文化、商都文化、拜祖文化、武术文化以及戏曲文化等地域传统文化。以郑州市为核心,把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之一,围绕黄河、嵩山、功夫、黄帝、大禹等文化内容,提高郑州市地域文化辐射力。
郑州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一直在传承着自身的文化,建设黄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黄河国家博物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一批精品文化项目;郑州美术馆新馆、郑州大剧院的参观开放,这些传统地域文化应该成为新型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郑州市的地域文化品牌,让郑州居民享受和认同的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使郑州地域文化走出河南,走向全世界。4.2打造多业态服务空间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营造要在考虑地域文化特的基础上,综合分析郑州市整体公共文化空间的布局,充分利用街巷、废弃厂房、风景名胜区、文化遗址和地铁、车站等休闲景观,对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其社会公共领域的价值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融合新业态,重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商业形态,丰富文化供给形式,拓展功能性文化服务。通过在科技发展迅速的智能化数字时代,使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更加智能化,更好地帮助人与人、人与空间的合作,同时对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地域文化的认同和传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多种业态服务空间的营造中,郑州市也正在积极探索多样化业态模式,首先通过一些新颖的业态形式,比如策划艺术展览、影视放映、创意设计等文化产业,共同兴建新型公共空间的业态形式,结合多功能的空间形式如“地铁站+公共文化”“餐饮+公共文化”“景区+公共文化”“遗址+公共文化”等公共文化服务新形态。在这些新型业态的加持下,融入郑州市的历史文脉,打造多业态的服务空间,提升整个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质量。其中郑州市“只有河南戏剧城”的建设就是一个特有的案例,既彰显了城市的
历史文化、农业文化、民俗文化,又融合了多种业态如餐饮、住宿、戏剧、影视等业态服务,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追求。
4.3打造多领域融合空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营造融合了公共空间活动和区域文化资源,运用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突出了现代化核心技术的应用,以5G、VR、AR等智能化科学手段应用于文化创意、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体验的全过程,同时能够合理运用数字化手段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创造更加鲜明主题与内容的空间。通过科技手段让优秀的文化呈现多样的表达方式,丰富城市居民的景观文化的独特体验。“科技+文化”的融合赋予了公共空间活力和生命力,使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和公共空间建设构成统一整体,挖掘城市中的地域文化内涵,通过对空间的重构表达,从科技、文化、历史等不同的角度,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建设多领域融合空间。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改变了传统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定位,针对不同类型的空间形态,采取不同的融合方式进行组合,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时有效结合人需求,融合智能化产业、数字化表达等科学技术,实现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共创共享,同时也是一种创新空间的表达方式,丰富城市居民体验中原文化的乐趣。
4.4完善新的建设方式和文化制度
郑州市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应以社会力量为主
125
--
2023年第08期现代园艺
和谐共处,发挥湿地景观的生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地域特,契合公园的功能性要求。
6.4功能元素应用
在上述湿地公园建设中,为避免资源浪费,要结合绿城市理念优化设计,通过二次利用水资源减少消耗,借助城市的湖泊、江河等进行水资源引流,将收集到的水资源用作日常的周边景观灌溉,还能作为地下水的应急供需,推动城市的发展建设。打造多功能湿地公园的设计是重要环节,为了能引来更多生物栖息和繁殖,在观赏区域选择荷花、睡莲、美人蕉作为主要水生植物,此类植物能为部分动物提供栖息地,在此过程中,要注重与周围景观的和谐统一,通过融合协调自然景观和商务设施,与水生植物共同营建生态、和谐、友好的环境,形成自然的生态湿地景观。
6.5植物统一管理
湿地公园植物种类较多,为了形成错落有致的植物落,创造景观层次丰富、多季有景的空间,保证生态系统稳定。案例项目融合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陆地选择以杨柳配合灌木与本土花卉点缀,水生则选择了荷花、水葱在湿地内部,尽可能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弥补单一植物景观局限性。同时,该项目在湿地护岸区域种植了芦苇、野茭白等植物,并结合不同水环境搭配水生植物,根据不同观赏期合理搭配,在湿地中间搭设了平台、亭、廊、雕塑等园林建筑和小品,通过管理形成连续性的景观,改善单一品种的缺陷和不足,使人们能真正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构建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
7结语
要满足现阶段城市湿地景观建设的需求,应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植物,并通过合理配置,提高植物成活率,发挥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维护生态平衡的基本作用。湿地景观现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湿地景观恢复过程中,水生植物配置需要与周围环境呼应,切实发挥实际作用,使人们放慢脚步感受美丽,更好地为人们提供生态服务,应合理配置浮水型、沉水型、漂浮型等水生植物,进一步强化区域空间。
(收稿:2023-01-05)参考文献:
[1]彭娜,周立志.基于地理探测器的菜子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J].水资源保护,2021,37(6):168-176.
[2]杨利,刘勇.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动态变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1,41(6):99-111.
导,与政府、社会市场建立良好的关系,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运营发展机制。
首先,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合理建设需要激活城市居民共建共享的内在驱动力,关键要激发城市不同力量,让人民众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新型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当地政府政策的引导支持,创造一个较为完善且稳定外部环境。政府要做出准确的文化市场预判,成为政策支持和价值引领的连接桥梁,体现和展示政府职能的转变。以高质量为标准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需要有相关的文化规章制度作为保证。第一,完善文化资源的保护政策,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对历史文化遗传的宣传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对现代文化产业给予较大的政策支持与财政投入。第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郑州市出台了《郑州市建设文化旅游强市支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细则(试行)》用于引导郑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同时增加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支持小剧场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同时要大力引进人才,积极鼓励文化产业创业发展。
5结语
融入地域文化表达的新型公共文化按空间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名片,凸显城市品质和特成为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重要内容。郑州市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要综合考虑城市地域文化特、文化传承、不同区域文化发展现状,以及城市居民的不同文化需求。将地域文化合理地融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中,通过运用文化元素,表达文化故事,彰显文化品质的形式,充分表达城市的地域文化之美,建设更加具有地域文化、历史感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要明确城市文化准确定位,文化内容的融合与文化政策的支持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具有的影响与作用,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满足丰富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前提下,能够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城市转型,增强文化自信,彰显城市文化品质。
(收稿:2023-02-28)参考文献:
[1]徐聪颖.地域传统文化对城市公共空间陈设设计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3):199-200.
[2]余丽蓉.城市转型更新背景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创新策略探究——
—基于场景理论的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9(11):56-62.
[3]刘英洁,敬洲.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美学实践——
—以成都图书馆“城市阅读美空间”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2(01):136-139.
[4]张祝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城市文化提升问题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19,21(01):75-80.
[5]罗萌.郑州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研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19,21(01):34-41.
(上接第123页)126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