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教父E.F.CODD     
      在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历史上,1 9 7 0 年是发生伟大转折的一年。这一年的6 月,I B M 圣约瑟研究实验室的高级研究员埃德加·考特 (Edgar Frank Codd) 在Communications of ACM 上发表了《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一文。而用关系的概念来建立数据模型,用以描述、设计与操纵数据库,考特是第一人。
由于关系模型既简单、又有坚实的数学基础, 所以一经提出, 立即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重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数据库技术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关系模型提出之后,以前的1968年基于层次模型和1969年网状模型的数据库产品很快走向衰败以至消亡,一大批商品化关系数据库系统很快被开发出来并迅速占领了市场。1 9 8 1 年的图灵奖授予了这位“关系数据库之父”。生平:
    考特原是英国人,1 9 2 3 年8 月1 9 日生于英格兰中部的港口城市波特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年轻的考特应征入伍在皇家空军服役,1 9 4 2 至1 9 4 5 年期间任战斗机机长,参与了许多重大空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二战结束以后,考特上牛津大学学习数学(跟你们一个专业),于1 9 4 8 年取得学士学位以后到美国谋求发展。他先后在美国和加
拿大工作,参加了I B M 第一台科学计算机7 0 1 以及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 S T R E T C H 的逻辑设计,主持了第一个有多道程序设计能力的操作系统的开发。他自觉硬件知识缺乏,于是在6 0 年代初,到密歇根大学进修计算机与通信专业( 当时他已年近4 0 ) ,并于1 9 6 3 年获得硕士学位, 1 9 6 5 年取得博士学位。这使他的理论基础更加扎实,专业知识更加丰富。加上他在此之前十几年实践经验的积累,终于在1 9 7 0 年迸发出智慧的闪光,为数据库技术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1 9 7 0 年以后,考特继续致力于完善与发展关系理论。1 9 7 2 年,他提出了关系代数和关系演算的概念, 定义了关系的并、交、投影、选择、连接等各种基本运算, 为日后成为标准的结构化查询语言(S Q L )奠定了基础。
学科前沿:
闲扯篇
`林则徐有个女婿叫左宗棠,他有个连襟曾国藩,曾国藩有个儿子叫曾纪鸿,他的女婿叫梁启超。梁启超生了个儿子叫梁思成,梁思成娶了个老婆叫林徽因,有个单恋林徽因的人叫徐志
摩,曾国藩女儿嫁给了宰相陈宝箴,抱了个孙子叫陈寅恪。陈寅恪的儿子过继给了曾国藩的曾孙女,生了 个娃叫叶剑英。叶剑英的舅舅认了个演员干女儿叫蓝平,蓝平先了个男人叫黄敬,又改了个名字叫江青,了个真命天子叫,有个前妻叫贺子珍,她侄子叫贺国强。黄敬和梁启超的孙女结婚生了个娃叫俞正声,
黄敬有个外甥叫姚依林,姚依林的女婿叫王岐山,还有个女婿叫孟学农,俞正声的曾祖父叫俞明震,娶了曾纪泽的女儿,是鲁迅的老师,叶剑英的老婆是曾宪植, 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宪植的表兄的女儿的儿子叫蒋经国,他爸叫蒋中正。俞正声的二舅舅叫范文澜,范文澜的两学生,一个叫郭沫若,还有一个叫汪兆铭,汪兆铭的老婆是陈璧君,陈寅恪的外甥女,这个兆铭兄脑子和别人不一样,总想填海,后改名为汪精卫。从
来不转贴,看到这篇很感慨,简直就是一部近现代史啊!
与图灵奖得主jim gray一席谈   2000年8月 贺宏良
  个人简历: 加州伯克利大学博士,数据库和信息处理系统专家。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计算机协会(acm)院士、美国总统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pitac)活跃成员。
  1997年加入微软,不喜欢西雅图多雨的天气微软旧金山湾区研究院掌门人。加入微软前,gray博士曾先后在ibm和at&&t等公司任职,研究方向包括关系数据库、不间断的结构化查询语言、路径、r系统、sql以及db2等。1998年获“图灵奖”。
数据库简单吗
  ■基础研究,政府得管
  记者:我记得在去年首届“21世纪的计算”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在it界,“基础研究”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是很难界定的。对于这一点,您怎么看?
  jim gray: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而其他的学科,如物理和医学都已存在几千年了。但是,这些学科都是在近几十年才有了长足的发展。过去的70年里,人们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作为学科基础的先进机器不断被发明出来,但问题依然存在。
  对于计算机软件科学来说,编码技术是基础,数据库结构同样也是基石。我可以说,在特定的计算机科学领域内,基础研究是有很大发展的,这包括我从事的数据库“事务处理”技术的研究,也包括“完美编程”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压缩技术,包括压缩的方法、压缩的极限等。但在另外一些领域,计算机科学是比较混乱的。比如广义上说,人工智能如何定义?信息如何定义?如何编写有效的程序?
 
    记者:作为“总统it咨询委员会”(pitac)的活跃成员,您在促使美国政府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jim gray: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劝说政府在5 年内增加14亿美元的基础研究投入给大学;二是希望政府能放宽对技术移民的限制,以吸引到更多的it专业人才。
  记者:我不知道您对中国it业的情况了解多少,不过以您这样的“第三方”的眼光,特别是在it基础研究领域目前总体还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寻求在哪方面的突破?
  jim gray:快速发展中的中国,从政府到工商企业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是信息技术产品的巨大需求者,因此有义务支持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计算机处理中文信息等方面。特别地,现在互联网上的绝大多数信息还是用英文来表述的,而对中国语言和文化而言,互联网的信息国际化,尤其是的工作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划定一些特别需要革新的领域来大力支持,因为中国需要兴旺发达的民族信息产业。
  中国人口众多,其中的聪明人可能要比世界其他地方都多,关键在于人才的利用。不止我
一个人认为,再过10到20年,中国可能将是世界上it产业最发达的国家,至少是其中之一。中国的it产业要发展,有时可能就要从寻求解决人们从来未能解决的业界难题入手。
  ■谁说美国的教师都“下海”了?
  记者:在采访中国的高等院校时,听得最多的议论就是“在美国的大学里有许多计算机系的老师自己在外面都同时开着公司”,教学、挣钱两不误,且能“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
  jim gray:这很难说。在过去两年里,美国兴起了这样的热潮,许多大学教授到校外开设公司,但据我了解,这部分人在教授中占的比例不到20%,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教授还是留在学校里。
  这种情况其实想想就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到学校任教?我想,绝大多数人当初来到学校工作的原因就是希望教育后代,或者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开公司的动机依我看就是为了“发财”。所以我经常跟别人说,如果你想发财,就别到学校里去,因为那里是做学问、过闲适生活的地方。不过,在我看来,既当教授又开公司是很困难的,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恐怕不能在管理公司的同时长期从事科研。如果有这样的人,也一定是凤毛麟角。
  但是对我那些在学校里执教的同事们来说,有一点是很难接受的:他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工作的第一天,薪金就有可能比自己高出20%~30%。一个21岁的毛孩子,他的收入就比大学教授还要高,听起来不觉得有些荒唐吗?可悲的是,据说这种情况不是美国的“专利”,中国也正在发生类似的事情。
  记者:听您这么一说,才明白原来美国的教授们收入也不是特别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美国,政府和高校有没有采取一些补偿措施,使教师和科研人员乐于执教或从事基础研究,而不是“为生计所迫”离开校园去开公司?
  jim gray: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且这一点在美国和在中国一样,我相信都是人们非常关注的。就美国来说,政府的确下了一些功夫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乐意留在学校里,具体做法就是逐年增加学校的科研经费,今年的计划是增加3.8亿美元。当然,这对it行业来说并不是个大数目。pitac的建议是,在今后五年内,经费增加的总数应为14亿美元。
    ■50年通过图灵测试
  记者:以图灵的名字来命名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可见图灵在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我们都知道,图灵在50年代曾经提出过一个人工智能领域的著名难题——“图灵测试”。现在,50年过去了,计算机的发展可谓“天翻地覆”,以这种速度发展下去,通过“图灵测试”,是否像您所说的“需要50年”那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用现有的计算机体系结构行吗?
  jim gray:毫无疑问,必须采用新技术。我之所以认为需要50年才能通过这个测试,是因为有摩尔定律的“束缚”,且要突破这个束缚其实非常难,但50年内可以发生很多的事情,有了相应的技术,我们就可以模拟人类个体及其他许多复杂的系统。
  与图灵所处的时代相比,我们已经有了不少新技术来帮助我们向通过这一测试的道路上大大向前迈进,如磁盘技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时,我们现在已经能感受到一些新技术在等待着我们去突破,如纳米技术。以后的磁盘磁道宽度可能要小于一个纳米,而集成电路的引线也会细到只有一个纳米左右。另外一项是生物工程的发展;再者,量子计算机也有可能出现。总之,供选择的方案很多,我们只能采用前景最为乐观的一个。  jim gray:量子计算机的研究有点操之过急了,因为这种技术需要洁净的环境和极低的温度,没有必要现在就开始研究。此外在生物计算方面,我记得两年以前,出现过一阵研究dna计算机的热潮,但后来人们指出,其实那并不是一种高效的计算方法。
  我本人不研究硬件,但我观察过周围研究硬件的人,并曾与他们交谈。据他们说,的确存在研制出更好、更廉价的处理器的可能性,但不能断言一定有可能出现那种人类闻所未闻的先进智能机器。同时,正如不少科幻作品里描述的那样,有些想法过于疯狂,根本无法实现,但是有些“疯点子”的确是无价之宝
 
  当我坐在被许多人形容成“生性腼腆”且从不大声说活的jim gray博士面前时,我觉得也许只有用“战略家”才能更贴切地形容他现在所从事的事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