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高中英语完形填空
教学策略探究
——
—以2018年11月浙江省高考卷完形填空为例
余义勇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浙江桐乡314500)
摘要:针对当前高中英语完形填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借助语篇分析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讨完形填空的教学策略。实践证明,基于语篇分析理论的完型填空教学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总体结构和发展脉络,有助于学生捕捉语句的内在逻辑联系。因此,建议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其语篇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完形填空的解题准确性。
关键词:语篇分析;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完形填空;教学策略
一、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篇是表达意义的语言单位。语篇知识在语言理解与表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学习语篇知识是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教育部,2017:27)。完形填空是根据格式塔原理,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抽掉一些词,破坏短文中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多层次、全方位而且比较准确地测试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一种测试手段(潘玉梅,2005)。在当前的完形填空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让学生先做题目,然后逐段逐句进行翻译讲解,而学生做题时也多是凭借主观臆测、就题论题,缺乏依据。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对考生的解题能力并无多大帮助。教师应该突破局限,放眼全局,借助语篇分析理论来指导完形填空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学会从宏观上把握文章的发展脉络,从微观上捕捉语句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和语篇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完形填空的解题准确性。
二、理论依据
语言学家Harris于1952年在《语言》杂志上发表过《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一文,被认为是现代语篇分析的起源,他把语篇定义为“连接着的语言”。以Halliday和Hasan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不断对语篇分析理论进行研究和完善,使之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语言学家Beaugrande和Dressier(1981)认为语篇分析应该从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接受性、信息性、情境性和互文性等7个方面展开。近年来,语篇分析已经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形成了诸多学派。Eggins和Slade(1997)依据语篇分析的研究方向所属的学科将他们划分为:会话分析、人种学、互动社会语言学、变
异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会话回合分析、体裁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和认知分析(杜金榜,2008)。我国许多学者也对语篇分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黄国文(1988)在《语篇分析概要》中指出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胡壮麟(1994)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认为语篇是能在一定语境下表达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而且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我国语篇分析的研究活动主要围绕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实践和参考文献四类展开(徐珺,2007)。由此可知,语篇分析理论体系庞大,涉及到诸多学科的诸多方面,对高中英语完形填空的课堂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课标(2017年版)》指出: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词汇搭配、指代关系、句子的信息展开方式等属于语篇的微观组织结构,而语篇中段与段的关系以及语篇各部分与语篇主题之间的关系、语篇类型等属于语篇的宏观组织结构(教育
考试研究
部,2017:27)。语篇分析就是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表达完整思想内容的语段篇章入手,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赵文新,2011)。因此,本文将结合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大的层面对2018年11月浙江省高考英语卷完形填空进行分析,来探讨高中英语完形填空的教学策略。
三、语篇分析理论在完形填空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篇宏观分析
语言学家T.Ballmer(1982)认为任何一个语篇都是受宏观结构控制和支配的,语篇的生成与理解都必须以宏观结构为依据。从宏观上分析语篇就是要分析文章的语篇类型和篇章结构。高中的语篇类型一般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这四种。不同类型的语篇其结构也会不同,需要利用不同的语篇分析模式。常见的语篇宏观分析模式有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问题——
discourse—解决模式、概括——
—具体模式等。由于近年来高考完形填空题中记叙文,尤其是夹叙夹议类文章成为考试的热点,因此本文在语篇宏观分析上选用美国语言学家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模式,它包括点题、指向、进展、结局、回应和评议等六个要素。现选取出现频率最高的前五个要素对该完形填空语篇进行分析与解读。1.锁定点题,俯瞰叙事语篇概貌
点题是文章作者在叙事之前对要讲的内容进行简短地概述,会告诉读者故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点题不仅能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而且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本次高考完形填空教学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快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并关注能够概括全文的段落或语句。经过阅读,学生很快就能判
断点题出现在文章的首句:I had a student today who got his finger stuck inside a test tube in science class。作者要讲述的是在科学实验课堂中一名学生手指被试管卡住的故事。笔者顺势抛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该故事的发展动态:
①Why was the student’s finger stuck inside a test tube?
②How did the teacher help get the student’s finger out of the test tube?
③How did the class go on when this happened?
2.明确指向,厘清故事参与要素
指向是“叙事者对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或情景等故事要素的交代”(Labov,1972)。有时指向的部分要素会连同点题出现在文章的首段或首句。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出本篇故事里所涉猎到的各种要素。故事的主角是作者和他的一个学生,配角是教学秘书和作者其他的学生;时间是今天;地点是在教室;背景是在课堂中用试管做科学实验。指向将故事的基本要素逐一呈现,能让学生对事件形成画面感和代入感,有利于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体会(赵伟雯,2019)。因此,厘清这些要素对于把握故事的发展和解题具有重大的作用。
3.分析进展,理顺情节动态走向
进展是指故事中的情节是如何向前推进的,是决定故事精彩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是叙事语篇的核心部分。笔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出表示进展部分的关键语句并勾勒其发展顺序。经过讨论,本篇故事含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在学生手指被试管卡住后,作者建议学生转动试管,但是无济于事;而后又来肥皂和冰水,依然徒劳;作者又将学生送到秘书那里,让其处理;最后经过秘书的帮助学生返回了教室。次线是在两种解救手指的方法失败后,课堂中出现了混乱,科学实验无法进行下去了。为了恢复课堂秩序,作者讲述了自己50岁时在拉斯维加斯大酒店的阳台上膝盖被栏杆夹住的尴尬经历。然后,同学们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头、胳膊和手指等身体部位被夹的故事。通过分析故事的进展,可以看到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向前发展演进,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更加深入透彻。
A student got his finger stuck inside a test tube.
He carefully rotated the tube but wouldn’t move.
He38soap and cold water,but still stuck.
Finally,I40the young man to the secretary.
A few minutes later,the young man came back.
Meanwhile,39was breaking out in the class.
I43my own story of getting my44stuck.
Many students followed with their own49.
图4.1.3.1故事情节发展脉络图
4.把握结局,关注问题矛盾解决
结局是指故事发展到最后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它是对故事核心矛盾的一个交代,标志着叙事的结束,包含人物的下场、目的的实现或失败(周永鹏,2018)。在这篇文章中,学生的手指被夹之后,教室的课堂纪律也出现了混乱,老师不仅要处理学生被夹的手指,还要应付混乱的课堂纪律。考生可以发挥想象,最后这两件事情到底有没有得到解决。文章倒数第二段这样写道:A few minutes later,the young man came back,test tube unbroken and finger to a lovely
考试研究
shade of pink.读完这句话,结局一目了然。那就是作者在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后,混乱的纪律得到恢复,同学们纷纷分享自己的有趣故事。不一会儿,这位手指被夹的学生也安然无恙地回到了教室。至此,故事已经完全结束,学生对文章的发展脉络已经有了全面的认识。
5.体会评议,感悟作者内心世界
评议是叙事者或者故事中相关的人物对事件的看法、态度和心理,包含对故事的起因、结果以及过程中事件要点的评议(Labov,1972)。本文作者对于该学生手指被夹一事到底是怎么看的呢?学生读完最后一段可以知道,在作者看来,该学生只是一个12岁的孩子,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动,乐于探索新奇的东西。再结合上文,从手指被夹伊始,老师就在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他,所以学生可以判断出老师并没有对他的行为感到抓狂。老师对自己膝盖被夹的事又是如何看待呢?按照常理,膝盖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夹,作者应该感到尴尬。因为作者认为自己的行为仅仅是出自愚蠢而不是因为像这位学生一样年轻,毕竟自己已经到了人生半百的年龄了。
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对于学生从整体语篇分析的视角进行阅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
篇分析能力,加强文本理解的品质(周永鹏,2018)。上文利用拉波夫的叙事分析模式对该完形语篇进行宏观分析后,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作者所述故事的总体结构,更加明确地认识故事的主题、发展和结局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为接下来从语篇的衔接、连贯和语境等方面对语篇进行微观层面的分析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语篇微观分析
1援活用衔接,分析词汇语法结构
为了考查考生的阅读与逻辑思维能力,完形填空题通常针对与语篇话题相关的核心词的词义辨析和组合用法以及逻辑联系语等衔接成分,并且每空的干扰项与最佳选项在语法形式和语意上相当或近似(刘俊芳、张义,2007)。语言学家Nunan(1993)认为衔接是篇章内标记不同语句关系的形式连接,是使作者或说话人建立跨越句子边界的关系,使篇章内的句子扭结在一起的篇章构造手段。Halliday和Hasan(1976)将衔接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语法衔接就是通过照应、替代、省略和逻辑连接等语法手段来体现篇章的语义关系,而词汇衔接是通过运用词汇同现和复现这两种方式来体现语篇中的语义联系。
(1)语法衔接
语法衔接是使文章语言简练、逻辑紧密的重要手段。经
常用到的语法衔接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和逻辑连接等。
照应是指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等来指代上文或前句中的
某一个词或者整句话。替代一般有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
和分句性替代,如用one或ones替代上文的名词,用do、does或did替代上文的动词,用so替代上文的句子等等。省略也是为了避免重复而省去句子中的某些成分。逻辑连接
是指根据前后句的语义关系,来选择相应的连词使其语义
连贯起来。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试图引导学生通过灵活利用
各种衔接手段,分析词汇搭配和语法结构等方式来对该完
形填空某些题目进行剖析。例如:
Hearing my story,many students followed with their own 49of heads,arms,fingers stuck in places they shouldn’t 50.
49.A.findings B.conclusions
C.stories
50.A.be B.exist
C.stay
D.stop
这句话里面被挖出两空,第49题考查的是词汇复现,
将在下一个条目里详述。第50题可以通过照应和省略两种
衔接手段来分析。学生首先要明确“they shouldn’t…”是定
语从句,它是用来修饰前面的先行词“places”,而定语从句
中的主语“they”是指代前面的“heads,arms,fingers”,也就是
说他们的头、胳膊和手指等身体部位本不应该被夹在那些
地方。把题目补全完整应是“they shouldn’t be stuck”,但是
主句中已经出现了“stuck”,从句中的谓语动词为了避免重
复,故将其省略,只保留了be动词,因此本题选择A。运用
语法衔接是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之一。需要注意的是,学生
有时候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
(2)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在篇章阅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
括词汇复现和词汇同现。词汇复现一般是指某一词汇在上
下文中会以其原词、同义词、近义词或上下义词的形式再
现。而词汇同现是指在语篇当中跟某一主题相关的单词同
时出现。在这类题型中,笔者引导学生先暂时放下该题,在
上下文中寻有没有与之相关或相同的单词。例如:To get the students back in order,I shared my own story of getting my44stuck between the rails of a balcony.
考试研究
44.A.head B.keen
C.arm
D.foot
上一条目的第49题是典型的词汇复现题,学生在听完我的故事后,他们也随之讲述了自己的各个身体部位被夹的故事,前半句话里面已经出现“story”一词,故选择C。第44题亦是如此,那么作者跟同学们分享的到底是自己哪个部位被阳台栏杆夹住了呢?上文里面没有提及到,只能暂时先放下该题,去下文寻答案。通过下一句“then how far I could thrust my knee between the rails.”中的“knee”一词,说明作者要讲的是他的膝盖曾经被夹过了,故本题选B。2.巧借连贯,捕捉语义内在逻辑
语篇连贯是语篇最为核心的基本特征。连贯存在于语篇的深层结构中,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
接,是语篇的无形网络(黄国文,1988)。笔者引导学生解题时联系上下文,弄清来龙去脉,抓住语义的内在逻辑联系。例如:A few minutes later,the young man came back,test tube unbroken and finger51to a lovely shade of pink.
51.A.pointing B.returning
C.belonging
乍看第51题,好像看不出手指跟可爱的粉红能牵扯上关系,其实不然。这句话描述的是该学生过了一会儿回来了,试管没有破损。言外之意就是说他的手指已经被成功地救出了。再结合文章第一段,手指被夹的很紧,手指的颜也越发惨白,没有血。而现在被教学秘书救出后,手指也应该是恢复了一个十二岁少年儿童原本拥有的可爱的粉红,故本题选择B。末尾句的“lovely shade of pink”正好和首段中的“whiter and whiter”形成了一种语义上的呼应和连贯。
3.联系语境,推测语篇发生内容
语境即言语环境,可以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前者指的是交际过程中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后者指的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文化背
景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B.Malinowski,1923)。学生在解题时不能就题论题、随意猜测,而是要联系上下文的各种语境,文化背景和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综合考量。例如:
Finally,I sent the young man to our secretary,who was a miracle worker raising three kids of her own.With her in charge,I was all would be OK.
A.happy
B.doubtful
C.surprised
对比四个选项,从语法上都是可行的。但是联系前文语境,作者说这个秘书是一个“a miracle worker”,而且自己还养有三个孩子,认为他不仅工作出,而且生活经历丰富。因此,作者很有信心秘书能处理好这个学生被夹的手指,故本题最佳选项应该是D。
在完形填空的解题中,有很多题目都是需要联系上下文语境来进行推理判断的,因此学生切勿孤立片面
、望文生义,一定要把被挖空的残篇断章当成是一个情节合理完整,语义联系紧密的整体,通过各种语篇分析手段来还原其最初的面貌。课堂教学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语篇衔接手段来分析句子内部的语法结构、指代关系和词语搭配,利用语篇连贯来寻语义的内在逻辑联系,利用上下文语境来推测语篇发生的内容,学生做题时更加有理有据,大大提升了其解题的正确度,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
四、结语
语篇分析理论对于提高高中英语完形填空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大作用。宏观上讲,它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语篇的总体结构,明确故事的主题梗概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微观上讲,它有助于学生分析词汇语法结构、捕捉语义内在联系和推测语篇发生的内容。对于教师而言,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摒弃传统的逐字翻译教学法,有意识地渗透有关语篇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语篇意识,学会利用语篇分析理论,不断强化练习,从而提高理解语篇意义的能力,提高完形填空的解题水平。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Dressi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M].London:Longman,1981.
[2]Halliday,M.A.K.&R.Hason.Cohesion in English [M].London:Longman,1976.
[3]Harris,Z.Discourse analysis[J].Language,1952.
[4]Labov,W.Language in the Inner City[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2.
[5]Nunan,J.D.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Penguin Group,1993.
[6]杜金榜.试论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学刊,2008
考试研究
(1).
[7]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8]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9]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10]刘俊芳,张义.语篇分析在完形填空解题中的应用[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7.[11]徐珺.中国的语篇分析研究走向[J].外语教学,2007(9).
[12]赵伟雯.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在英语读后续写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9(1).
[13]赵文新.语篇分析在高考完形填空中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14]周永鹏.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在英语读后续写中的运用[J].中学外语教与学,2018(6).
A Study of English Cloze Teaching Strategiesin High School Based on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 Case Study on the Cloze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Test in Zhejiang in November2018
Yu Yiyong
(Tongxiang Feng Ming High School,Tongxiang Zhejiang314500,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cloze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loze from macro-level and micro-level with the help of di
s原course analysis theory.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cloze teaching based on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can help students grasp the overal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xt,and help students to capture the inherent logical connection of sentences.Therefore,it i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a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discourse awareness,and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discourse analysis so a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answeringcloze questions.
Key words:discourse analysis;Rabov’s narrative analysis model;cloze;teaching strategy
考试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