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各生育期最常见害虫及防治
摘要:棉花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作物,棉花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作物栽培学的角度看,棉花按其生育进程的先后顺序,可依次划分为:播种出苗期、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在昆虫学中,从棉株受害的主要时期来看,棉花害虫大致可分为苗期害虫和蕾铃期害虫两大类。世界棉花害虫已记载1300余种,我国有300多种,常见害虫约30种。在棉花的生育期内,棉株的根、茎、叶、花、蕾、铃和种子各部分都能遭受不同种棉虫的危害,每年造成的损失通常在15%左右。掌握棉花各生育期最常见虫害发生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对于保证棉花产量和质量,极其重要。
关键词:棉花生育期虫害防治措施
棉花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更是棉农的主要经济来源,棉花能否丰产直接关系着棉农的收益,而棉花的虫害及其防治一直是困扰广大棉农的难题。棉花害虫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从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全局出发,以棉花的高产、优质、低成本为目标,充分认识害虫与棉花、天敌和环境的生态关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协调运用各种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的矛盾,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作用,安全、有效、经济地把棉虫控制在最低限度,确保棉花生产。
1 棉蚜
我国危害棉花的蚜虫主要有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棉黑蚜(Aphis atrata Zhang)、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 Mordviko)及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等,均属同翅目,蚜科。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广布全国各地,是棉花苗期重要害虫。黄河流域、辽河流域、西北内陆棉区发生早,为害重。近年新疆发生所占比重也在升高。
1.1 为害状
棉蚜以刺吸口器刺入棉叶背面或嫩头,吸食汁液。苗期受害,棉叶卷缩,开花结铃期推迟;成株期受害,上部叶片卷缩,中部叶片现出油光,下位叶片枯黄脱落,叶表有蚜虫排泄的蜜露,易诱发霉菌滋生。蕾铃受害,易落蕾,影响棉株发育。
1.2 发生特点
每年发生十几到三十几代,由北往南代数逐渐增加。棉蚜除华南棉区局部地方外,全国大部分棉区都以卵在木槿、花椒等枝条或杂草上过冬。3月孵化后先在越冬寄主上繁殖3~4代,到4月下旬产生有翅蚜迁入到棉田为害和繁殖。5月下旬和6月上旬是苗期蚜害高峰,7月中旬到8月上旬,可形成伏蚜猖獗为害。多雨的气候不利于蚜虫发生,而时晴时雨天气有利于伏蚜虫口增长。
1.3防治方法
gassy
1.3.1 农业防治
加强棉花保健栽培措施,增强抗蚜能力;在一年两熟地区,尽可能采用麦棉、
油菜棉、蚕豆棉等间作套种,或在分散棉区实行条带间插种植,改善棉区生态条件,有利天敌向棉区转移;直播棉田结合间苗、定苗,拔除有蚜苗,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或沤肥。
1.3.2 化学防治
①平作春棉区,把棉种在55~60℃的温水中浸30分钟,捞出晾至种苗发白。可用种子量2.5%的吡虫啉拌种剂拌种,或100千克棉种用2千克呋喃丹拌种剂拌种。②用40%毒死蜱乳油25克,菁胶粉1克(聚乙烯醇2克),加水100克搅匀,于苗期将药液涂在棉茎红绿交界处,不要环涂或复涂。③棉株在3叶期卷叶株率达15%~20%、3叶期后卷叶株率达40%时,可用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6500~10000倍液;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00倍液均匀喷雾。在蚜虫点片零星发生时进行针对性地点片挑治,尽量避免全田覆盖式的全面喷洒。
1.3.3 生物防治
在蚜虫天敌盛发期尽可能少用、不用化学农药,或采用滴心、涂茎等方法,避免杀伤天敌,充分发挥天
敌的自然控制作用。
2 朱砂叶螨
我国危害棉花的叶螨主要有朱砂叶[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敦煌叶螨(T.dunhuangensis Wang)等。过去统称为棉花红蜘蛛,均属蛛形纲,蜱螨亚纲,真螨目,叶螨科。国内各棉区发生的种类和优势种不尽相同,但以朱砂叶螨最具代表性。
2.1 危害状
红蜘蛛在棉叶背面刺吸汁液,轻者造成红叶片,危害严重时导致叶落垮秆,状如火烧,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无收。
2.2 发生特点
年生10-20代(由北向南逐增),越冬虫态及场所随地区而不同,在华北以雌成螨在杂草、枯枝落叶及土缝中越冬;在华中以各种虫态在杂草及树皮缝中越冬;在四川以雌成螨在杂草上越冬。翌春气温达10℃以上,即开始大量繁殖。3-4月先在杂草或其他寄主上取食,观赏植物发芽后陆续向上迁移,每雌产卵50-110粒,多产于叶背。卵期2-13天。幼螨和若螨发育历期5-11天,成螨寿命19-29天。可孤雌生殖,其后代多为雄性。幼螨和前期若螨不甚活动。后期若螨则活泼贪食,有向上爬的习性。先为害下部叶片,而
后向上蔓延。繁殖数量过多时,常在叶端集成团,滚落地面,被风刮走,向四周爬行扩散。朱砂叶螨发育起点温度为7.7- 8.8℃;,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相对湿度为35%-55%,因此高温低湿的6-7月份为害重,尤其干旱年份易于大发生。但温度达30℃;以上和相对湿度超过70%时,不利其繁殖,暴雨有抑制作用。
2.3 防治方法
2.3.1 农业防治
主要措施有进行轮作;清洁棉田,冬春结合积肥铲除田内、外杂草;棉田零星发现危害,人工摘除虫叶;结合棉田管理措施,促进棉株生长发育,增强抗螨
能力。
2.3.2 化学防治
在5月中、下旬和6月中、下旬朱砂叶螨的两次扩散期,采取发现一株打一圈,发现1点打1片的办法,将害螨控制在点片发生阶段。同时注意使用选择性农药和改进施药方法,以保护天敌维持棉田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良性循环。药剂可用每公顷20%三氯杀螨醇乳油1125ml或15%哒螨酮乳油、20%双甲脒乳油750~1125ml,1.8%阿维菌素乳油、2.5%联苯菊酯、20%乳油450~600ml,73%克螨特乳油60
0~900ml,5%尼索朗乳油900~1500ml,对水900L,以叶片反面为重点喷雾。
3 棉铃虫
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世界性害虫。国内各棉区均有分布和为害,北方棉区比南方棉区为害重,黄河流域棉区为害最重,是常发区;长江流域棉区则为间歇性为害。
3.1 危害状
二代(蕾铃期)为害状:①生长点被害:幼虫将顶心周围小叶芽为害成缺刻形,有细虫粪,叶展开后呈畸形;生长点常被破坏,使棉茎顶部停止生长,从顶部以下几个叶腋处长出粗壮的徒长枝,上面基本不长花蕾,使整株棉花变成只长叶、杆不结果的光杆棉,俗称“公棉花”。顶部嫩叶被害被吃成许多小穿孔。②蕾被害:幼虫藏在苞叶内蛀食幼蕾,蛀孔处有虫粪;被害蕾苞叶张开,很快脱落。
③花被害:花的雄蕊、花柱被吃掉;子房基部蛀入为害,被害花往往不结铃。三、四代(铃期)为害状:棉铃基部有蛀孔,孔口附近有虫粪,正蛀食的幼虫虫体大半露在铃外;被蛀棉铃遇雨很容易霉烂脱落,不脱落的被害部位成为僵瓣,蕾被害状相同。
3.2 发生特点
特早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年发生3代,黄河流域年发生4代,长江流域4~5代,华南棉区6~8代。除华南棉区少数地方外,均以滞育蛹越冬。黄河流域越冬代成虫于  4 月中下旬始见。第一代幼虫一般不为害棉苗,主要为害小麦,但地膜覆和营养钵育苗移栽的棉花早发,第一代棉铃虫有侵入为害。第一代成虫于6月上中旬始见,中下旬盛发。第二代主要为害棉花,第二代成虫始见于7月上中旬,盛发于中下旬。第三代主要为害棉花、玉米、豆类、花生、甘薯等,第三代成虫始见于8月上中旬,发生延续时间长。第四代幼虫还为害高粱、再生茼麻、向日葵和越冬苜蓿等,以第四代滞育卵越冬,部分非滞育蛹当年羽化,并可产卵、孵化,但因温度下降不能满足幼虫发育需要而死亡。长江流域第四代成虫始见于9月上中旬,以第五代滞育蛹越冬。成虫有趋光性,成虫产卵平均1000余粒,凡生长旺盛、现蕾多的棉田卵量大。着卵部位随发生世代而异,第一代成虫发生期正值棉花现蕾初期,90%以上的卵产在嫩叶和生长点上,以后果枝数、蕾数和尖增多,第二、第三、第四代成虫产卵部位逐渐转向果枝嫩尖和蕾花苞叶上。田间卵量低时呈核心分布。幼虫孵化后先食卵壳,随后趋向生长点。为害嫩头及展开小叶,约1~2天转向幼蕾。低龄幼虫常只取食一部分即转移,4龄后食量大增,取食大蕾、花朵和青铃。整个幼虫期为害10余个蕾、花、铃,被害蕾苞叶张开,数日后即脱落。幼虫有自残习性,3龄后更明显。幼虫共6龄,
少数5龄或7龄。末龄幼虫入土化蛹,土室具保护作用,羽化时成虫顺原道爬出土面后展翅。
3.3 防治方法
3.3.1 农业防治
①加强田间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冬耕冬灌,消灭越冬蛹。②适时间苗、定苗、整枝、打顶、打空枝和打边心等,并及时带出棉田集中处理。③选种抗虫品种(系),例如抗选1、2、3、4号,中植372等。④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如每亩棉田种植玉米、高粱100~150株,能较明显地减少棉上棉铃虫的落卵量,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
3.3.2 生物防治
①以菌治虫,可以大面积推广使用B.T.制剂及棉铃虫病毒制剂。②以虫制虫,通过推行棉麦套种,棉花与油菜间作等方式保护棉田有效态天敌,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③使用生物性农药,如灭幼脲、阿维菌素等生物性农药。
成虫诱杀:①灯光诱杀成虫用高压荧光汞灯、黑光灯诱杀棉铃虫成虫效果显著,尤其在棉铃虫大发生时,可减少棉田落卵量50%以上,每灯距200米左右。②杨树枝把诱杀。每亩用杨树枝把10把左右,效果显著,此外应用性诱剂效果较好,可减少棉田有效卵量。
3.3.3 化学防治
一般在棉铃虫卵的盛期用药,效果较理想。第2代棉铃虫的化学防治采用“雪花盖顶”的方式,第3、4代棉
铃虫的防治采用“两翻一扣,四面打透”的方式。主要药剂有:25%甲氰·辛乳油1000~1500倍液、20%高氯·辛乳油1000~1500倍液、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20%毒·氯乳油800~1000倍液、15%阿维·辛乳油1000~1200倍液、1.7%阿维·高氯氟氰可溶性液剂2000~3000倍、0.2%高渗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000~3000倍、10%醚菊酯悬浮剂600~800倍液、2.5%氟虫脲乳油稀释1000倍、24%灭多威水剂稀释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由于棉铃虫对菊酯类农药的抗性已经很高,故因限制菊酯类农药的使用次数,提倡作用机制不同的农药交替轮换使用。在田间地头随配随用的混剂有:菊酯类杀虫剂+双甲脒(1∶4)1000~1500倍液,灭多威+三唑磷(1∶2)1500倍液,辛硫酸+毒死蜱(1∶3)1000倍液。
4 棉红铃虫
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assypiella (Saunders)]属鳞翅目,麦蛾科。分布广泛,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尚未发现外,其他各产棉区均有发生,但以长江流域棉区发生最重。是世界性的棉花害虫。
4.1 为害状
①蕾、花被害从花蕾顶部蛀入,留下针尖大的蛀入孔。幼虫在蕾内吃花蕊,有的蕾内花蕊被吃空而脱落;有的不脱落,仍能开花,但花发育不良,部分花瓣黏连扭曲。②青铃被害从基部蛀入,不久蛀孔愈合,在铃壳内壁形成不规则的突起。较老青铃受害,壳内壁有幼虫钻蛀的虫道。幼虫侵入后蛀食棉籽。
被害棉铃遇雨霉烂,被害铃室成为僵瓣。③种籽被害种仁被吃掉,成为空壳,壳上有虫孔。
4.2 发生特点
在我国年生2~7代,黄河流域2~3代,长江流域3~4代。幼虫随棉花贮藏、加工爬至屋顶等缝隙处结白茧滞育越冬,也可在棉籽、枯铃里越冬。安徽5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羽化时间长达2个多月。长江流域各代卵发生历期为6月下旬、8月上旬、8月底,秋季气温高时可发生不完全的4代。成虫白天潜伏,夜间交配产卵,第一代多产在嫩头或嫩叶上,第二代多产在下部的青铃尊片内,第三代多产在中上部青铃萼片内。成虫对黑光灯有趋性,飞翔力不强。初孵幼虫经l、2小时蛀入蕾内,每头幼虫可为害2~3个铃室、2~7粒棉籽。温湿度高利其繁殖,气温20~35℃,相对湿度80%以上适其生长发育,长江流域气候条件适宜则发生重。雨量过多年份对其繁殖不利则发生轻。红铃虫天敌有60多种,如澳州赤眼蜂、金小蜂、茧蜂、姬蜂、草蛉、小花蝽等。
4.3 防治方法
4.3.1 越冬防治
①收晒棉花灭虫。堆花时上面覆盖物用麻袋,幼虫多爬至覆盖物下面,第二天晒花前扫杀。采用帘架晒花,晒场周围挖沟撒施农药。②棉仓内灭虫。收花前仓库内涂缝,墙上安置药带。成虫羽化期喷80%敌
敌畏乳油800~900倍液,隔3—4天1次。也可安置3W黑光灯诱杀成虫。③4月份在仓库内释放黑青小蜂(金小蜂)每立方米30~50头。
4.3.2 农业防治
拔节前摘除枯铃;油用棉籽要求在每年5月底前榨完,并及时处理棉花渣。棉秸要在5月底前烧完。种用棉籽要进行温汤浸种。
4.3.3 药剂防治
长江流域主防二代红铃虫,在成虫产卵盛期喷洒25%甲氰·辛乳油1000~1500倍液、20%高氯·辛乳油1000~1500倍液、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40%毒死蜱乳油800~1000倍液、20%毒·氯乳油800~1000倍液、15%阿维·辛乳油1000~1200倍液;1.7%阿维·高氯氟氰可溶性粉剂2000~3000倍、10%醚菊酯悬浮剂600~800倍液、2.5%联苯菊酯乳油、43%氟氯氰·辛乳油1500倍液或2.5%乳油3000倍液每667亩用好的药液50~75升。棉花封垄后可用敌敌畏毒土杀蛾,每667亩用80%敌敌畏乳油150毫升兑水20千克拌细土20~25千克于傍晚撒在行间,2、3代发蛾盛期隔3~4天撒一次。
5 棉花绿盲蝽
棉花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ur),属半翅目,盲蝽科。几乎遍布全国各棉区。是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害棉花的多种蝽象的优势种。为害棉花、桑、麻类、豆类、玉米、马铃薯、瓜类、苜蓿、药用植物、花卉、蒿类、十字花科蔬菜等多种植物。
5.1 为害状
以成虫、若虫刺吸为害,使子叶期棉苗顶芽焦枯变黑,长不出主干;真叶出现后,顶芽被害枯死,不定芽丛生变成多头棉,或被害顶芽展开成为破叶丛,叫破头疯;幼叶被害,叶展开成破叶,叫破叶疯;幼蕾被害,由黄变黑,2~3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