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 语句和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往往不同的词句可以表达同一的思想,而同一语句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后者便是语言中的歧义现象。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歧义现象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20 世纪70 年代,英语语言学家们(Parlmer ,1976 ; Ruth.M. Kempson ,1977 ; etc. ) 就对英语中的歧义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他们从描写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充分的论证和揭示, 从而总结出一些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辨别真假歧义的一些方法;美国描写语言学家引为自豪的成就之一,就是由L.Bloomfield 开创的直接成分分析法,解释了传统语言学所不能解释的因结构层次不同而产生的歧义现象; 还有的语言学家(Zwicky&Sadock ,1975 ; Kempson ,1980) 从英语的语音、语法和语义等方面对歧义现象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语言的学习和交流无疑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歧义现象。有限的音素,错综交叉组合,构成丰富多彩、有声有的语流,同音词、同音词组势必大量存在;有限的书写符号,组合搭配拼写出众多的字词,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现象比比皆是;更为有限的语法规则、结构框架,以众对寡, 序列搭配,呈现出种种短语、句子的结构关系,一语二解、模棱两可的现象在所难免。
歧义问题之所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是因为它面对的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矛盾这一普遍事实。研究歧义
问题,就是考察同一形式表达多种内容的可能性,考察表面看来相同的形式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这样的研究会不断深化人们对语言现象的认识,同时也促使人们不断改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从语言层次看歧义现象的范围、分布和性质
人们交际是为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而信息的基本单位是概念,在语言中主要表现为词汇部分。但单个的概念并不足以表达人们的思想,必须通过概念的组合来进行。同时,思想的复杂性需要概念组合的条理性和规则性,这就要求有组织概念的规则和方法,在语言中集中体现为句法部分。词汇和句法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语言的第一层次,它们是同一层次内的不同组成部分。这一层次是语言的基础材料平面,因而完全是静态的。
词汇和句法的结合开始了语言的生成,词汇和句法模式结合生成了语义句法结构体。语义句法结构是语言的第二个层次,动静皆具,是由静而动的生成过程平面。语义句法结构体一旦进入具体的交际环境,就要受上下文和情景语境的制约,成为话语或话语的组成部分,其性质也同时发生了变化,由半静半动变为完全动态。这样,话语就构成了语言的第三个层次。由于话语是语言的终极单位,它是语言生成的目的所在,这一层次即为产品(话语) 形成平面。
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提出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它要求语言能用有限的材料和模式传达无限的意义和关系。根据这一原则,语言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词汇的多义性和句法模式的多义性,即多层次性和多关系性。
就语言的层次划分而言,第一层两个组成部分显然是多义的。而在语言生成时,多义的词汇和多义的句法模式相结合,其生成物也必然是多功能的,能够表示多种意义和多种层次关系。多功能性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不仅可以大大简化语言体系,还可以表达丰富的内容。但多功能的形式会因语境制约因素不强而使多义无法单义化,最终导致歧义产生。可见歧义涉及的是语言的动态因素。
就语言的生成过程来看,词汇和句法都是静态的,几乎没有任何语境因素制约, 因而多义性最强。语义句法结构体是生成过程中的东西,它一方面具有动态成分,其结构中语义和句法的相互制约使原来两部分中的多义得到部分单义化,避免了一些歧义的产生。但由于短语、句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静态的,结构体内部的语义、句法限制微不足道,根本不能使多义全部单义化,所以歧义终因不可避免而普遍存在。而当进入话语层以后,由于话语层是完全动态的,语境因素从不同方面给话语以种种限制,使得歧义被消除殆尽。可见,歧义随着语言中动态因素的增强而逐渐减少和消除;相反,随着静态因素的增强而逐渐增多。
至此,我们可以划出歧义的大致范围。在第一层中,其多义词和多义句式是存在于词典和语法书里面的,是供选择的静态的聚合体。各种意义和关系都是同等的,故不应看作歧义;到了第二层和第三层,由于涉及到了动态因素,句法和词汇组合体因语境制约不够导致岐解,这就属于歧义范畴了。由于第三层是完全动态的,故歧义较少。可见,歧义基本上集中在语义句法结构体这一层。划定了歧义的范围,歧义的性质也基本明确。要弄清歧义的性质,首先要弄清多义和歧义的关系。多义是就静态描写而言,
而歧义是就动态理解而言。歧义之所以成为歧义就是因为人们在动态的理解上发生了分歧。就语言划分的三个层次来看,第一层是静态的,只有多义没有歧义;第三层是完全动态的,只有歧义没有多义;第二层是一个半静半动的层次,语义句法结构体所处的这一特殊层次,决定其具有多义和歧义的双重性:从动态的理解角度看,它是歧义的;从静态的描写角度看,它又是
多义的。
二、歧义现象的分类一般说来,歧义的产生要具备以下条件: (1) 语义上的: 词的多义性,词与词的多种搭配关系,逻辑上的施受同体等; (2) 句法上的: 动词的多向性,结构的多层次性等; (3) 语用上的: 对语义的合理解释提供多种可能性,即多种可能的情景对应。这三个条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语义上的多义性为歧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句法歧义则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语用则为这种语义和句法的结合物所具有的几个意义提供了合理解释的多种可能性。
下面,笔者将逐一探讨较为典型的四种歧义类型:
1. 语音歧义
(1) 语音歧义往往是由于句中词语的连读而产生的歧义。例如:My younger brother had a | greidei| . 此句中的“| greidei| ”既可理解为“grade A”又可理解为“grey day”。2) 有时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单词在使用
时也会产生歧义,即语音双关语。例如: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 one week. (week 与weak谐音) 。
2. 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歧义。
(1) 句子里有多义词,句子就可能出现歧义。多义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连词等。例如:She didn’t take his tip. 此句中的“tip”既可理解为“小费”,也可理解为“告诫”。Morton tossed down his lunch. 此句中的“toss down”一词可理解为“囫囵吞下”或“扔到地下”。
(2) 有的句子里有不止一个多义词,词义上有一定的搭配关系,这时词有本义和转义之别而造成歧义。例如:Jack saw the light. (本义: 杰克看见了那盏灯;转义:杰克明白了。)He is a sweet salesman. (本义: 他是一个糖果推销员;转义: 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推销员。)
(3) 有时一个单词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意思。如over2look 一词,既可理解为“inspect , supervise”(监视,查看) ,又可理解为“ignore , failed to see”(忽视,不看) 。这两个意思完全不同。例如:The meeting had been overlooked by the police on duty. 可以理解为“集会是在值班警察的监视下进行的”或“值班警察没有发现这次集会”。
(4) 因词义变化而引起的歧义。词义随着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而变化。有的词,旧义消失了,产生了新义;有的词,新旧义并存;有的词, 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产生了词义的转移。这种种情况都会引起歧义。例如:Only some of the visitors gained admittance into the clean room. 此句中的“clean room”原指“干净的房间”,但在此处取得了新义,指“供制造精密零件用的无尘室”。
(5) 因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用法不同而引起的歧义。例如:
The project will cost a billion dollars.句中“, billion”一词存在歧义:因为对美国人而言,a billion = thousand millions(十亿) ;对英国人而言, a billion = million millions (万亿) 。
3. 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指由于词序排列与安排造成的歧义现象。它往往是一个可以分析为不同层次或可以变换的结构体。语法歧义现象很多,笔者着重讨论以下五种:
(1) 平行结构引起的歧义。句子里的某一成分可以和平行结构中的任何一个结构连在一起而具有不同的意思,因而产生歧义。例如:Some persons , after consuming alcohol , want to fight and become hard to manage. 此句意思可以是Some persons want.and become .,也可以是want to fight and (want to ) be come .
(2) 省略结构引起的歧义。有时省略某些词会使句子产生歧义。例如:
I like my roommate as well as Nancy. 此句可理解为: I like my roommate as well as Nancy does. 或I like Nancy and I like my roommate.
(3) 位置可移动的状语所引起的歧义。部分状语在句中的位置是固定的,但相当数量的状语都可移动位置。这部分可移动位置的状语往往使句子产生歧义。例如:I repaired the car and returned the following day. 此句中,状语“the following day”如果放在句首,意思明确;但置于句尾,则既可理解为修饰全句, 又可理解为修饰第二个动词returned ,从而产生了歧义。defendant
(4) 否定词引起的歧义。一个句子,如谓语动词是否定的,而后面又接上一个状语,就容易造成歧义。例如:Jane doesn’t dance to please her mother. 此句既可理解为: 珍妮并不是为了使妈妈高兴才去跳舞的,又可理解为: 珍妮为了使妈妈高兴而不去跳舞。
(5) 不定式动词短语引起的歧义。在英语里,有些动词可以用作及物动词或不及物动词,其主动形式往往有被动的意思,这种用法有时会引起歧义。例如:The tiger is too small to kill. 此句既可理解为: The tiger is too small to kill others. 也可理解为: The tiger is too small for others to kill1
4. 语境歧义
语境歧义现象是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言语活动包括了说、写者的表达和听、读者的理解两个方面,因而可以从生成和认知两个角度去分析它。在正常的交际中,说、写者表达思想、组织话语都有明确的语义内容,听、读者也能较准确地理解他的意思。这时候,二者是统一的,共同完成交际活动,无所谓歧义。但有时二者不完全一致,就会出现种种语境歧义现象。
(1) 对于某一确定的语义内容,或者听、读者不能完全理解甚至误解;或者不同听、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或者听、读者明明能理解却故意曲解。例如:
———“From which book have you benefited the most ?”A reporter asked George Bernard Shaw.
———“My chequebook ,”replied Shaw.
当一记者问萧伯纳“哪本书使你受益最大?”时,萧伯纳机智地回答:“我的支票簿。”这里,萧伯纳明明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