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新闻评论:媒体的观点
本章说明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征,体会新闻评论情理结合、语言准确生动并富于鼓动性的特点。
二、学习阅读社论、短评等主要新闻评论类型。
三、能够抓住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弄清作者的主要观点。
四、学习依据新闻事实撰写简短的新闻小评论。
教学设想
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评论就是议论文。由于学生已经广泛接触并重点学习过议论文,教学不妨由此导入。可以让学生选择一篇比较典范的议论文与课文作一些比较,讨论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不同,这样学生对新闻评论的特点就可以了然于心了。
二、新闻评论被称为“新闻媒体的旗帜”,这主要体现在报纸的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中,可以引导学生任选一份报纸,通过其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了解报纸的立场和态度。也可以结合下边相关资料中的提示多作一些阐述。
三、本单元的每一课都有两篇评论,像12课、14课可以分别进行比较阅读,因为它们或性质、内容相近,或写作风格接近。12课的两篇社论则最能体现新闻评论的特点,可以结合评论的文体特征,进行重点学习。
四、过去的评论,如果脱离了写作时的现实背景,在今天的读者看来,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13课《奴隶与盗贼》一篇即是如此,放在本单元进行教学我们要引导学生回归作者写作的时期,发现触发作者写作动机的新闻事实,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它作为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五、14课是两篇外国评论,不妨让学生课下阅读并作简单评析,课上任选一篇进行交流评议,在此基础上教师适当点拨。
六、新闻评论的语言特也应在本单元教学中多予关注,并能引导学生应用于评论写作的实践。
七、学习本单元,要提示学生留意近期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中的新闻事件或评论,为最后的写作实践做好准备工作。
相关资料
一、关于新闻评论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关于新闻评论的概念,解释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新闻评论泛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所刊发的具有新闻性的评论文章。(吴庚振《新闻评论学通论》,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新闻评论,从广义上说就是对新闻事实发评论,就是评说一件事情、一个问题。(邵华泽《新闻评论写作漫谈》,长城出版社1986年版)
新闻评论,简而言之,是新闻传播工具中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具体说来,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
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是所有新闻传播工具的各种形式评论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丁法章《新闻评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二)新闻评论的特点
1.新闻性。新闻评论必须以一定的新闻事实为依托,消息承载的是新闻事实本身,而评论则是透过事实阐述某种观点。
2.倾向性。评论要对所依托的事实做出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利与弊、善与恶、美与丑等方面的价值判断,这种鲜明的价值取向,使之天然地带有倾向性。进一步说,很多时候,新闻评论的倾向性都带有较浓的政治彩,反映的是主流社会的声音。
3.公众性。消息报道及时、快速、量大,但也常常令受众陷在信息的海洋里,无所适从;同时社会的复杂变化也可能会令读者产生困惑,需要有人解疑释惑。新闻评论正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回答读者关心的问题,引导公众舆论健康地发展。
(三)新闻评论的作用
1.引导作用。新闻评论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实和重要问题作出分析。可以表彰先进,针砭时弊,帮助众明辨是非;可以摆事实,讲政策,说道理,为众解疑释惑;还可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为他们指明方向。
2.监督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弘扬先进思想和精神的同时,还要不断揭露和抨击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对这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这也是为了促进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3.表态作用。可以代表新闻媒体对当前的重要事件和问题表明态度,这是符合广大受众需要的。对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体有时还可以通过发表议论的方式,表明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众的态度。
4.深化作用。新闻评论的政治性决定了它要尽可能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通过分析、综合和提炼,衡量它是否符合党的政策,是否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使受众从思想上、政治上领悟到某种道理,理解客观事物包含的政治意义。
(四)新闻评论的类型
除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外,还有以下几种类型。
editorial怎么读编者按:是编者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论、批注、说明性文字,以编者简短的评论对新闻作画龙点睛的点评。有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三种形式,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
专栏评论:指的是在报纸相对固定的版面和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一般具有相对稳定的风格和特。
广播电视评论:是纸介媒体的新闻评论在广播电视中的延伸,与其他媒介的评论相比,更加平易、生动、通俗。
二、新闻评论中事实的不同作用(马少华)
我们正处于一个新闻评论迅速发展的时期。由此产生的更为充分和丰富的评论形态,使新闻评论的规律比以往更清晰地显现出来,这自然会促进对新闻评论的深入认识。近些年来时评复兴的突出特点,就是其事件性选题和事实判断性质,因此新闻事件在评论中也就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地位与作用。
一篇新闻评论中除了观点,就是事实。对于新闻评论中事实的不同地位、作用的理解,有利于更深入地把握新闻评论的构成,理解新闻评论的思路与结构,也有利于在写作中自觉地运用。
新闻评论中的事实,人们常常说到的作用有两种:即由头与论据。
由头是放在新闻评论开头部分,用于挑起话题、引出议论的材料。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如原人民日报评论员范荣康在《新闻评论学》一书中说:
“多数新闻评论,不过是拿新闻作‘由头’,从新闻生发开去议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类问题仅仅有一个新闻由头并不足以证明,仍然需要用论据,特别是事实论据加以证明。”
由头是新闻评论的事实起点,一般在开头叙述,它对应着的是“就事说理”的思考路径及相应的结构。作为论据的事实则是在论证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插入的事实材料。
但实际上,在由头与论据之外,新闻评论中还有一种地位更重要的事实,那就是等待着分析与判断的新闻事实,它是新闻评论的对象。作为评论对象的新闻事实有着由头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作为由头的新闻事实的作用只是为了挑起话题,并不一定要对由头本身进行深入
判断。而作为评论对象的新闻事实,却要求作者必须进行判断。辨识新闻事实在一篇新闻评论中是作为由头还是评论对象,实际上是在辨别新闻评论的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思考方式。以新闻事实作由头的评论,往往是从这个新闻事实出发(实际上最终离开了这个新闻事实)展开思考,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而以新闻事实作对象的新闻评论,则把思想始终集中在新闻事实本身,即使引述其他新闻事实也是为了说明这个新闻事实,最终得出一个关于这个新闻事实的具体判断。如果说,由头是新闻评论的事实起点的话,那么“判断的对象”,则既是事实起点,也是认识的终点。
“由头”带出的新闻评论,是为了说一个道理;“对象”带出的新闻评论,就是为了判断新闻本身。前一种新闻评论在过去很多年里是主流;后一种新闻评论,则在当代迎和了读者更迫切的需求。过去的新闻评论教材往往只讲到由头和论据这两种事实的作用,而不涉及评论的对象,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很长时间里我国的新闻评论,基本上是“就事议理”型的,基本上是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新闻事件本身作为一个事实,并不是判断的对象。今天,随着时评的广泛发展,新闻评论选题日益开阔,读者对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有着越来越旺盛的认识需求,新闻事件作为判断对象的地位日益突出了。
那么,作为判断对象的新闻事实为什么不同于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呢?这也很容易理解:一个有待于认识的事实本身,不可以作为自己的论据。否则,就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了。
比较下面两篇名人去世的消息,我们就可以理解事实作为由头与作为评论对象的不同。
从哀悼张伯伦说到英国传统外交政策
英国前外相奥斯丁·张伯伦前晚逝世,英法两国政界都表示哀悼。以奥斯丁·张伯伦的致力于国际和平,勇于使英国负担国际义务,在国际风云紧张的今天,失去这样一个人,不仅英法政界要哀悼,欧洲及全世界的人士,也都要表示惋惜的。
奥斯丁·张伯伦是典型的英国政治家,但他除有一般“英国绅士”的优点以外,在国际关系的了解程度上,比一般“英国绅士”要更能把握现实。传统的英国对外政策,是“怕事”和“取巧”。奥斯丁·张伯伦在1925年签订洛加诺公约时,敢不顾英国国内的攻击而接受保障的义务,这就是他的见解高于一般“英国绅士”的地方。
英国的“怕事”政策所产生的必然结果,是事件发生得愈多而愈益扩大;“取巧”政策的结果,是“弄巧成拙”。在远东方面是如此,在地中海方面也是如此。英国的绅士们似乎在饱经教训
之后已有一些觉悟了,但是觉悟的程度是有限的,在远东和地中海问题上,事实所表现的,并没有改变传统的“怕事和取巧”政策的本质,差异不过是程度的不同而已。而这种小部分的改变,必然并不会得到什么好结果。
我们虽然指出英国传统政策的弱点,但并不希望英国绅士会马上作极大的转变,因此,我们不得不时常警惕着不要过分相信传统政策下的“贿赂品”──牺牲一部分以满足侵略者的欲望的“贿赂品”;而贿赂的结果,必须非牺牲全部不可。(选自1937年3月18日《立报》,作者恽逸)
在上面这篇评论中,英国外相张伯伦之死或张伯伦本人,都不是评论要判断的对象。他们只是作者为了评论英国外交政策的一个由头。
马加罗甫死
呜呼!马加罗甫死,而俄国极东之运命尽矣。自仁川旅顺之屡挫,固已奄奄一息矣。马氏至而军容复振,所作海军战术论,日本学校以为教科书。日人方惴惴焉,为逄蒙不能杀羿之虑。而孰意其自沉以死耶。马氏论战,重精神,轻物质。故到旅顺后,并不以残舰自馁,常
欲奋死出港,以为联合海参崴舰队之计。乃竟以其旗舰触击于自设之而轰毙。希则,物质诚有未可忽者耶?俄廷以阿列可塞夫骄疏而取败,且取败于区区一岛国,视为奇耻大仇,不报复不已。于陆军之苦氏,海军之马氏,皆军事界第一人,如车两轮,如鸟两翼,全国之视线皆集于兹。今也,忽弱其一个,以马氏偏重精神之理推之,其军气之摧陷,民心之动摇,当达极点。是岂非夺俄之魄而为极东一败涂地之先征与?旅顺残舰,不日消灭,海参崴亦将被日本探囊之取,而黑海、波罗的海舰队,又决不能东赴。于是,俄国极东无海军。日本陆军既战胜于韩境,而满洲又可以择地而上陆,乘俄军人心震栗,与夫胡匪之乘机而内扰以夹击其腹背。彼苦氏者亦将有一不能支厦之惧。于是,俄国极东之势力尽。乌呼!马氏之死,其影响于俄者大矣。(摘自1904年第1期《东方杂志》“时评”栏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