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英雄们背后有个赣州“女教头”
作者:***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2022年第04期
28岁挑大梁设计航天员训练方案
黄伟芬1964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她不仅天资聪慧,而且从小学习刻苦。读高中时,她的成绩年年第一,还是赣州市武术队的佼佼者,练得一身好功夫,行事有“女侠”般的英雄气。长相漂亮又多才多艺的她,很快成为学生们心中的女神。
1981年黄伟芬高考时考出了499分的优异成绩,但填写志愿时,她有些迷茫,便征求爸爸的意见。父亲告诉黄伟芬:“国防科技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我们要做,就做国家尖端科技,提高国家的国防力量!”一句话,让女儿如醍醐灌顶。一种与生俱来的女英雄气涌上心头,她果断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专业。
1985年,黄伟芬又考入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攻读重力生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就是在这
里,她经过了生物、医学与工程紧密融合的系统学习,掌握了生物力学、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人机系统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
毕业后,黄伟芬留在研究所工作。在这里,她参与了大量关于人体和航空工程的研究,包括“863工程”中关于“载人航天中长期计划的航天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课题”的预研。接着,又参加了尖兵卫星的生物搭载试验任务,以及航天医学工程总体研究。
这些研究,使她对于航天航空中对人体生物工程的要求有了深刻认识,为黄伟芬后来一生所要从事的伟大事业(航天员的选拔和培训)奠定了扎实基础。
1992年,我国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工程立项之初,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压根没人知道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没有经验可借鉴。
此时,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黄伟芬被委以重任。这一年,她年仅28岁。觉得有些突然,可是一想到国家有需要,便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份重担。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航天员选拔和培训的技术要求,几乎无文献可查。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黄伟芬夜以继日地思索,结合自己多年来在航天医学领域的研究,用整整3个月的时间,交出了《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这份方案的横空出世,被看作是我国第一部航天员训练的顶层方案,不仅为中国航天员的选拔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我国后来航天员训练奠定了总基调,至今依然在使用。
1997年,黄伟芬带领中国航天员远赴俄罗斯学习,加加林培训中心负责人看到带队的是位美女,非常惊讶,因为即便在航天发达的俄美两国,女性领导也并不多见,可黄伟芬的专业性很快就将他折服。
可是,对于当时国内的航天团队来说,航天员的选拔与培训技术和积累是空白的。黄伟芬从俄罗斯回国后,1998年1月5日,经过她和团队的严格选拔,由首批14名航天员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
英雄傲骨航天员背后的“女教头”
航天员需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压等特殊环境因素的严峻考验,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极限。如何训练出优秀的航天员?教练员的角尤其重要。
航天员训练初期,黄伟芬带着不足30人的团队,承担着教练员的角,开始了中国航天员培训研究的探索,进行了七大类、一百多个科目的训练教学。然后对训练过程进行总结,制定出中国第一本航天员训练大纲。
在这部训练大纲的指导下,后来黄伟芬团队又总结制定了几百份教案、讲义和实施细则,并亲手设计制作了许多训练设备。
这种特殊训练,要经历持续不断的各种挑战、考验、检查和评定,而且,只要航天员不退役,训练就不能终止。黄伟芬说,从预备航天员开始训练,到能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大概需要4年,相当于上了一个大学,但比大学的本科教育难得多。为了保证安全,她要求所有航天员的训练课目,必须由教员先进行试训,并总结出最合理有效的方案。
外界很少了解,航天员的选拔与培训是十分艰难以及乏味的,因为他们将来要进入太空,所以,训练就要按照太空的标准进行,这也意味着,这些训练必将挑战人类身体机能的极限。为了得到最准确的项目数据,黄伟芬尝试了所有的相关项目。因为她清楚,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才能保证筛选标准的万无一失。
这些训练项目同时也充满了危险,就拿坐转椅这一项目来说,普通人在转椅上不到一分钟可能就会头晕眼花,心脏狂跳不止,而宇航员要坚持10分钟才算合格。
3名航天员简历公布 更具有挑戰性的是离心机项目,普通人在离心机上最多只能承受4个G的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员在训练时,则需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相当于自身体重的8倍左右,如果训练不当,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
在经过数千次甚至数万次的实验后,各项均合格的精英才能留下来。而在真正将航天员选拔出来之后,黄伟芬也是忧喜参半。喜在他们终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赢得了航天员这个无比荣耀的称号,也会带着这个称号来为国争光;忧的是,航天员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业,在人类航天史上,已经有22名航天员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长期的训练中,首批14名航天员没出现一例运动损伤,更没有出现运动病。黄伟芬和其他教练员们提前设计好方案,规避风险,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的艰辛,也远非常人所能想象。
黄伟芬颇有英雄傲骨,各种项目不仅自己训练了个遍,对航天员的要求同样十分严格。在这里不管男女,训练强度都一样。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下,14名中国航天员全部掌握了航天员的必备技能和知识理论,全部具有能够胜任航天飞行的综合能力。而以黄伟芬为首的训练员团队,也从最开始的“门外汉”,成为彻彻底底的航天员培训权威。
2003年10月,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即将上天,在14名中国航天员中,派谁去太空中执行这一重大任务,无疑成了科技界关注的焦点。黄伟芬是最终选择宇航员的投票人之一,要从第一梯队的三人中确定一人,她将关键的一票投给了杨利伟。
杨利伟在她的指导下,经过了极为严苛的生理和身体素质测试,并通过了心理素质考核,在随后的“残酷”训练中也表现优异,从预备宇航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