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冲击与我国对策
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关系是决定国际原油价格走势的核心要素,但疫情大流行将国际原油需求大幅拉低,导致国际范围内的低油价。在疫情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低油价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历史上,低油价一般在1-3年结束,此轮低油价走出低谷当然也需以国际生产生活的恢复为前提,而在此期间,原油价格的低位波动将是常态。
一、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震荡表现
北京时间2020年4月21日凌晨,纽约商品交易所5月交割的WTI原油期货收报每桶-37.63美元,跌幅高达305.97%。原油期货价格下跌至负数的直接原因是5月份原油期货合约即将期满面临交割,但市场上的买家原油储存已经达到极限,卖方宁愿付出代价让买方接收已经过剩的原油,也不愿意将原油囤积在自己手上,才上演了这一历史罕见的戏剧性一幕。而且首次出现了原油期货交易价格为负的现象,全球人民再次见证了历史。
二、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震荡的原因
任何一个经济现象背后都有复杂的经济与政治因素,造成这次原油期货价格巨震的原因也有很
多。
一是市场需求下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巨大,造成石油需求萎缩,原油储存压力过大是造成本次价格骤降的直接原因。在原油产能出现过剩的情况下,储存空间严重短缺,众多买家持续观望,造成外部需求严重不足。据悉,贸易商“漂”在海上的原油已经超过1.6亿桶。
二是原油供给增加。世界各国早已经预期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带来的原油需求和价格骤降的风险,在经历激烈的价格战后,以沙特为首的OPEC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OPEC之间最终达成了减产协议(各方同意自5月1日起每天联合减产970万桶,大约占全球总供给的10%)。但石油生产商此前不断增加产量以及价格竞争的行为,已经在原油市场上造成了严重的供给泛滥局面,这种供需失衡为本次石油价格风暴埋下伏笔。于是,尚未等到减产协议执行,原油期货价格已经暴跌。
三、国际原油价格下降对中国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层面
低油价对于后疫情时期的经济恢复是有利的,最基本的影响表现于低成本。对于以石油为原
3月3日油价或将下调材料的制造业,尤其是塑料、橡胶等化工行业的投资,较低的石油价格有助于缓解之前原材料成本压力。对于疫情期间的硬通货——口罩而言,其重要的原材料便是无纺布,世界其他国家抗疫任务艰巨导致需求大增,原油价格回落对于这些医疗器械行业利润空间有利。但是,对于其他行业而言,考虑到疫情尚未结束,外部需求依然不足。因此,虽然原材料成本较低,想要回到改革开放后年均9.7%的增长率水平已是难以触摸的天花板。因此,原油价格较低对于中国经济保增长稳就业而言,积极效果极其有限。为了恢复由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经济冲击,党中央已经打出了一套包含降税、降准的财政、货币等多领域的组合拳。这对于提升经济信心具有较大帮助。外贸方面,油价大幅下跌将会有效减少中国的进口支出,有利于增加经常账户盈余。原油价格低迷对于中央组合拳的实施效果整体是有利的。但是,仍然要防范通货紧缩风险,以及油气生产企业亏损甚至倒闭问题。
(二)能源安全层面
长久以来,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已经众所周知。从能源对外依存度而言亦是如此。《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2%与43%,能源安全始终令人担忧。不仅如此,据现有研究结论,中国工业部门的生
产技术整体偏向于化石能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强烈倾向于增加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费数量。石油和天然气供给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油价暴跌可能会致使工业企业偏好化石能源的程度进一步加强。因此,这对于我国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进程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本次石油价格冲击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与优化提供了很好的缓冲。长久以来,在强有力的政策约束下,能源结构调整会扭曲企业生产的要素配置结构,造成难以避免的经济成本。而本次石油价格下降冲击为国家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提供了很好的缓冲,企业用油价格下降,社会经济成本也会大大降低。相比于石油价格上升而言,中国可以充分利用这次石油价格较低的契机,推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可再生能源推广成本也会因此而降低。
除石油外,同样作为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化石能源,天然气很难独善其身。作为能源的不同品类,天然气与石油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石油价格如果长期稳定在低位,石油需求量注定要上升,因此存在替代关系的天然气需求下降,导致天然气价格下跌。中国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40%。2019年12月,俄罗斯正式开始通过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向我国供气,这为我国提供了稳定的天然气供给。从2014年签署协议到2015年管道开工,历时5年中国境内的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从黑龙江省黑河市入境,途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5111公里。截至4月25日,已累计向国内输送天然气8.4亿立方米。中国是天然气重要的消费大国,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天然气供给商在中国市场上进行着激烈的竞争。随着石油价格调低,替代效应导致天然气价格下降有助于我国进一步增加天然气储备。据悉,当前,中国共建成27座储气库,调峰能力高达120亿立方米。未来这一数字必将进一步扩大。
煤炭行业供给也不容乐观。我国储量丰富的煤炭等能源早已处于供给过剩,去产能压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后稍有缓解,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煤炭企业产能过剩压力再次增大。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3到5年内,煤炭行业将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煤炭行业累计化解8.1亿吨产能,基本实现供需平衡的局面。然而,石油价格低迷导致石油需求增长,作为替代品的煤炭需求自然会下降,因此,煤炭行业的利润空间可能会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压力极有可能去而复返。
当前,中国已经大面积复工,预期的报复性消费将拉动能源需求增长,对于石油和天然气这
两种短缺型能源来说,其需求也将更大。我国疫情已经进入尾声,尽管大面积的复工会再次唤起能源需求,但是国外的疫情不容乐观,在抗疫的泥沼中仍需挣扎很长一段时间。短期内海外市场需求不足已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因此,短期内石油缺口将不会很大,中国能源市场供需相对比较稳定。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