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鬼子来了》与小说《生存》之对比
摘要:阶级的对立是《生存》中除饥饿外的另一个冲突。赵五爷是宗法制族长,是封建制度的捍卫者。他只顾死人不顾活人,当双伴儿因偷吃祭品撑死后,他“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他不同意双伴儿进祖坟,说“有啥可怜的,吃了一肚子的鸡鸭油肉白面馍,享大福了。可怜个啥!”他的行为让人心寒,然而大家还要对他恭敬服从。赵武作为抗日村长,和赵五爷代表着不同的阶级。他多次和赵五爷交涉,处处为村民着想,但却无法撼动强大的封建制度。若赵五爷能够顾忌到村民的死活,大家也不会走投无路拿俘虏换粮食。因此可以说,尤凤伟站在了另一个角度,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关键词:愚昧  人性美  封建专制  魔幻现实主义
《鬼子来了》是姜文执导并主演的作品,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二者都是在抗日的外包装下讲故事,但却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故事,一个悲哀,一个悲壮。《鬼子来了》在改编中保存了《生存》中的主要人物关系及故事框架,表现了姜文不同于尤凤伟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性所做出的独特思考。本文将从作品内容,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四个方面进行对比,现结合两部作品一一略述之。
一、作品内容
1.名称。我们先从作品的名称上来进行对比。顾名思义,《生存》即是“活下去”的意思,一切的故事情节都将围绕着这二字展开,“生存”是故事的主要矛盾。《鬼子来了》意思是“鬼子来了挂甲台这个地方”,故事中鬼子来了两次,一次是两个俘虏来村羁押,一次是酒冢队长来送粮食。作品名称的不同都是为各自作品所要讲述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服务。而“鬼子”二字,也可以看做是村民心中之鬼,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环境。《生存》发生在石沟村,这里离战争甚远,抗日的任务就是,粮食的短缺成了主要矛盾,而养活两个俘虏成了巨大的负担。《鬼子来了》的地点是挂甲台,村口就有鬼子驻扎,河口也有军舰,村里的两个俘虏就成了定时,是迫在眼前的威胁。
3.情节。《生存》的情节是围绕着粮食展开的,从村民开始节粮,到睡过去的孩子,再到饿死人逃荒,粮食是串联故事的重要线索。他们拿鬼子换粮食,是为了生存。最后换粮失败,众人冻死在风雪中。《鬼子来了》则是围绕“杀人”展开,处决鬼子一波三折。做出拿人换粮的决定,马大三是为了从被逼杀人的煎熬中解脱出来,众村民则是受到了贪欲的支配。最终他们换粮成功,却与虎谋皮,全村覆没。
二、人物形象
《鬼子来了》对《生存》中人物的改编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对原著人物名字进行修改,但保留了其角,从而摆脱了人物在原著中的设定,赋予了新的价值内涵,如马大三与赵武。一种是对原著中的人物进行增删,以符合故事情节的需要。如《鬼子来了》中的五舅老爷,六旺,二脖子,疯七爷,《生存》中赵志,赵五爷,留根等。下面就一些主要人物进行对比分析。
1.马大三与赵武都是各自作品中的主人公,但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平庸,一个人刚毅。在身份上,马大三是村中的小人物。影片一开头,他被指着头,自始至终没敢睁开眼,显得很懦弱。在承担了看守俘虏的任务之后,他又靠着小聪明,自私的把责任转移到了全村人身上。他小心翼翼的供养着俘虏,显示出了愚昧无知的一面。但马大三的性格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最后他幡然醒悟,只身为村民报仇,被斩首之后眼眨三下,含笑九泉,使得喜剧性的故事有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局。
而赵武的身份则是村里的抗日村长,与代表着封建专制的族长构成了对立面。他敢于担当,带领村民与饥饿做着抗争。他富有同情心,拿出自家的粮食救治孩子。他代表着村民的利益,
多次去和族长沟通。然而他在残酷的自然和牢固的宗法制度下又显得十分的渺小与无奈,甚至自身的幸福都被族长拿捏着,最终牺牲在风雪之中,带有浓烈的悲剧彩。
2.花屋小三郎与小山万太郎在故事中都经历了被俘,关押,受审,换粮,然而二人的性格完全不同。花屋本来是农民,被武士道精神洗脑走向战场,在一刀刘的刀下他也会感到死亡的恐惧。他人性未泯,还感念村民的优待而提出换粮。他又有残暴的一面,最后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屠杀村民。他是一个不同于以前同题材作品的侵略者形象,而是带有有一定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小山则是个军国主义者,他出身于富裕的家庭,从未尝过饥饿的滋味。他“眼光不善,一副桀骜不驯的模样”。而且“把头一扬”,承认自己杀过中国人。他也会想家里的亲人,但又对玉琴产生邪念,不知报恩,没有人性,最终被老古一打死。
3.董汉臣和周若飞都是翻译官,在鬼子与村民之间起桥梁作用。董汉臣名为“汉臣”实为汉奸。他在中间不断地和稀泥,只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被放回宪兵队,他看到酒冢队长大发雷霆,居然出主意让酒冢反悔。他是一个反面角,姜文借助这个角讽刺了中国人的奴性与自残。
周若飞名为汉奸,但良心未泯。他做翻译官只因迫不得已,“自己的家就在日本人炮楼底下”。做俘虏时,小山对玉琴有龌龊的想法,他愤怒地呵斥道“你混蛋!没那女人你早就死了,你不思报,倒想歪!是畜生!”在风雪中小山要逃跑,他还出言警示,显示出了中国人的良知。在《生存》中并没有把他设计成董汉臣式的汉奸,而是保留了一些作为中国人的觉醒与理智,当然这也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有关。
4.一刀刘和古朝先都是死刑的执行者,都有辉煌的“杀人史”。不过刽子手一刀刘杀的是中国人中的精英,却在处死鬼子时晚节不保。抗战英雄古朝先则正义,慷慨。最后他一打死了小山。
三、主题思想( )小七爷
1.不同点:截然相反的国民性
1)《鬼子来了》:对人性的批判
站在中国人的角度,这部电影不同于以往的那种波澜壮阔的抗战片,而是毫不留情的揭示了国人愚昧,麻木,奴性,自私的劣根性。村民们供养着日本人吃喝,又逼迫着自己人杀人,
完全意识不到敌人的残忍,甚至在军民大联欢中飘飘然,最终遭受了灭顶之灾。这也解释一个弹丸小国能够在中国肆虐八年的原因,流露出了浓厚的忧患意识。
从日本人的角度,这部电影也对日本的国民性和武士道精神进行了反思。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民族,他们懂得言而有信,却又残暴蛮横,屠杀村民时疯狂残忍,投降后却又恭顺卑谦,甚至被马大三一个人追着砍。可以说他们也是愚昧,麻木,奴性的。姜文在此也警醒世人,反思历史。
2)《生存》:对人性的赞美
石沟村是一个如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村民有外出当兵的,浴血奋战抵御着日寇的侵略。而村里人淳朴善良,平日里看到杀鸡也要背过脸去念叨一声“鸡呀鸡呀你别怪,你是盘里一道菜。”他们不屈不挠,想尽办法与饥饿斗争,然而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对侵略者的仇恨,铤而走险去换粮食,最终悲壮死去。他们对生存的向往,在和死亡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韧性,受到了作者的赞扬。因此《生存》可以说是一曲人性美的赞歌。
2.相同点:对封建专制的思考
1)《鬼子来了》揭示了国民性愚昧麻木的一面,将造成国人愚昧麻木的原因,直指在中国维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从而反映了封建制度对国民的扭曲与残害。为什么影片中村里的小孩子会向日本鬼子要糖吃?为什么炮楼里的鬼子跑村里来抓鸡吃时那么的欺辱村民?为什么村民还和鬼子大联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作为封建基础的小农经济,稳固而又自给自足,使人沉浸于安逸之中。虽然日本侵略了中国,但村民依旧生活安稳,因此不知反抗。
其次,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人最基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儒家的“好生之德”使人逆来顺受,佛家的“慈悲为怀”使人向往来世超脱,道家的“清静无为”使人习惯置身事外,使得国人性格越发的懦弱,因此不敢反抗。
最后,在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国人形成了难以磨灭的奴性,日本人的侵略只不过是又换了个主子,因此影片中甚至说书艺人都在唱曲献媚。
同样,日本的国民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花屋本是农民出身,武士道精神戕害了他的思想。他想象马大三带领乡亲们冲过来,马大三和乡亲们都是日本武士的装束,这说明在花屋
的思想深处,有对武士深深地恐惧。而武士阶级是幕府将军的鹰犬,可被看做是封建统治的捍卫者。
1)阶级的对立是《生存》中除饥饿外的另一个冲突。赵五爷是宗法制族长,是封建制度的捍卫者。他只顾死人不顾活人,当双伴儿因偷吃祭品撑死后,他“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他不同意双伴儿进祖坟,说“有啥可怜的,吃了一肚子的鸡鸭油肉白面馍,享大福了。可怜个啥!”他的行为让人心寒,然而大家还要对他恭敬服从。赵武作为抗日村长,和赵五爷代表着不同的阶级。他多次和赵五爷交涉,处处为村民着想,但却无法撼动强大的封建制度。若赵五爷能够顾忌到村民的死活,大家也不会走投无路拿俘虏换粮食。因此可以说,尤凤伟站在了另一个角度,对封建制度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四、艺术手法
1.《鬼子来了》:讽刺的艺术
电影从头至尾都在进行着强烈的讽刺。在剧中,对处决问题有着清醒认识的人却是喊着“王八操的,我一手一个都掐巴死,刨坑埋了”的疯七爷,而愚昧无知的却是自作聪明机关算尽的众
村民。一刀刘杀过“百日维新之主谭嗣同”,却杀不了日本人。幸存的的马大三带着国人的觉醒和血性为村民报仇,高少校却在审判他时说“中国民族的美德在你身上已经荡然无存。”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之后的日本兵屠杀了村民,却受到了受降后的国军保护。马大三和村民想“借刀杀人”,请一刀刘处决俘虏,最后却让高少校“借刀杀人”,被花屋斩首。而且,村民之间对于棘手问题的相互推诿,也影射了当下政府部门之间的踢皮球的做法。影片即是一部现代电影,又是一部黑白片,“黑白片”本身就是一种内容的表达,这和以前政治意味浓厚的抗战片构成了强烈的反差。
2.《生存》:魔幻现实主义彩
《生存》本身是现实主义的,用了写实的笔法真实的反映了村民的生存状况和不屈的抗争,同时故事又带有魔幻彩。如小说马尔克斯式的开头“于是他就牢牢记住了‘民国三十三年腊月十三’这个与他于石沟村都极其不详的日子……在小说中因饥饿陆续睡过去的孩子,总能使人想起《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小镇上患“失眠症”的村民。连升和连起撑死了,晚上他们的魂魄回村,村子回荡着“饱了吗?饱了”的问答。这和《百年孤独》中霍·阿·布恩蒂亚一怒之下杀死阿吉廖尔后,阿吉廖尔的魂魄在晚上回来用麻屑擦洗脖子上的凝血的情节如出一辙。这
些手法虽然怪诞,但却根植在中国民间文化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很好的对民族文化进行了阐释与剖析。
总之,《鬼子来了》和它的原著小说《生存》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本身也有很多的寓意可以去挖掘探索。但它们最大的意义就是在于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烛照。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同时也存在着不好的一面。而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抗争,时刻保持着清醒,才能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我想,这是《生存》传递给我们的主题,也是《鬼子来了》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
《鬼子来了》电影及豆瓣网影评。
《生存》原著(电子版),作者:尤凤伟。
《百年孤独》南海出版社20116月,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