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到2022年主流媒体的新闻优秀导语
这次斩获文字消息一等奖的三篇消息的导语,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式:
新华社消息《从“暂停”到“重启”:武汉解除离汉通道管控》:
这是注定将载入史册的重要时刻:4月8日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人员凭健康“绿码”安全流动。
这则导语62个字,用最简洁的新闻语言报道了这一注定将载入史册的重要的历史事件。
《湖北日报》消息《湖北新冠肺炎新增病例首次零报告》:
经过50多天艰苦卓绝的战斗,3月18日,湖北首次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零报告,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连续1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3月19日,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介绍,湖北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蔓延扩散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医疗救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作者是从5万余字中凝炼出872字消息,又提炼出141个字的导语,可谓字斟句酌、精
益求精。
《四川日报》消息《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车路双通滴滴!阿布洛哈村来车了》
“车来了!”6月30日上午10时许,冒着雨,驾驶员杨保安开着乡村客运小巴,沿着崭新的通村公路,驶入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喇叭声引来招呼站内的村民阵阵欢呼。
78个字的导语,描写了阿布洛哈村通车的那一刻场景:有“车来了!”的兴奋,有汽车的喇叭声,招呼站内的欢呼。
这三则导语写作上的共同特点是,字字干货,没有空话,值得学习与研究。导语用事实说话,不要把重要事实淹没在冗长的空话之中。我们来看同题新闻的两则导语:
2021年8月7日上午10时19分,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一篇消息被广泛阅读转发,《今天,南京第1例重型患者出院!》导语是这样写的:
今天,南京此次本土疫情第一例重型患者终于出院了!
今年47岁的王某做梦也没有想到,看似远在天边的新冠病毒会感染到自己。
另一家媒体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南京此次抗“疫”又传来好消息:47岁的首例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王某,住院16天以后,在医护人员的精心下,终于在8月7日,达到了出院标准,将转到康复点继续。他说怎么也没想到“看似远在天边的新冠病毒会感染到自己”。
前一则导语57个字,采用双导语的形式,提高了阅读的舒适度;后一则导语108个字,多了“此次抗‘疫’又传来好消息”“在医护人员的精心下”“达到了。标准”“转到康复点继续”等文字,可以说是空话、大话、套话、废话,还有专业性、技术性语言,但这个导语少了一个重要信息:这个患者是“南京此次本土疫情”中的第一例。
两则导语的优劣不言自明,导语用事实说话,不能把重要的事实淹没在冗长的空话、套话之中。这是因为——
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需要。在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改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
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2]中央对媒体融合提出要“用新方法讲好故事”[3]的要求,一篇新闻报道怎样把“故事讲好”?要从导语开始。
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当今的受众被各类信息包围,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各种资讯类APP、各类自媒体账号、社交软件。超载的信息让用户变得更加浮躁,很少有用户能够将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从头到尾阅读完毕。一旦导语没有勾起用户的兴趣,用户就会迅速选择退出。
从著名新闻人的理解来看。著名新闻人、新华社老社长穆青对新闻打了一个比方,“消息像一个人,导语是人的脑袋,主体是身躯,脑袋精神了,身体再壮实灵巧,就显出活跃劲来了”。美国报业大王赫斯曾说过:“如果你第一句话吸引不住读者,那就不要再写第二句了。”美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学家麦克杜·戈尔教授说过,美国现代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写作导语”。“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了消息”。
从古人的写作智慧来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4]是古人的写作智慧,也恰好契合了导语的写作要求。所谓“片言”,就是极少的言;所谓“居要”,就是处于关键、紧要的位置;所谓“警策”,原义是使马惊动而疾奔的鞭子,此处比喻精练扼要、含意深刻能使读者闻
之惊警的妙句。
31个省区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018年,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原所长王继才成为全国“时代楷模”后,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前来报道,我们来比较下三家媒体的导语:
《新华日报》文章:
荒岛上,苦楝树开出大美的花
——追记全国“时代楷模”、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原所长王继才
“开山像笆斗,正对灌河口。”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燕尾港以东12海里的开山岛,面积0.013平方公里,只有两个足球场大。
岛上,怪石嶙峋,环境恶劣。放眼望去,只有那几十株苦楝树,倔强地把枝桠伸向天空,给烈日下这座“秃石头岛”带来几处绿荫,也让小岛有了几分生机。
在石头缝隙间瘠薄的泥土里艰难扎根,在烈日暴晒、海风肆虐中顽强挺立,这些苦楝树啊,正像极了它们的主人、在岛上坚守了32年的王继才。
这个导语从空中俯瞰起笔,“开山像笆斗,正对灌河口”,从“苦楝树”写到“它们的主人王继才”几个数字突出了新闻事实。
《人民日报》文章:
守岛卫国,三十二年向海生
——追记江苏省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
新来的哨兵对着徐徐升起的国旗立正、敬礼。32年来,这面国旗第一次没有由王继才升起。哨兵说,王继才一定也在远远凝望着国旗,“他没有走远,不会走远。”
导语写了一个镜头:32年来,第一次没有由王继才升国旗。
新华社文章:
守岛,就是守国
——记新时代的奋斗者王继才
1986年8月30日,王仕花登上开山岛,搜寻她“失踪”的丈夫,可只着一个胡子拉碴、满身臭气的“野人”。
王仕花气急:“别人都不守,我们也不守!”
“野人”说:“要走你走,我决定留下!”
王仕花走了,“野人”的心滴血了。
可不到一个月,王仕花带着包裹,又上岛了。
从此刻开始,他守着岛,她守着他,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这个导语写的是32年前发生的一个故事。
以上三个导语都可谓精品中的精彩导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用最精彩的事实点亮读者眼睛。
导语部分切忌讲废话,要把最重要的、最闪耀的事实放在导语里。《人民日报》海外版曾发过一篇通讯,题目是《六老汉治沙》(2021年1月7日第一版),原来的标题和导语是这样写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