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共危机时代的来华留学舆情:现实图景与应对之策
作者:王保华 申金霞 刘海燕 张婕
来源:《对外传播》2020年第11期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全球性公共危机,对人类社会已经造成了重大影响。来华留学生作为我国抗疫大军中特殊的体,与我国人民携手构建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抗疫共同体。但长期以来,来华留学生饱受争议,公众对该体享受政策优待的不满、对非洲留学生的偏见等诸多问题,在抗疫的特殊时期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这对该体形象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亟需深入分析相关舆情,尤其要高度关注、研究舆情背后投射出的政府公共政策与社会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应对之策。
        一、疫情期间来华留学生舆情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高教传播与舆情监测研究中心对2020年2月19日至4月5日(共45天)国内主流媒体及社交媒体平台关于来华留学生的新闻报道、相关信息等进行监测,发现总体舆情以正面为主,存在个别负面现象。下文将以这些舆情信息为基础,从正、负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一)正面舆情
        1.媒体:及时发布我国抗疫工作的安排部署和政策信息。无论是疫情暴发初期关于在华留学生去留政策的及时公布,还是各大高校如何组织留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安排的及时传达,主流媒体的积极发声保证了相关政策和信息得以及时、公开、有效地传播,让相关受众体了解我国政府为疫情防控作出的部署和努力,也第一时间传递出我国政府对留学生体的关心与重视。
        2.高校:教师、志愿者等一线防疫人员积极做好隔离中留学生的服务工作。疫情期间,高校一线防疫人员无私奉献,为来华留学生撑起一把“保护伞”。在主流媒体上,此类报道多以人物专访形式出现,从“逆行者”这一特殊体切入,赞扬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传递抗疫信心和正能量。
        3.来华留学生:积极配合、支援我国抗疫。疫情暴发后,大部分留在我国的留学生把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看作一段特殊的文化体验。许多留学生情系我国,通过媒体以不同方式为我国加油,甚至筹集、捐赠抗疫物资。之后,在向世界传播与分享我国抗疫经验时,留学生体成为联系中外、沟通各方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这些信息都从侧面强化了来华留学生的正
面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民心相通是可以实现的。
        (二)负面舆情
        1.有关《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疫情期间,我国发布了《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舆论反响极为强烈。虽然司法部表示将广泛听取并吸收公众意见,相关专家也就外国人获得永久居留权的条件进行了解读和说明,并表示“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但公众对此还是表现出了强烈的抵触情绪,甚至再次引发了关于过度优待来华留学生问题的回溯和讨论,相关负面舆情有所增加。
        2.关于对来华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的不满
        疫情暴发初期,我国抗疫资源处于紧张状态。我国国内学生均在家隔离,而来华留学生却大多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进行防疫抗疫。在此情境下,一些新闻报道引起了国内民众的过度解读,也再次引发了对来华留学生与国内学生不同待遇的不满,甚至一度上升到“超国民”待遇、呼吁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等热点议题层面,造成相关负面舆情进一步发酵。
        3.关于来华留学生招生标准和质量问题
        对来华留学生招生标准和质量问题在疫情期间也引发了持续讨论。如“清华大学给留学生开后门,招生条件太简单”等声音此起彼伏。个别来华留学生不遵守相关规定的报道加剧了网民对来华留学生质量的质疑,相关议题持续升温,负面舆情不断。
        4.关于非洲留学生艾滋病传染问题
        在舆论场中,对来华留学生最具惯性思维的判断和持续具有较高关注度的议题之一是这一体的艾滋病传染问题。来华留学一旦出现负面舆情,特别是当非洲来华留学生负面信息出现时,往往伴生着非洲学生素质不高、带来艾滋病传染等话题,“炒剩饭”现象也时有发生,给来华留学工作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5.关于来华留学生违反我国抗疫有关规定问题
        在抗疫关键时期,出现过个别来华留学生违反我国抗疫有关规定的现象。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名来华留学生在海外网络媒体故意歪曲武汉抗疫情况并散播谣言被举报后,其所在高校迅速介入并给出处理意见,但该事件仍然引起了部分公众对来华留学生的不满情绪。
        6.有关输入病例
        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隨着输入病例不断增加,“广州确诊病例中有41岁外国留学生”等话题引起了网民广泛关注和持续讨论。输入病例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网民对来华留学生的负面印象。
        7.关于舆论质疑、炒作专家观点的问题
        疫情期间,来华留学生相关负面舆情中包含大量与疫情无关被再次翻炒的旧闻,热度较高的话题主要集中在相关专家对来华留学生某些问题的观点与评论上,如“北京师范大学胡必亮教授:非洲留学生奖学金不多,一年就10万”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反复出现,不断引发网友对“优待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等议题的持续讨论,加重了网友的不满情绪。
        二、负面舆情背后政府公共政策与社会心理问题分析
        据观察,来华留学负面舆情热点多与留学政策、在校教育和留学生管理有关。要想更好地预判和应对此类舆情,应深入研究热点问题背后的公共政策与社会心态。经分析研判,发现负面舆情投射出的公共政策与社会心理问题主要聚焦在四个方面。
        (一)如何看待《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及来华留学生有关政策与标准
        疫情期间,《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发布,其本意是为了规范管理,更好地发挥外国人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但如何使该条例既符合我国人口基数大、不是移民国家的基本国情,又符合外国人永久居留是以高要求、严标准来吸引世界优秀人才的国际惯例,是非常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来华留学是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下,实施高等教育领域“留学中国计划”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助力和催化剂。但也有不少民众会把我国学生在海外留学的待遇和现状,与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进行对比,进而质疑我国在该领域相关政策是否公平、是否对等。
31个省区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二)如何看待来华留学经费
        来华留学经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经费的投入、使用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后者往往是最容易被国人忽视或误解的因素。据有关研究表明,来华留学给我国一些地区及部分省(区市)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大幅度增长的。例如,运用教育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模型,可以测算出1990年至2000年、2000年至2010年来华留学教育对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年均贡献
分别为470万元与5750万元。①当前,造成来华留学经费相关负面舆情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来华留学经费管理与支出透明度不高,以及个别学校对该经费使用不当,引发国人不平等之感等。
        (三)如何看待非洲留学生与艾滋病问题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非洲来华留学生数量有所增加,与之有关的负面言论也频频出现,特别是我国女大学生被非洲留学生传染艾滋病事件发生后,更是激起了公众舆论的愤怒与讨伐。但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近年来艾滋病病例数目的增加,主要原因是同性青年学生之间的性传播。《2019年我国部分省市艾滋病疫情汇总》数据再次证实,男男同性传播是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因素。②疫情期间“中国女大学生被非洲留学生感染艾滋病”事件的翻炒,与部分民众对新冠肺炎传染性强的担忧情绪以及疫苗尚未研制成功引发的焦虑有关。
        (四)如何处理好中国特与文化差异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外事工作中历来重视和尊重外国友人。也因此,造成来华留学
生某些政策被过度解读为不平等的“超国民”待遇。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公民法律意识和平等意识不断增强,这种误解被进一步放大。在这一点上,应特别注意来华留学生体的趋同化管理与尊重文化差异的适度调适。
        三、后疫情时代来华留学舆情的对策建议
        来华留学生是我国发展成就的重要见证人和传播者,进一步规范这一体的教育管理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抓手。
        (一)在国家层面
        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也是被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的科学发展路径。只有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各国理解、认同我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才能为推动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汇聚智慧和力量。
        1.建立部委协商机制。建立司法部、国家移民管理局、教育部、外交部等有关部委的协商机制,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等政策规定,完善配套制度,进行合理对接,严把外国人永久居留我国和来华留学关
口,从源头上做好严格管理。
        2.改革高校国际化考核相关硬性指标。应逐渐摒弃或逐步减少把来华留学生数量作为考核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国际化的硬性指标,而是鼓励高校将提高来华留学生质量和提升培养效果作为工作重点。
        3.稳步推进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落实《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进一步推进中外学生管理和服务的趋同化。完善招生标准和审核机制,实现中外学生双向融合发展,即:让来华留学生更加融入中国,更加理解、认同中国教育和中国文化;让国内学生更懂包容,坚持国际化眼光,树立全球视野,尊重多元文化。两方面共同发力,真正实现高校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国际化办学目标,推动我国留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4.将汉语教师纳入国家级教师培训系列。汉语教师肩负着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提高汉语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使命。但就目前来看,在对外宣传、舆情应对等方面,我国汉语教师普遍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敏感度。建议教育部有关司局定期举办汉语教师针对性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树立制度自信,提升国际视野,提高信息化技能水平,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对汉语教师的新要求。
        5.增强来华留学传播工作的主动性。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主动开展来华留学工作宣介,如加大来华留学教育成就宣传、主动回应公众关切问题、提高来华留学经费管理和使用透明度、加强对艾滋病传染知识宣传等,增强来华留学工作的主动性,提升影响力和好感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