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wenjianshe001@163
61
马克・吐温小说的人物形象浅析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谢宛伊
摘要:马克・吐温作为19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开创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先河,被称为“美国小说之父”。马克・吐温的文学作品中影响较大的是他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喜剧讽刺类小说,用儿童和小人物的视野来反映资本主义现实情况,将作者对于社会与人性的看法,凝结到儿童的眼中和小人物身上,用儿童和小人物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发生的一切。
关键词:马克・吐温 人物形象 艺术内涵
引言
马克・吐温生活在19世纪的后期,受到当时美国内战影响,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变革与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不可多得的契机。马克・吐温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大量反应社会现实的作品,也塑造了一批典型的文学形象,例如儿童形象、美国底层小市民、投机倒把商人、贪图权势的政客等。因此,借助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探索马克・吐温文学艺术的真实内涵是一较好的视角。
一、用儿童眼光看待真实人性世界
马克・吐温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文学形象,特别是儿童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作者生活的年代里,传统儿童文学作品会有两大类:一类是正义的形象,另一类就是邪恶的形象。这样对于儿童文学形象的塑造上过于片面,仅仅是用好与坏的标志,不能充分展示每个儿童不同性格和外在形象特点,而马克・吐温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不断对人的本性进行描述,还原社会真实的情况。马克・吐温反应出儿童生活的文学作品最为经典的有两部,一部是《汤姆・索亚历险
记》,另外一部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一)受到世人肯定的反抗者——汤姆1.反叛
汤姆和哈克一样,无法融入当时社会,他也不像他弟弟席德那样做一个好孩子,严守规矩听话守纪。汤姆十分厌恶压制天性的美国教育体制和枯燥无味的校园生活,学校校长用一系列经典作为诱饵,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教条,最后获得一本破书。于是便有了学校颁奖典礼上的一出出闹剧,学生却不熟悉教条上那些出处,这让全校师生哭笑不得。马克・吐温将这样一个顽皮、聪慧过人、敢于向传统制度挑战的儿童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2.对自由的渴望
汤姆面对所谓的“文明”社会,还没有来得及准备好,就陷入成长的漩涡里,再加上自身生长的环境以及所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他在这个“文明社会”里的反抗是有限的。当他周围的人以为他死去的时候,他突然出现在自己的葬礼上,让整个镇上的人们为之欣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汤姆能够得到一些世俗社会的赞同,能够获得这个世界上某些公认准则,他的反抗才会取得胜利。(二) 文明社会中的逃离者——哈克1.非常叛逆
哈克是一个不符合当时社会准则的人,非常叛逆。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一开始以村里怪少年形象出现,他不仅衣着怪诞,还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当他无意间获取一笔不小钱财时被寡妇突然收养,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然而,哈克觉得寡妇家里十分无趣,这对于爱好自由的哈克简直是遭罪,这会让他不断回味过去的流浪生活,于是,哈克突然逃离,重新返回流浪生活。哈克之所以无法融入当时的社会,在于
他出身在一个不正常的家庭环境之中,他的家庭与周围生活环境并没有去好好地维护他,没有给他提供一个健康的价值观和合理的信仰,从而让少年哈克逐渐变成一个极其叛逆的青少年。[1]
2.向往自由
哈克为了自由不会对现实妥协,从而不断去追求自由。当他在小岛上巧遇逃命的吉姆,他们出于对自由的追求结伴同行。两人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寻求自己内心的家园——开罗镇。现实
的遭遇教育了哈克,让他明白了这个社会的真实本原,看到了成人社会是如此冷酷无情。当哈克在父亲死后,萨利阿姨收养哈克,他无法适应教条式的生活,于是顺着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游走,奔向内心那片自由的乐园,决心不再投入所谓文明社会的囚牢里。马克・吐温把木筏和自然当作自由的象征,当他逃离文明社会奔向大自然并踏上木筏时,内心的束缚感顿时全部解开。哈克主动抗拒“文明社会”的培养和同化,为了获取心灵与灵魂的自由,他毫不懈怠地去追寻自身内心的真实愿望。当他从消极对待到主动反叛,再到积极面对未来去追求,这时哈克就长大成熟了。
3.追求平等
当哈克帮助吉姆逃脱之后,哈克一直戴着歧视眼镜看吉姆。他认为吉姆就是低人一等,但是后面哈克认识到吉姆也是一个平凡人,是他见过的最好的人。最初,他无法把吉姆当作和自己同等地位人来对待,当听到要把吉姆抓捕回去并处死,他又十分担心,慌忙跑回岛上营救吉姆。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和吉姆一起逃亡并帮助吉姆获得自由,这些经历让他越来越信任吉姆,并且相信吉姆是个好人。最终,哈克接受了吉姆,不仅接受他是个普通人,并把吉姆当作自己最好的朋友。
DOI:10.16412/jki.1001-8476.2016.26.030
62
WEN XUE
文学2016.09二、马克・吐温讽刺艺术下的灰人生
(一)镀金时代下的美国梦探索者马克・吐温创作现实主义小说《镀金时代》,描写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膨胀,通过四类人物的塑造,揭示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部残酷与血腥,用一种独特的视角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资本主义世界。马克・吐温创作的《镀金时代》揭露了美国西部投机倒把商人与政府官吏互相勾结,从而获得更多的钱财。马克・吐温用黑幽默的笔法,用“镀金时代”作为特定时期社会特有的代名词,针对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1.投机倒把商人——美国梦探索者《镀金时代》中赛勒斯是一个每日都做一夜暴富白日梦的小市民的形象。尽管塞勒斯每日晚上的晚餐时间,餐桌上只有一碗白水,一盆生萝卜,但是他仍然没有舍弃发财的幻想,尽管他一穷二白,但是他依然做着变成有钱人的春秋大梦。塞勒斯为了快速致富,他总是空想没有付出实际行动,从他一时兴起制造各种眼药水最后在空旷的荒野上建设繁华大都市,他每天至少沉溺于他的幻想之中,因此他不能获得成功。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中将其归纳为投机倒把的美国梦探索者,将他的一穷二白处境与爆笑发财梦同时写出,从而产生鲜明的对比,对其形象描述可谓生动逼真,将一个幻想通过巧取豪夺的手段获得财富的可怜可悲的美国底层小市民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2]
2.一脸正派的政客
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中通过对政客狄尔沃绥的细致描写,将一个贪污钱财的人物描绘得活灵活现。
狄尔沃绥是美国泡沫经济时代典型官吏形象的代表,他不仅对财富有着巨大渴望,同时他还追求权利与地位,他唯利是图,在他的眼里,权力和金钱就是一切,为了获得大量的金钱,他不择手段,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将人性中的善良、真诚消耗殆尽。马克・吐温用狄尔沃绥
的形象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经济发展时代的黑暗内幕,更是暗示美国镀金时代的社会发展的真实现象。美国内战之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拜金,官吏贪污腐败大肆盛行,在人们潜意识里,获取金钱越多社会地位越高。
3.费尽心思的美国追梦者
马克・吐温在《镀金时代》里还塑造了一个追求美国梦的人物形象,那就是郝金斯。他为了追求财富不惜以最卑劣的手段从中获取大量暴利,但是因为其计划不够严谨而没有获得当地政府允许,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郝金斯甚至想发明永动机,但是最终也以失败而落幕。《镀金时代》中郝金斯是典型追求美国梦的代表,表明想通过非法的手段获取财富是不会成功的,这样的人只会和财富擦身而过。
4.完美的追梦人
《镀金时代》中还有用合理手段追求财富的人物形象,马克・吐温用纯净的美国梦追寻人来形容他们,他们的代表是菲利普与露丝。他们并没有受到周围追名逐利的人的影响,他们依然坚持踏踏实实为了自
身梦想去奋斗。菲利普和露丝作为纯净的美国梦追寻人,让读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新的希望,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才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镀金时代》中露丝出身上层贵族,但是她并没有依靠自身家庭特权,而是与菲利普一样拥有着最为纯粹的美国梦。尽管她遭到自身家族的强烈压制,但她依然坚持自身梦想,努力学医,最后依靠学术上的成功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持,并与菲利普同心协力,获得爱情上的成功。他们为梦想不断努力,获得属于自身真正的幸福。《镀金时代》的人物里,也只有这么一对情侣是最为纯粹的美国梦追求者,他们不依靠财力和权势,只是为了纯粹的幸福以及精神上的鼓励从而获得人性上的满足,同时他们的成功也给后来的追梦人带来启示。
360小说网(二)漫画式人物形象——《竞选州长》 《竞选州长》用漫画式的嘻笑怒骂与冷嘲热讽手法,叙述上平淡而客观地讲述故事情节,将资产阶级与财富拥有者
的伪善心理与道德缺失进行深刻剖析,用夸张式描手法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故事的主人公非常憨厚老实,他的整个思想充满天真,相信所谓民主。在最初他相信自身的名声,沉溺于自身优势,对于自身竞选结果,他相信自己会获得成功。这些期待,使得主人公遭受多重打击并背上多重莫须有的罪名,也让小说的讽刺意味显露了出来。[3]
马克・吐温将老实人安排在《竞选州长》之中有着一种纯洁的浑然天成之感,从而达到一种讽刺的幽默之感。马克・吐温从所选人物形象视角对小说主题思想进行不断开拓,从而让大量诙谐幽默从人物描写
中顺其自然一泻而下。读者从中可以领略到故事主人公越是单纯,那么他的思维会越让人觉得他说的是反话。当他的主人公并非恶意撒谎,反而表现出越是真诚,周围众反而不相信他,由此让小说更具有幽默感,这正是马克・吐温独特式幽默感。
结语
马克・吐温的小说均是借助人物形象来凸显当时美国的社会生活,对于马克・吐温来说,用儿童在文学作品中所道出的话语与所做出的事情进行比较,能够还原当时的现实生活。同时,在非儿童文学作品之中,借助一些小人物所经历的心酸苦辣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道德虚伪,拜金主义如何腐化人类心灵,催毁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其意义深远而重大。语
参考文献
[1]马琳.试分析马克・吐温小说中汤姆与哈克的形象[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2]姬昆生.《镀金时代》中的人物形象探析[J].鄂州大学学报,2014(07).
[3]刘芳宏.论《竞选州长》的“漫画”艺术韵味[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4
(1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